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想像與書寫

Course Name: Thinking and Writing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在傳播的領域裡,「想像」與「書寫」是所有溝通的起點與核心。這門課繼承了傳統「想像與書寫」課程的精神,旨在探索想像的根源、掌握敘事的技藝。然而,在這個媒介界線日益模糊、科技賦予故事全新生命的時代,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書寫」的邊界。

本課程將以我的個人創作者身分——一個穿梭於電影、劇集、文學改編乃至沉浸式體驗的編劇與創意總監——帶領大家,將課堂打造成一個實驗性的「故事實驗室」。我們不僅僅是學習「說故事」,更是要成為「敘事世界的建築師」與「未來體驗的設計師」

這門課將從傳統敘事的核心出發,穩固地基;再大膽地走向未來,探索跨媒介敘事、互動式體驗(VR/AR/遊戲),乃至與AI協同創作的全新可能。我們將以高強度的實作與互動,取代單向的理論講授。你將不只是一個學生,而是一個創作者,在與同儕的協作激盪及我的實務指導下,完成一個能回應時代、具備市場潛力的期末成果。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重塑想像力: 結合認知科學與傳播理論,將想像力從神秘的靈感,轉化為一種可分析、可訓練的核心傳播能力。
    2. 掌握核心技藝: 熟練掌握角色塑造、情節建構、世界觀設定等經典敘事技巧,並將其應用於當代媒介。
    3. 拓展敘事邊界: 學習並實踐跨媒介敘事、互動敘事與沉浸式體驗的設計原則,為多平台創作做好準備。
    4. 擁抱未來協作: 培養與生成式AI進行批判性、倫理性的協作能力,學習將AI作為增強創意的工具,而非威脅。
    5. 鏈結產業實務: 透過我的實務經驗分享(如《模仿犯》、《忘了我記得》、《後來的我們》、沉浸式戲劇等)與模擬業界的提案流程,培養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專業敘事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模組一:基礎的再造——解構想像與敘事核心 (W1-W4)

    本模組旨在打下穩固的根基,我們將傳統的想像力與敘事理論,用當代認知科學和傳播理論的視角重新檢視,並融入我的創作心法。

    週次

    日期

    課程主題

    內容與案例分析

    實作工作坊與作業

    備註

    W1

    9/1 (一)

    導論:從編劇到想像建築師

    課程介紹;我的創作之路:從《曾經》到《後來的我們》再到《模仿犯》與我今年的新作《忘了我記得》;為何碩士班的「想像與書寫」必須走向未來?

    你是誰,為何在此?撰寫一份「敘事自我介紹」,闡述個人創作歷程與對本課程的期許。

    開學第一週

    W2

    9/8 (一)

    想像的機制:從潛意識到認知官能

    傳統路徑(夢、內省)vs. 當代認知科學(心靈之眼/心靈之腦);傳播理論中的「想像的互動」。

    自由書寫練習:透過引導式自由書寫,探索個人內在的「想像互動」模式,並進行同儕分享。

     

    W3

    9/15 (一)

    經驗的活水:感官、記憶與具身想像

    五感寫作練習;「具身想像」理論;如何將抽象的感官體驗轉化為有效的敘事元素?案例分析:《香水》。

    感官場景寫作:選擇一個充滿感官細節的個人記憶,將其轉化為一個具備「體驗感」的場景描寫。

     

    W4

    9/22 (一)

    故事的原子:世界觀、主題與核心衝突

    敘事理論基礎CLOSAT;介紹「世界建構」的重要性;如何從一個核心概念發展出一個潛力IP?案例分析:《沙丘》、《艾爾登法環》。

    世界觀種子:發想一個原創故事的核心概念,並撰寫一份「世界觀種子」文件。

    作業截止:9/29

    9/29 (一)

    【停課】

    建議自主閱讀:世界建構相關文獻

    持續發展世界觀設定

    🔴 教師節補假


    模組二:敘事建築師——世界建構與跨媒介生態 (W5-W7)

    本模組將傳統的編劇技巧,擴展為建構完整敘事宇宙的「建築學」。我們將學習如何讓故事跨越單一媒介,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IP生態系。

    週次

    日期

    課程主題

    內容與案例分析

    實作工作坊與作業

    備註

    10/6 (一)

    【停課】

    建議線上討論:分享世界觀種子

    開始構思世界聖經

    🔴 中秋節

    W5

    10/13 (一)

    敘事建築學(一):批判性世界建構

    深度傳說與環境敘事;如何打造一份專業的「世界聖經」?案例分析:《哈利波特》的跨媒介世界。

    世界聖經(初稿):為你的原創世界撰寫一份初步的世界聖經。

    學期1/3退費基準日

    W6

    10/20 (一)

    敘事建築學(二):跨媒介策略與受眾參與

    跨媒介敘事的規劃;何謂「參與式文化」?如何設計一個能讓粉絲共同創作的敘事框架?

    跨媒介策略文件:規劃你的原創IP如何延伸至不同媒介。

    🔴 期中考週開始

    W7

    10/27 (一)

    期中提案:我的故事宇宙

    (全工作坊) 學生分組,針對期中作業進行正式提案,模擬業界提案會議。每組15分鐘發表+10分鐘討論。

    期中作業:繳交完整的「原創IP企劃書」。

    申請停修開始日


    模組三:互動的邊界——沉浸式敘事與人機協作 (W8-W11)

    本模組將帶領學生踏入敘事的未來式,探索當觀眾成為玩家、當AI成為夥伴時,創作者的角色將如何演變。

    週次

    日期

    課程主題

    內容與案例分析

    實作工作坊與作業

    備註

    W8

    11/3 (一)

    互動敘事的文法:為「選擇」而寫

    從《黑鏡:潘達斯奈基》到遊戲《底特律:變人》;互動敘事的核心:主導權與分支結構;介紹簡易互動敘事工具Twine。

    互動場景原型:使用Twine,將原創故事場景改寫為互動版本。

     

    W9

    11/10 (一)

    遊戲敘事工作坊:艾肯娛樂實務分享

    艾肯娛樂講座:遊戲製作人與編劇企劃分享遊戲敘事設計流程、玩家體驗設計、IP改編經驗;工作坊:與業界對話,討論互動敘事的實務挑戰。

    反思筆記:整理遊戲敘事的關鍵學習,修正Twine作業。

    11/7停修截止

    W10

    11/17 (一)

    沉浸式敘事:劉吉雄導演VR創作分享

    劉吉雄導演講座:從紀錄片到VR的創作歷程、360度敘事的挑戰與突破、沉浸式體驗的情感設計;討論:VR/AR敘事的未來可能。

    體驗流程設計:設計一個沉浸式敘事場景或改編構想。

    11/14學期2/3退費基準日

    W11

    11/24 (一)

    人機協作:AI時代的創作可能

    AI作為創意工具的理論與實踐;結構化人機共創流程;整合前三週學習:互動、沉浸、智能的敘事未來。

    AI協作練習:運用AI工具延伸或優化期末專案構想。

     

    模組四:從創作到產業——整合與實踐 (W12-W14)

    本模組將所有學習成果聚焦於一個完整的期末成果,並以最貼近產業的方式進行打磨與呈現。

    週次

    日期

    課程主題

    內容與案例分析

    實作工作坊與作業

    備註

    W12

    12/1 (一)

    期末專案發展

    學生分組進行期末專案開發;密集指導與同儕回饋;原型製作與迭代。

    確定期末成果方向,完成初步原型。

    第2次教務會議

    W13

    12/8 (一)

    期末專案精修

    專案最後衝刺;測試與優化;發表準備與演練。

    完成期末成果,準備發表簡報。

    12/7校園馬拉松

    W14

    12/15 (一)

    期末發表暨課程總結

    第一階段(3hr):期末成果發表會,每組15分鐘艾肯娛樂業界講評:遊戲產業視角的專業回饋第二階段(1hr):課程總結、綜合講評、未來展望與Q&A

    繳交期末成果與個人學習歷程報告。

    🔴 期末考週開始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4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課堂參與、討論與工作坊表現 (30%) 本課程極度重視互動,學生的投入與建設性回饋是核心。
    • 每週實作練習與作業 (40%) 包含所有模組中的小型創作練習與文件。
    • 期末成果發表 (30%) 包含最終成果與發表表現。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核心讀物:

    • Field, Syd.《實用電影編劇技巧》
    • McKee, Robert.《故事的解剖》
    • Campbell, Joseph.《千面英雄》
    • Jenkins, Henry.《匯流文化:新媒體與舊媒體的衝突地帶》
    • Bucher, John.《Storytelling for Virtual Reality》

    參考影視與遊戲作品 (將依每週主題提供)

    • 電影: 《後來的我們》、《媽的多重宇宙》、《銀翼殺手2049》、《全面啟動》
    • 劇集: 《模仿犯》、《忘了我記得》、《黑鏡:潘達斯奈基》、《西方極樂園》、《人生切割術》、《換乘戀愛》
    • 遊戲: 《艾爾登法環》、《最後生還者》
    • VR體驗: 《Carne y Arena》、《Gloomy Eyes》、《Notes on Blindnes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本課程鼓勵在教師指導下,策略性地運用生成式AI作為輔助工具(如W11-W12),但所有最終繳交的正式文本,其核心創意、情感與風格必須源自學生本人。嚴禁直接抄襲AI生成內容作為最終作業。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國立政治大學Moodle數位學習平台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