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在傳播的領域裡,「想像」與「書寫」是所有溝通的起點與核心。這門課繼承了傳統「想像與書寫」課程的精神,旨在探索想像的根源、掌握敘事的技藝。然而,在這個媒介界線日益模糊、科技賦予故事全新生命的時代,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書寫」的邊界。
本課程將以我的個人創作者身分——一個穿梭於電影、劇集、文學改編乃至沉浸式體驗的編劇與創意總監——帶領大家,將課堂打造成一個實驗性的「故事實驗室」。我們不僅僅是學習「說故事」,更是要成為「敘事世界的建築師」與「未來體驗的設計師」。
這門課將從傳統敘事的核心出發,穩固地基;再大膽地走向未來,探索跨媒介敘事、互動式體驗(VR/AR/遊戲),乃至與AI協同創作的全新可能。我們將以高強度的實作與互動,取代單向的理論講授。你將不只是一個學生,而是一個創作者,在與同儕的協作激盪及我的實務指導下,完成一個能回應時代、具備市場潛力的期末成果。
能力項目說明
二、 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
模組一:基礎的再造——解構想像與敘事核心 (W1-W4)
本模組旨在打下穩固的根基,我們將傳統的想像力與敘事理論,用當代認知科學和傳播理論的視角重新檢視,並融入我的創作心法。
週次 |
課程主題 |
內容與案例分析 |
實作工作坊與作業 |
W1 |
導論:從編劇到想像建築師 |
課程介紹;我的創作之路:從影集《曾經》到電影《後來的我們》再到Netflix影集《模仿犯》與我今年的新作Netflix影集《忘了我記得》;為何碩士班的「想像與書寫」必須走向未來? |
你是誰,為何在此? 撰寫一份「敘事自我介紹」,闡述個人創作歷程與對本課程的期許。 |
W2 |
想像的機制:從潛意識到認知官能 |
傳統路徑(夢、內省) vs. 當代認知科學(心靈之眼/心靈之腦);傳播理論中的「想像的互動」(Imagined Interactions) 。 |
自由書寫練習: 透過引導式自由書寫,探索個人內在的「想像互動」模式,並進行同儕分享。 |
W3 |
經驗的活水:感官、記憶與具身想像 |
五感寫作練習 ;「具身想像」(Embodied Imagination) 理論 ;如何將抽象的感官體驗轉化為有效的敘事元素?案例分析:《香水》。 |
感官場景寫作: 選擇一個充滿感官細節的個人記憶,將其轉化為一個具備「體驗感」的場景描寫。 |
W4 |
故事的原子:世界觀、主題與核心衝突 |
敘事理論基礎CLOSAT ;介紹「世界建構」(World-building) 的重要性 ;如何從一個核心概念發展出一個潛力IP?案例分析:《沙丘》、《艾爾登法環》。 |
世界觀種子: 發想一個原創故事的核心概念,並撰寫一份500字的「世界觀種子」文件,包含核心主題、主要衝突與世界的基本規則。 |
模組二:敘事建築師——世界建構與跨媒介生態 (W5-W8)
本模組將傳統的編劇技巧,擴展為建構完整敘事宇宙的「建築學」。我們將學習如何讓故事跨越單一媒介,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IP生態系。
週次 |
課程主題 |
內容與案例分析 |
實作工作坊與作業 |
W5 |
敘事建築學(一):批判性世界建構 |
深度傳說 (Deep Lore) 與環境敘事 (Environment-as-text) ;如何打造一份專業的「世界聖經」(World Bible)?;案例分析:《哈利波特》的跨媒介世界 。 |
世界聖經(初稿): 為你的原創世界撰寫一份初步的世界聖經,包含歷史年表、地理文化、主要勢力等。 |
W6 |
敘事建築學(二):跨媒介策略與受眾參與 |
跨媒介敘事 (Transmedia Storytelling) 的規劃;何謂「參與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如何設計一個能讓粉絲共同創作的敘事框架? |
跨媒介策略文件: 規劃你的原創IP如何延伸至至少兩種不同媒介(如Podcast、網路漫畫、社群活動),並說明其敘事功能。 |
W7 |
期中提案:我的故事宇宙 |
(全工作坊) 學生分組,針對期中作業進行正式提案,模擬業界提案會議。 |
期中作業: 繳交一份完整的「原創IP企劃書」,整合W4-W6的成果,包含世界觀、核心角色、以及跨媒介延伸策略。 |
W8 |
產業嘉賓講座/或 我的實務分享 |
邀請業界編劇、製作人或遊戲敘事設計師分享實務經驗;或由我深入剖析一個作品(如《模仿犯》或《忘了我記得》)從IP改編到全球發行的完整歷程 。 |
反思筆記: 撰寫一份關於講座內容的學習反思與提問。 |
模組三:互動的邊界——沉浸式敘事與人機協作 (W9-W12)
本模組將帶領學生踏入敘事的未來式,探索當觀眾成為玩家、當AI成為夥伴時,創作者的角色將如何演變。
週次 |
課程主題 |
內容與案例分析 |
實作工作坊與作業 |
W9 |
互動敘事的文法:為「選擇」而寫 |
從《黑鏡:潘達斯奈基》到遊戲《底特律:變人》;互動敘事的核心:主導權 (Agency) 與分支結構;介紹簡易互動敘事工具Twine。 |
互動場景原型: 使用Twine,將你原創故事中的一個關鍵場景,改寫成一個具有2-3個有意義選擇的互動短篇。 |
W10 |
沉浸式敘事的空間:為VR/AR/體驗而寫 |
當畫框消失:為「球形」空間創作;臨場感 (Presence) 與空間敘事;案例分析:我的沉浸式戲劇經驗、VR電影《Carne y Arena》、戀愛實境秀《換乘戀愛》中的情感沉浸與角色關係建構。 |
體驗流程設計: 為你的原創故事設計一個沉浸式體驗的場景,繪製「體驗流程圖」,描述使用者將如何透過空間與物件來理解故事。 |
W11 |
人機協作(一):AI作為創意夥伴 |
跳脫取代論:AI作為增強創意的工具;奧勒岡州立大學研究:教師指導下的AI協作能提升創意;結構化人機共創工作流程介紹。 |
AI協作練習: 遵循結構化流程,使用AI(如ChatGPT, Claude)針對你的原創故事進行腦力激盪、大綱擬定,並記錄過程與提示。 |
W12 |
人機協作(二):人類的價值與倫理思辨 |
AI時代人類創作者的核心價值:品味、編輯、情感注入;AI的偏見、版權與倫理問題;案例討論:AI生成藝術的爭議。 |
深度編輯練習: 選取一段AI生成的文本,對其進行「深度編輯」,注入個人風格與情感,並附上編輯說明。 |
模組四:從創作到產業——期末成果發表與專業實踐 (W13-W16)
本模組將所有學習成果聚焦於一個完整的期末成果,並以最貼近產業的方式進行打磨與呈現。
週次 |
課程主題 |
內容與案例分析 |
實作工作坊與作業 |
W13 |
期末成果發表工作坊 (一) |
學生依據三大期末成果方向分組,進行專案發展。課堂為密集的指導與同儕回饋時間。 |
專案進度: 確定期末成果方向,完成初步架構與原型。 |
W14 |
期末成果發表工作坊 (二) |
專案衝刺週。針對原型進行測試、迭代與精煉。 |
專案進度: 完成主要內容創作,準備最終發表。 |
W15 |
期末發表會:想像的成果 |
(全工作坊) 模擬正式的產業Pitch或學術發表會,每組/每人進行15分鐘的期末成果發表。 |
繳交期末成果。 |
W16 |
總結:敘事的未來與你的位置 |
綜合回饋與反思;討論本課程所學技能如何對應未來職涯(遊戲編劇、內容策略師、體驗設計師等);Q&A與未來展望。 |
課程總結報告: 一份個人的學習旅程總結與未來創作規劃。 |
核心讀物:
參考影視與遊戲作品 (將依每週主題提供):
國立政治大學Moodle數位學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