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社會保險法專題研究(一)

Course Name: Seminar on Social Insurance Law (I)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2.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非典型工作者的社會保障

Social Protection for Non-Standard Workers, platform workers and migrant workers

 

西方社會福利國家的社會安全制度,係提供受僱勞工經濟安全保障為目的,其預設前提是:受僱勞工以勞力換取薪資,維持自己及受扶養親屬之生活,一旦遭遇疾病、失業、職災、失能、老年等風險,勞動力可能減損,薪資可能中斷或不穩定,甚至還需要額外支出,面對此種社會風險導致之經濟不安全,由社會保險制度透過風險分攤、社會互助與強制投保之方式,給予受僱勞工經濟安全保障。另外再輔以提供予特定對象如老人、兒童、失心障礙者之福利措施,以及社會救助制度,形成完善的社會安全制度網絡。上述圖像所建構的社會安全制度之保障對象及財源,與受僱身分及其薪資所得緊密相關。至於未就業者,因欠缺獨立之經濟能力,其社會安全保障多依附於家中主要經濟支柱,缺乏自己獨立的社會保障法律地位:自僱者,通常認為其享有自主決定工作與報酬、並為自己負責,多數國家並未將其納入失業保險之保障範圍;移工在許多國家也未受到完整社會安全保障。

歷經將近150年的發展, 各國社會經濟條件已有相當大的變遷,人口結構、家庭結構以及經濟活動之模式,早已和百年前大不相同,未就業者、自僱者、零工工作者未能為社會安全制度所涵蓋,已是社會法學者、ILO及歐盟所關注的議題,而全球化浪潮、2008年金融危機、2020COVID-19疫情對於穩定就業進一步造成大規模衝擊,也讓各國體認到,自僱者獨自面對重大經濟風險能力有限,既有社會安全體系可能漏接不少現代社會中的弱勢者,,再加上數位化時代來臨,工作型態更加多元,形式上對自己工作享有高度自主性的平台工作者,有何種社會安全制度保障之需求,也是近年社會法領域重要議題。

本學期將從上述背景出發,透過外文文獻導讀,了解當前社會法與社會政策研究究竟如何思考以下幾項問題:1. 社會與經濟條件與就業形態變遷,對社會安全制度可能產生哪些衝擊,2.既有社會安全制度是否能夠因應上述變化,避免漏接社會弱勢者,3. 社會風險(social risk)是否因時代變遷而有新的內涵,需要建構社會安全制度以社會連帶的方式,分攤個人承擔的風險,4. 數位化時代來臨,對就業形態可能產生哪些影響,社會安全度是否也需要因此有所調整,5. 21世紀社會安全制度,其保障範圍與財源,是否應有不同於過往的設計。學期後半段,再由修課同學就我國社會安全制度同步檢討分析上述議題。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學期課程希望拓展修課同學的研究視野,針對以下幾項主題進行比較法之探索:

    • 社會與經濟條件與就業形態變遷,對社會安全制度可能產生哪些衝擊。
    • 既有社會安全制度是否能夠因應上述變化,避免漏接社會弱勢者。
    • 社會風險(social risk)是否因時代變遷而有新的內涵,需要建構社會安全制度以社會連帶的方式,分攤個人承擔的風險。
    • 數位化時代來臨,對就業形態可能產生哪些影響,社會安全度是否也需要因此有所調整。
    • 21世紀社會安全制度,其保障範圍與財源,是否應有不同於過往的設計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開學前兩週公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7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開學前公告。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導讀文獻可以使用AI協助理解內容,但仍須自己全文閱讀,自己製作簡報檔。學期報告不得以AI生成。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