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二):質化研究方法

Course Name: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 Qualitative Approach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4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為碩士班同學提供「議題導向」的學習:首先要學會提出有創意、有潛力的問題,然後學習用學術的方式解答。這學術的方式,是一種有系統思考的訓練,希望同學在任何場合,面對任何情境,都具備這樣的反思、透析真相、創意解決的能力。不要被閱讀書目嚇到。這些精彩的作品不是指定閱讀,而是日後寫論文時用得到的引用材料,透過課間概略介紹,可以先有一些概念。透過這個同學自己摸索的過程以及與老師一對一門診式的諮商對談,本課程將為同學即將來臨的學位論文寫作,找到具體方向,奠定良好的基礎。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撰寫學位論文不只是完成個研究,而是學會掌握現象背後結構與運作邏輯的能力。以質性研究進行小範圍但深入探索的論文更是如此。在大數據分析日益盛行的當下,質性研究有何無可取代的價值?它看起來很容易入門,似乎人人都會,但不是「非計量」的研究就屬於「質性研究」。由於缺乏普遍認定的標準,質性作品普遍而言嚴謹度都不足,要能精彩,更屬吉光片羽。要操作已屬不易,要教會他人箇中難以言喻的技巧,更具挑戰。本課程即迎向此一挑戰,指導學員進行合於學術要求的質性研究。想像一個木雕師父,進行雕刻之前,第一步要認識材質。其次,當他拿到一塊木料,必須先知到是否是可造之材,價值為何(選題);撫摸著木紋的,想像如何構圖,與成品的欣賞者對話;琢磨如何下刀(角度、力道),俾成就傳世的作品,把手中材料的價值極大化。此間,構思和雕刻技巧都是成就不朽作品的核心條件。要完成一個高明的質性研究與寫作也是如此,涉及許多難以言傳的默會知識,所有細節都要從操作中學習。然而,本課程希望能跨越這個障礙,有系統地瞭解研究設計背後的邏輯、各種研究工具的長處和限制、以及在田野中的人際互動等質性研究的重要元素,就能協助初學者迅速上手,減少犯錯的機會。本課程從比較哲學性的思考開始,檢視幾個主要的學派,掌握在理解人類社會現象時的關鍵議題,進而理解這些議題反應的研究方法上的基本主張。這些認識、構思與想像的訓練,能夠幫助初學者組合特定的調查方法進行研究設計,照顧好田野調查中的各項細節。本課程同時將教授論文撰寫與發表的技巧,順利把研究成果轉換成學術成就。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主題一:社會科學的本質

    第一週 課程概論如何進行 好玩 的研究;大數據當道下的質性研究

    介紹課程設計、規定和評分標準,介紹老師與同學,同學分組。

    *Keshav, S. 2013. “How to Read a Paper” (PDF)

    溫力秦、戴至中譯,2017,《小數據獵人》,台北:寶鼎。

    第二週 選題:如何找到好題目

    *Levitt, Steven D. and Stephen J. Dubner, 2006. 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PDF) 中譯

    Silbey, Susan.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DF)

    Collier, David. 1995 "Translating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The Case of Selection Bia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 (2): 461-467. (PDF)

    第三週 主流社會科學化約主義下,分子化的世界觀

           文藝復興以來的理性主義,把科學精神帶進認識世界的努力中。科學素養是一切有系統知識建構與累積的基礎。

    *Bernstein, Richard, 1978.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hiladelphia, PA: U. of Penn Press, pp. xi-53. (PDF)

    邱昭良譯,2016,《系統思考》,台北:經濟新潮社。

    蔡承志譯,2017,《直視全貌》,台北:臉譜。

    Longino, Helen. 1990. Science as Social Knowled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3-102.

    第四週 釋譯學派研究人之異於物的反身性

           人有「意識」,有自我詮釋的能力,如何理解這個會自行建構世界存在意義的對象?

    *Bernstein, Richard, 1978.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hiladelphia, PA: U. of Penn Press, pp. 55-169. (PDF)

    第五週 批判理論理解之後呢?行動是否必要?

           研究者從外部進入被研究對象的世界,和被研究對象應該維繫何種關係?

    *Bernstein, Richard, 1978.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hiladelphia, PA: U. of Penn Press, pp. 170-236. (PDF)

    Fay, Brian, 1987. Critical Social Science: Liberation and Its Limit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第六週 雙十節放假

    第七週 上帝的視角:複雜系統論

            如何用整體論的思維來突破還原論的視野的侷限

    *蔡承志譯,2017,直視全貌。台北:臉譜。

    繳交作業一:期末報告主題的一頁發想 5%

    主題二:研究設計

    第八週 光復節放假

    第九週 研究設計理論、因果關係與影響機制

           什麼是理論?在研究中扮演什麼角色?研究如何設計,首先考慮採取何種途徑,各途徑有其對應的有效方法

    *King, Gary, Robert Keohane, and Sidney Verba, 1994.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s 1-4. (PDF) 中譯

    Abbott, Andrew, 1995. "Sequence Analysi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1: 93-113. (PDF)

    Geddes, Barbara, 1990. "How the Cases You Choose Affect the Answers You Get: Selection Bia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Political Analysis 2: 131-50. (PDF)

    主題三:主要途徑

    第十週 個案研究,比較個案

           什麼是「個案」研究的主要元素?此一途徑的優勢為何?單一個案還是比較個案更適合?

    *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台北,弘智。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湯京平,2012,〈個案研究〉,《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II,質性研究法》,瞿海源等編,台北:東華。

    Gerring, John, 2004. "What Is a Case Study and What Is it Good fo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8 (2): 341-354. (PDF)

    Gerring, John, 2007. Case Study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PDF)

    Ragin, C. and D. Zaret, 1983. "Theory and Method in Comparative Research: Two Strategies," Social Forces 61 (3): 731-755. (PDF)

    Dion, Evidence and Inference in the Comparative Case Study (PDF)

    第十一週 紮根理論,歷史研究法、民族誌、實驗,行動研究,及其他

    *藍佩嘉,2012;林國明,2012;王增勇,2012,《社會科學行為與研究法》,瞿海源等編,台北:東華。

    *Corbin and Strauss, 1990. Grounded Theory (PDF)

    繳交作業二:期末報告結合實證的研究設計 5%

    主題四:田野操作

    第十二週 田野操作:觀察、訪談、調查、參與觀察、物理檢測

    *郭佩宜、王宏仁編,2006,《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

    洪伯邑主編,2021,《田野敲敲門》,台北:台大。

    吳嘉苓,2012,〈訪談法〉,《社會科學行為與研究法II》,瞿海源等編,台北:東華。

    Sieber, Sam D., 1973. “The Integration of Fieldwork and Survey Method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35-1359. (PDF)

    Becker, Howard S., 1958. “Problems of Inference and Proof i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3 (6): 652-660. (PDF)

    Berg, Bruce L., 2009. “Focus Group Interview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PDF)

    Emerson, Robert M., Rachel I. Fretz, Linda L. Shaw, 2011.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 Chicago, 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第十三週 田野操作:研究倫理、效度檢測與批判性觀點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培生集團。

    Guion, Lisa, 2002, “Triangulation: Establishing the Validity of Qualitative Studies.” (PDF)

    Adcock, Robert and David Collier, 2001. "Measurement Validity: A Shared Standard fo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5 (3): 529-546. (PDF)

    Kirk, Jerome, and Marc Miller, 1986.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pp. 9-52.

    Ryan, Coughlan, and Cronin, 2007. “Step-by-step Guide to Critiquing Research, Part 2 Qualitative Research.”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16 (12): 738-44. (PDF)

    Silbey, Susan,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ing Techniques.”(PDF)

    Leeson, Jamie, Ewick, and Silbey, “Coded Transcript.” (PDF)

    第十四週 田野實際操作與期中報告

            *李宗義、許雅淑譯,2024,《傾聽的技藝》,台北:游擊文化。

            郭佩宜、王宏仁編,2006,《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

    主題五 分析與撰寫

    第十五週 大數據時代的資料分析

    *溫力秦、戴至中譯,2017,《小數據獵人:發現大數據看不見的小細節,從消費欲望到行為分析,創造品牌商機》,台北:寶鼎。

    楊振富譯,R. Maxwell and R. Dickman著,2007,《好故事無往不利》,台北:天下。

    Shearing, Clifford D. and Richard V. Ericson Frank, 1991. “Culture as Figurative Acti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42 (4): 481-506. (PDF)

    繳交作業三:田野報告 20%

    第十六週 與讀者對話分析、競爭性說法理論化,與寫作風格

    *林詠心譯,Dean Cycon著,2011,來自咖啡產地的急件,台北:臉譜。

    蕭阿勤,2012,〈敘事分析〉,《社會科學行為與研究法II》,瞿海源等編,台北:東華。

    楊弘任,2016,社區如何動起來,台北:群學。

    Williams, Joseph M., 1990. 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estie, Frank R., 1957. “Toward Closer Relations between Theory and Research: A Procedure and an Exampl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2 (2): 149-154. (PDF)

    Lebow, Richard Ned, 2000. “What's So Different about a Counterfactual? Virtual History: Alternatives and Counterfactuals,” World Politics 52 (4): 550-585. (PDF)

    Pawson, Ray, 1996. "Theorizing the Interview,"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47: 295-314. (PDF)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25%

    討論 Discussion

    2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5%

    其他: Others: 參訪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到課、導讀與參與討論 (35%):

    每週將指定一小組進行導讀。每位同學必須完成指定閱讀並參與討論。

    2. 按時繳交期中實地參訪報告 (共25%)

    本課程授課老師將搭配田野調查的實地訪查行程,安排6小時自主學習課程進度,結束後繳交成果報告。將於學期課堂公告

    3. 期末報告 (40%):

    期末報告於131日前以紙本或電子檔繳交,除非事先徵得同意,否則恕不接受遲交的論文。內容必須符合所有學術規範,註明引用資料的來源,切忌抄襲網路文勵嘗試結字。字數以12000字為度,評分重視創意、資料的價值,以及方法的合理性,並鼓合理論。

     

    經108.01.17(四)行管碩第100次學程委員會會議決議,「學程辦公室點名,四次缺席(含)以上者,本課程修業成績視為不及格」。

    本課程完全開放使用生成式AI 工具。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郭姿吟、呂錦媛譯 (Howard Becker著),2009,《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台北:學群。

    韋杰岱譯,(外山滋比古著),2010,《這樣思考,人生就不一樣》,台北:究竟。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2006,《田野的技藝》,台北:巨流。

    畢恆達,2005,《教授為甚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書版社。

    程樹德譯,(Santiago Ramon y Cajal著),2003,《研究科學的第一步》,台北:究竟。

    施盈廷等譯(Mats Alvesson, Kaj Skoldberg著),《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台北:韋伯。

    邱昭良譯,2016,《系統思考》,台北:經濟新潮社。

    溫力秦、戴至中譯,2017,《小數據獵人》,台北:寶鼎。

    趙恩潔、蔡晏霖主編,2019,《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台北:讀書共和國。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完全開放使用 Completely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