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數位傳播與人文藝術」課程,將以數位科技與人文藝術的互動、影響為關懷面,分別由數位時代社會傳播、用照片說故事、用專題說故事、華語創作趨勢數位時代消費形象、數位時代社群平台、數位時代媒體近用、數位時代家庭傳播、數位時代直播應用、數位時代影音生態等議題,與同學一起由認識、關心、至數位資訊於人文藝術的應用實踐。
能力項目說明
「數位傳播與人文藝術」課程,將以數位科技與人文藝術的互動、影響為關懷面,期許修課同學關心在地人文風貌,善用資訊科技,發揮創意,展現社區公民關懷在地的實踐力量。
從多元智能角度來看,著重語文智能、空間視覺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及肢體動覺智能的培養與實踐。
第一週 課程介紹及分組
第二週 中秋節彈性放假
第三週 數位時代社會傳播 用圖片說故事
第四週 數位時代社群平台
第五週 雙十國慶連假
第六週 數位時代消費形象
第七週 專題演講:數位時代說故事
第八週 數位時代媒體近用
第九週 期中take-home作業
第十週 數位時代直播應用
第十一週 專題演講:華語內容創作趨勢
第十二週 數位時代媒體自律
第十三週 數位時代影音生態
第十四週 數位時代網路治理
第十五週 專題演講:數位平台創新發展
第十六週 期末社區實作第十七週 期末作品展演
第十八週 期末考週
評分標準:
1.學期總成績包括課堂參與(25%)、平時作業(25%)、期末作品(25%)、期中作業(25%);
2.課堂參與係指預習每週閱讀專文、參與討論,及各校分組討論報告。
指定教課書:
黃葳威(2020年) 。《數位時代社會傳播》,新北市:揚智。
參考資料:
吳岱芸(2019年)。「從『暫時擴張自我界限』觀點檢視 台灣青少年的電玩遊戲動機與行為」,《中華傳播學刊》,第35期,頁159-198。
陳雅惠(2018年)。「懶人包超文本敘事設計分析: 順序與結構元素的討論」,《中華傳播學刊》,第34期,頁81至117。
黃葳威(2012年)。《數位時代資訊素養》,新北市:威仕曼。
康庭瑜(2019年)。「『只是性感,不是放蕩』: 社群媒體女性自拍文化的象徵性劃界實踐」,《中華傳播學刊》,第35期,頁125至158。
蔡如音(2017年6月)。「J-Pop 之外的影視配樂想像:論日本、西洋經典老歌於日本戀愛劇中的美學與產業型構(1990 ~ 2000 年初)」,《中華傳播學刊》,第31期,頁49至78。
蘇柔郡、吳筱玫(2018)。〈高中女生使用 Instagram 之日常美學:符擔性觀點〉,《新聞學研究》,第135期,頁139至191。
WM5數位學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