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這門隸屬於傳院研究部「方法類群」的課程,是一門為「以探究言說為問題意識起點」的學生開設的課程。重要的是,何以傳播研究的問題意識是以探究言說為關鍵?學習各個言說取徑,未必真就能清楚自己問題意識,然而學習不同取徑,有助學習者從中知悉、肯認語言語用為何物、何以言說分析會是探問價值、意識形態、權力運作的重要視角、工具,何以理解世界秩序,不能離開語言語用的分析。「言說」不只是一個方法,更是一個認識世界與本體的取向,我們需要「專注、定睛在言說之上」,確認言說秩序之為形構人類世界的核心。 然而,這門課也不是一個專事介紹言說分析各門各派理論取徑的課程、這門課也不是一個專事介紹媒體與語言互動相關理論的課程。在傳播媒體(科技)、語言(符號)、與言說交互為用的歷史中,許多研究者好奇探問之處、因科技/媒體變化而萌生的問題意識,確實是可以從言說中一探權力、認同與關係的糾結,由之切入。學期中,學生需要時時自問「何以我的研究問題是言說分析的題目?何以我的研究亟需從事言說分析以探問分析?」唯有能清楚回答這些問題,言說分析才站得住腳。本學期每週課前課後作業中,有一個固定的作業會是你與你的問題意識對話。在學期初,就請盡快選擇一個題目(之後可以改變,你要揚棄、修正、大改,都可以)、找尋相關語用、言說,然後每週以當週閱讀與你的題目和語料/言說對話,完成作業。
本課進行方式說明如下: 每週課前, 領讀學生工作:請於當週週一晚間12點之前,以錄音(或錄影)方式連同領讀報告投影檔上傳到教學平台。可以是將自己「投影片整理+影音」上傳到youtube,而將網路連結傳到教學平台課程討論區,供師生於課前閱讀觀看聆聽。上課時,直接進入討論。 檔案(報告)時間長度請不要超過20分鐘,投影檔案每一頁都必須清楚標明該頁內容出處、出自導讀讀物的確實頁數。請不要有「文」必錄、全抄寫,請勿如此。就是將課上口頭報告領讀的內容,先轉換成課前事先錄製的影音檔,與師生分享。投影片張數不限,報告長度請盡量控制在15-20分鐘。你若是能以10分鐘清楚講到重點,邏輯清楚,沒有問題。
其他修課/旁聽學生作業:同樣請於每週一晚間12點之前,上傳當週讀物閱讀心得與提問至政大Moodle本課教學平台當週作業區。上傳檔案檔名,請以「姓名+日期」為檔名(例如:方念萱9月23日心得)。每週作業請以PDF檔案形式上傳
「閱讀心得」撰寫提醒:請以A4兩頁為度,12號字體,請載明姓名級別。上傳檔案請以PDF檔案上傳。 1作者主要命題為何?與(之前)什麼樣的命題對話?對話對象為何? 2 作者的論辯(argument)的邏輯、結構為何?如何發展?有無具體例證輔助說明?案例與論辯主張之間的契合度如何?所用資料的品質為何?請勿盡抄錄原文,你必須說明闡釋(引述、轉述原文時務必註明原文頁數)。 3 讀物對你的啟發為何?你如何以此讀物論點構連你的研究關切?我在此處不是要你長篇大論你的研究計畫,而是過往你思考關切研究取徑、路數時或有所困、所思,這篇讀物如何對你發話? 4 對於當週讀物有沒有難以理解之處?請注意,不要將可以自己查找、可以經由閱讀其他讀物而得解方的「問題」當「難以理解之處」提出。我們先看看前兩週各位作業,我再加以提醒。
當週上課 課上不再有導讀,我們直接討論,但是領讀學生與教師同為帶領討論者,領讀者在課上隨時需要到負責讀物特定頁面,提供所讀見解。其他選課學生也是,只是導讀學生更要精讀。大家於課前先聆聽導讀學生線上影音報告。教師則在課上與領讀學生一同帶討論。 全學期:個人期末分析。
|
|
能力項目說明
瞭解並掌握言說分析淵源、理論、相關辯論,以及不同言說分析取徑;
明白自己感興趣的語用現象及道理何在、得能清楚有力地剖析言說分析論題的問題意識;
擇選分辨應用於不同文類、不同問題意識的言說分析取徑,並能在理論概念思辨、文本語用探析、與言說分析之間來回對話;
修課學生得以發展並完成自己研究計畫。
過往數學期本課修課博碩生皆以本課期末論文投稿中外學術會議,得以入選、發表。鼓勵修課學生修改期末論文,投稿明年二月底截止全文收件的臺灣傳播學會年會。
|
本課學期成績依照目前設定評分標準逐項計算: 閱讀討論 40% 平時分析作業:20% 期末個人言說分析報告:30% 出席:10% 請注意!缺席必須請假。不接受不告而缺席,女性生理假、修課學生心理假除外。如遇不告而缺席情形,直接扣學期總分10分。次數超過三次以上,本課計為不及格。 作業必須依照學術倫理規範,不得有抄襲情事。如有抄襲情事,依政大校規處理。 博生修業要求: 1 需針對本課特別指定博士生閱讀的讀物作品(共3份)繳交一份閱讀延伸心得作業,各作業以 5 頁為度。 2 由任課教師安排一對一晤談,討論言說取徑與研究題旨關係; 3 課堂導讀篇數較其他碩生增加1至2回。
|
授課教師於暑假期間持續更新修改本課課用教材資料書目,目前所列僅供參考,以瞭解過往本課曾經採取教材與方向。114學年第1學期課程開頭將以AI之為語料創生、彙整分析工具為核心,探究這演變與言說分析取徑的關係──如何挑戰此一取徑的價值、如何對話。大綱也將翻新其他相關主題。 De Fina, A., Georgakopoulou, A., (2020).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Discourse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urkó P., Vaskó I., Dér C., Madsen D. (eds) (2019). Fuzzy Boundaries in Discourse Studies. Postdisciplinary Studies in Discourse. Palgrave Macmillan, Cham. Shei, C.,(2019).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Discourse Analysis. Routledge Press. https://www.routledge.com/The-Routledge-Handbook-of-Chinese-Discourse-Analysis /Shei/p/book/9780415789790 Bou-Franch, P. & Blitvich, P. G., (Eds.).,(2019). Analyzing digital discourse. Switzerland: Palgrave Macmillian. Gee, J. P. (2014).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Routledge. (Intro.) Gee, J. P. (2014). How to do discourse analysis: A toolkit. Routledge. (How-to) Gee, J. P. (2014). Unified discourse analysis: Language, reality, virtual worlds and video games. Routledge. (UDA) Tannen, D. & Trester, A. M. (Eds.)., (2013). Discourse 2.0: Language and New Media.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D 2.0) Thurlow, C. & Mroczek, K. (Eds.)., (2011). Digital discourse: Language in the new me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D) Vásquez,C.,(eds).,(2022). Research methods in digital discourse analysis. UK: Bloomsbury Publis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