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現代日本社會的諸多問題及其面向,同時兼論此面向與當時政治情況的關聯性。本課程主要由以下三個大主題構成。
一為「戰後」的總清算及其走向。亦即,從「終戰紀念日」的創出、歷史教科書問題,探究日本如何看待戰爭責任問題,如何進行「戰後」的總清算及其目前的狀況;另外,日本如何定位在位期間(1926-1989年)跨及戰爭時代、戰後廢墟與高度經濟成長的昭和天皇,也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二為高度經濟成長期至19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崩潰後「失落十年」或「失落二十年」之日本社會問題,又細分為日本式經營下的勞動型態與其在失落時代的轉變、區域發展不均(以日本海沿岸地區與日本東北為例)。
三為日本社會中弱勢族群的「差別」(歧視)問題,又以女性與家、「部落民」、「在日」(在日Korean)、沖繩人與美軍基地、愛努民族為探究對象。
※語言程度要求:日語檢定二級以上。
能力項目說明
1、透過上述的主題設計,期讓學生從政治與社會層面的相互關聯性,來加深對日本現代社會的理解;同時,由於臺灣與日本在歷史上、社會經濟層面上關係非常密切,不少的現象都有雷同或相關之處,因此課堂討論也將著重臺日比較的觀點,讓學生從「他者」藉此反思「自己」。
2、期許學生超越語言學習的層級,進一步從日語這個「工具」,深入認識中文世界沒有剖析到的日本。
3、上課方式重視學生自主性與討論,基本上,每週上課方式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學生的課堂分組口頭發表,由負責發表的學生根據每週的課堂主題,事前構思發表的架構,蒐集、消化相關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約20分鐘的發表,同時設定至少兩題的問題供師生討論。第二部分是本人針對學生的發表進行回饋,並配合圖表及照片等輔助資料加以補充,帶引全班進行當週主題的最終討論。透過此方式,期許學生更深入、更自主地思考現代日本社會之諸多現象。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
1 (9/2) |
導論 |
上課方式、評分標準,並介紹每週主題 |
講解及整體討論。 預習:下周主題的資料收集及理解。 |
|
2 (9/9) |
「戰後」的總清算及其走向 |
八月十五日「終戰紀念日」的創出及其意義 |
講解、課堂口頭發表及整體討論。 預習:下周主題的資料收集及理解。 |
|
3 (9/16) |
「戰後」的總清算及其走向 |
戰後「國民的天皇」化(兼論昭和天皇戰爭責任) |
同上。 |
|
4 (9/23) |
「戰後」的總清算及其走向 |
後冷戰期日本社會「右傾化」? |
同上。 |
|
5 (9/30) |
「戰後」的總清算及其走向 |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
|
講解、課堂口頭發表及整體討論。 預習:下周主題的資料收集及理解。 |
|
6 (10/7) |
高度經濟成長期至失落二十年之日本社會問題 |
戰後日本的勞動型態及其在全球化之下的轉變 |
同上。 |
|
7 (10/14) |
高度經濟成長期至失落二十年之日本社會問題 |
「裏日本」(日本海沿岸地區)的形成與發展 |
講解、課堂口頭發表及整體討論。 準備期中考。 |
|
8 (10/21) |
期中考
|
進行期中考試。 |
進行期中考試。 預習下周主題。 |
|
9 (10/28) |
專題演講 |
進行專題演講(校外學者) |
進行專題演講。 預習下周主題。 |
|
10 (11/4) |
高度經濟成長期至失落二十年之日本社會問題 |
日本東北的邊陲性與區域發展(含三一一大地震) |
講解、課堂口頭發表及整體討論。 預習:下周主題的資料收集及理解。 |
|
11 (11/11) |
日本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及「差別」 |
女性及家、老後照顧 |
同上。 |
|
12 (11/18) |
日本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及「差別」 |
部落民的「差別」問題 |
同上。 |
|
13 (11/25) |
日本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及「差別」 |
「在日」的「差別」問題 |
同上。 |
|
14 (12/2) |
日本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及「差別」 |
被日本社會犧牲的沖繩 |
同上。 |
|
15 (12/9) |
日本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及「差別」 |
少數民族愛努民族的「差別」問題 |
講解、課堂口頭發表及整體討論。 準備期末考。 |
|
16 (12/16) |
期末考 |
進行期末考試 |
進行期末考試。 |
平時成績:出席+課堂小組口頭報告+課堂表現(含發言、討論)+課後作業:50%
期中考:25% ,期末考:25%
【參考書目】
古厩忠夫『裏日本:近代日本を問いなおす』東京:岩波書店、1997年。
石田雄『記憶と忘却の政治学:同化政策・戦争責任・集合的記憶』東京:明石書店、2000年。
佐藤卓巳『八月十五日の神話―終戦記念日のメディア学』東京:筑摩書房、2005年。
半藤一利『昭和史 戦後篇 1945-1989』東京:平凡社、2009年。
中村隆英『昭和史(下):1945-89』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2012年。
汪宏倫「從≪戰爭論≫到≪新歷史教科書≫:試論日本當代民族主義的怨恨心態及其制度成因」『臺灣社會學』第19期、2010年6月。
野口悠紀雄『1940年体制(増補版)―さらば戦時経済』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2010年。
野口悠紀雄『日本戰後經濟史』臺北:日出出版、2020年。
吉田裕『日本人の戦争観:戦後史のなかの変容』東京:岩波書店、2012年。
片桐新自、永井良知、山本雄二著,蘇碩斌、鄭陸霖譯『基礎社會學』臺北:群學出版、2013年。
高橋哲哉著、李依真譯『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福永文夫、河野康子『戦後とは何か―政治学と歴史学の対話』東京:丸善出版、2014年。
黑川綠、藤也豐著,黃耀進譯『歧視:統合與排他的日本近現代史』臺北:游擊文化、2017年。
ケネス・ルオフ著、高橋紘監修『国民の天皇―戦後日本の民主主義と天皇制』東京:岩波書店、2019年。
落合恵美子『21世紀家族へ―家族の戦後体制の見かた・超えかた』東京:有斐閣、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