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風險溝通:原理、策略與實踐

Course Name: Risk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除進行相關論述的學習與評析外,亦將針對當今全球與在地風險溝通關鍵議題進行耙梳。課程結構安排主要包括以下二大部分:(一)風險溝通原理與策略;及(二)風險溝通的實踐:關鍵議題個案分析。

本課程所囊括的風險溝通個案將從當今兼具在地與全球高度風險爭議的議題著手,包括疫苗傳播氣候變遷、能源與淨零轉型、永續與企業社會責任等。討論議題亦可依修課學生興趣進行彈性調整。除此,我們會推薦與課程相關的演講或相關活動,歡迎同學參加。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人類邁入二十一世紀,一方面科學與科技快速發展,如基因改造、奈米技術、網際網路、社群媒體、虛擬實境、大數據運算及人工智慧等;另一方面,卻也必須面對氣候變遷、傳染病疫情等涉及環境與健康之科學不確定性,以及科技發展所引發的社會爭議。這些議題與事件促使企業界更加重視非財務因素(如環境與社會風險)對企業長期發展的影響,進而推動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及治理(Governance),即所謂ESG的永續發展指標。ESG的範疇也從企業的永續責任,逐步擴展到政府部門與公共政策、學術與教育機構、乃至個人與社群。

    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風險社會」中,傳播領域有必要深入理解此一關鍵議題。本課程即從傳播的視角出發,聚焦ESG浪潮下的風險溝通原理、策略與實務,協助同學掌握各類風險議題中的社會責任與溝通策略,培養風險因應及信任建立的能力,協助企業及各類組織有效傳達其永續價值,增進公眾的共識與參與。此外,本課程期望激發同學對風險溝通的關注,培養敏銳的觀察力,以更多元的視角檢視社會現象,並在探究未來發展時,能站在更高、更宏觀的位置,擴大視野,培育能引領社會意見的傳播菁英人才。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
    (授課老師)

     
     

    1 (9/6)

    課程介紹

    1. 介紹課程大綱
    2. 說明課程要求與成績評量方式。
    3. 回答課程相關問題。

    講授/討論/自我介紹

    (徐美苓、
    施琮仁)

     

    (一)風險溝通原理與策略

     

    2 (9/13)

    風險溝通概論

    1. 風險的定義與特色。
    2. 風險溝通的取徑介紹。
    3. 有效風險溝通的限制或障礙。

    主要讀物:

    1. Lundgren, R. E., & McMakin, A. H. (2013). Risk communication: A handbook for communicating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health risks (2.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ng risk, pp.11-22; 4. Constraints to effective communicating risk, pp.37-5), 5th ed. John, Wiley & Sons. (以上書籍已有20186th ed.

    講授/分組或全班討論活動

    (徐美苓)

     

    3 (9/20)

    風險的社會建構:擴大與隱匿效果

    1. 全球與在地風險。
    2. 媒體作為中介風險溝通的角色。
    3. 媒體的社會擴大或隱匿效應

    主要讀物:

    1. 黃俊儒(2014)。〈科學傳播中「確定」與「不確定」的敘事:以莫拉克風災之系列報導為例〉,《科技醫療與社會 》,19: 73-116
    2. 呂奕欣、鄭佩嵐譯(2009)。《面對風險社會》,〈第6 媒體的風險溝通〉,頁82- 103。台北:韋伯文化。(原著Denney, D. [2005]. Risk and society. SAGE.

    講授/分組或全班討論活動

    (徐美苓)

     

    4 (9/27)

     

    人們如何判斷風險

    1. 主觀與客觀判斷該風險嚴重程度的落差。
    2. 三個常民判斷風險的認知捷徑/偏誤
    3. 降低風險判斷認知偏誤的方式。

    主要讀物:

    康納曼(2018)快思慢想,洪蘭譯,天下文化。第1-310-13章。

    講授/分組或全班討論活動

    (施琮仁)

     

    5 (10/4)

     

    不實訊息與事實查核

    1. 事實查核與風險溝通。
    2. 不同風險利害關係人因應不實訊息策略分析。

    主要讀物:

    1.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2021)。眼見不為憑查證作為媒體素養的第一步,取自https://smctw.tw/8769/
    1. 體驗http://getbadnews.com; https://www.poynter.org/coronavirusfactsalliance/
    2. Scheufele, D. A., & Krause, N. M. (2019). Science audiences, misinformation, and fake new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16), 7662-7669. 【建議閱讀

    講授/分組或全班討論活動

    (施琮仁)

     

    6 (10/11)

     

    框架與決策

     

    1. 框架的定義與風險判斷。
    2. 風險爭議議題與框架競爭效用。

    主要讀物:

    1. Nisbet, M. C., & Mooney, C. (2007). Framing Science. Science, 316(5821), 56.

    講授/分組或全班討論活動

    (施琮仁)

     

    7(10/18)

    生態社會行動與風險溝通

    1. 從鉅觀角度看待與生態的關係及社會行動。
    2. 認識生態意識型態的光譜及相關的風險溝通。

    主要讀物:

    1. Corbett, J. B. (2006). A spectrum of environmental ideologies. Communicating nature: How we create and understand environmental messages (pp. 26-56). Island Press.

    講授/分組或全班討論

    (徐美苓)

     

    8 (10/25)

     

    假日

    台灣光復暨古寧頭大捷紀念日

     

     

    9 (11/1)

     

    科技與倫理

    1. 人工智慧或演算法技術的潛在倫理問題。
    2. 科技倫理問題對個人的傷害。
    3. 科技倫理問題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影響。

    主要讀物:

    1. Making sense of the AI landscape,《哈佛商業評論》。
    2. INSIDE (2017) Google AI演算法為什麼會存在性別歧視?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10381-bias-ai
    3. 林宗德(2018)。〈自動駕駛應該為誰而駛?私有化vs公共性〉,《科技、社會、人 3》,林文源等人(編)。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pp.19-28)

    講授/分組或全班討論活動

    (施琮仁)

     

    10 (11/8)

    環境友善行為實踐

    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

    客座演講(吳欣倫,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專員)
    (施琮仁)

     

    11 (11/15)

    社群媒體、虛擬實境與風險溝通

     

    1. 社群媒體與風險感知、動員。
    2. 虛擬實境與風險溝通。
    3. 體驗Google Cardboard,討論VR與現實世界的不同感受。

    主要讀物:

    1. Bird, C. (2016). Talking about science on social media.
    2. 鄭宇君(2019)。〈鄉民不只是酸民〉,《直擊公民參與第一現場》,林文源、林宗德、楊谷洋、程惠芳(編)。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pp.266-285)
    3. Pells, R. (2023). How virtual reality is helping to boost scientific engagement in rural Africa. Nature

    講授/分組或全班討論活動

    (施琮仁)

     

    (二)風險溝通的實踐:關鍵議題個案分析

     

    12 (11/22)

    疫苗的風險溝通

    1. 疫苗接種的效力與副作用風險溝通。
    2. 因應疫苗相關的不實資訊與陰謀論的風險溝通策略。
    3. 科學證據、不確定性與公眾對疫苗安全與政策的信任。

    主要讀物:

    1. B. Goldacre 著,蔡承志譯(2010)。〈16. 媒體的麻腮風混合疫苗騙局〉,《小心壞科學:醫藥廣告沒有告訴你的事》,頁 305-346
    2. 陳宗文(2018)。〈後基因體時代的免疫台灣:疫苗的迷思與反思〉,蔡友月、陳宗文、潘美玲編,《台灣的後基因體時代:新科技的典範轉移與挑戰》,頁128-150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講授/分組或全班討論

    (徐美苓)

     

    13 (11/29)

    氣候變遷的風險溝通

    1. 氣候變遷的科學爭辯色。
    2. 媒體再現氣候變遷議題如何受到影響。
    3. 氣候變遷的公眾認知。

    主要讀物:

    1. 林俊宏譯(2016)。〈否認全球暖化〉,《販賣懷疑的 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頁263-328。台北:左岸文化。(原著 Oreskes, N., & Conway, E. M., Merchants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
    1. 〈失衡的平衡報導—以氣候變遷的科學爭議為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https://smctw.tw/4571/

    講授/分組或全班討論

    (徐美苓)

     

    14 (12/6)

    淨零碳排能源轉型與風險溝通

    1. 能源轉型趨勢及爭議。
    2. 台灣能源供需趨勢及社會爭議。
    3. 淨零碳排展望與社會溝通。

    主要讀物:

    1. 徐美苓(2015)。〈新興環境議題的媒體建構:以替代能源的新聞報導為例〉,《傳播與社會》,32: 19-57
    2. 徐美苓(2023)。〈臺灣能源轉型爭議論述的媒體建構:減碳、非核家園與空污防制的風險傳播多重難題〉,《新聞學研究》,154: 1-54

    講授/分組或全班討論

    (徐美苓)

     

    15 (12/13)

    永續與企業社會責任

    介紹與討論企業永續ESG及如何透過永續行動盡到對社會及經濟的社會責任,並維繫其企業形象。

    客座演講(講者:瀚宇彩晶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永續發展暨策略行銷中心企業永續ESG處李禛惠處長)

    (徐美苓)

     

    16 (12/20)

    期末口頭報告

    就選擇的風險溝通個案分析,進行課堂口頭報告。

    (徐美苓、
    施琮仁)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出席(20%)

    出席是上課學習的核心條件格。若因不可抗拒理由無法上課,請依據事由至政大請假系統正式請假並附上相關證明檔案。

    1. 課堂小組或個人討論活動(40%=20 % + 20%)

    藉由課堂討論,同學可以相互激盪出許多不同的想法,讓上課內容更為豐富。因此,授課教師將就主要閱讀內容及相關個案安排課堂或小組討論或其他活動。此外,本課程活動均需同學積極參與,以發揮學習效果。每週活動之成果,請於每週課程結束三日內上傳至Moodle

    1. 期末報告提案(10%)
    2. 個案口頭報告、書面報告 30%= 10% + 20%

    期末報告以個案分析形式為主。在個案分析報告中,請選擇一項與環境、科技或健康風險相關之議題,並選擇一個機構(例如衛福部、主婦聯盟等),運用本課程所學之風險溝通概念或原理進行分析,說明如何針對該事件進行風險溝通,包括溝通策略為何、如何運用媒體、溝通策略之成效與缺失、可能之改進策略等,長度以15頁為原則。本個案分析將於學期末進行口頭報告,另須繳交書面報告,書面報告繳交時間將另行公布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報告文字撰寫不可使用AI生成。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