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閱聽人與媒介市場

Course Name: Audience and Media Market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閱聽人與媒介市場」課程目標在從關懷AI時代的「閱聽人」和「資訊社會媒體生態」為出發點,引導同學認識閱聽人的定位與訊息內容的關係,同時介紹閱聽媒介訊息感知、社群粉絲消費行為、社群訊息溝通策略、社群文本閱聽分析、科技使用意圖經驗、以及AI科技演算治理等;並引發同學思考及關心台灣地區的數位傳播生態現況,提出討論和前瞻方向。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閱聽人與媒介市場」課程目標在從關懷AI時代的「閱聽人」和「資訊社會媒體生態」為出發點,引導同學認識閱聽人的定位與訊息內容的關係,同時介紹閱聽媒介訊息感知、社群粉絲消費行為、社群訊息溝通策略、社群文本閱聽分析、科技使用意圖經驗、以及AI科技演算治理等;並引發同學思考及關心台灣地區的數位傳播生態現況,提出討論和前瞻方向。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9 / 4                課程內容介紹

    9 / 11       AI時代閱聽人      

    張玉佩(2025)。〈閱聽人的道德啟動機制:數位遊戲之性與暴力的禁忌挑戰〉,《新聞學研究》,162,45-9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1.0002

    張郁敏(2025)。〈媒介多工也可以感到幸福:高任務相關媒介多工是關鍵〉,《新聞學研究》,162,1-43。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1.0001

    黃葳威(2025)。AI世代美感素養」,《AI世代傳播素養》,新北市:揚智。

    9 / 18             閱聽媒介訊息感知          

    李怡志(2024)。〈新聞媒體對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感知風險、規範與實踐〉,《新聞學研究》,160,1-66。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7.0013

    施琮仁2024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事實查核:風險感知、自我效能感與公民線上推理能力的角色」,《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35-79 DOI:10.6195/TJOC.202412_(46).0005

    蔡依霖(2025)。〈揭示多元資訊環境下的意見氣候分析新途徑〉,《新聞學研究》,162,97-15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1.0003

    9 / 25             閱聽人數據與數位平台(專題演講)

    10 / 2              社群粉絲消費行為      

    李雅靖、張維眞2024年12月)。「粉絲購買偶像商品意願之動機探討:擬社會關係與擬親人關係」,《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1-46 DOI:10.6195/TJOC.202412_(46).0004

    胡綺珍2024年12月)。「與日本 VTuber 的相遇:中國消費民族主義、地緣政治與防火牆內/外」,《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271-309 DOI:10.6195/TJOC.202412_(46).

    蔡如音2024年12月)。「粉絲購買偶像商品意願之動機探討:擬社會關係與擬親人關係」,《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187-224 DOI:10.6195/TJOC.202412_(46).0005

    10 / 9              社群訊息溝通策略 

    黃葳威(2025)。社群假訊息傳播模式」,《AI世代傳播素養》,新北市:揚智。

    楊意菁2024年12月)。「從社交媒體訊息溝通策略以及正負面留言探討企業溝通環境議題對公眾認知的影響」,《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81-132 DOI: 10.6195/TJOC.202412_(46).0003

    鄭怡卉、汪家盈(2025)。社群媒體上的報復:闡釋背叛感知於資料外洩危機中負面口碑形塑過程中的角色」,《資訊社會研究》,第46期,頁67-112

    10 / 16     社群文本閱聽分析

    李子鋐(2025)。「後疫情時代下的新娛樂:台日虛擬實況主之虛實界線研究」,《資訊社會研究》,第48期,頁89-118

    李政忠2024年12月)。「日本漫畫的改編互媒認知基模初探:《小太郎一個人生活》個案探討」,《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225-270 DOI:10.6195/TJOC.202412_(46).0006

    廖若閔、王淑美(2024)。〈空間如何媒介時代感?探討博物館物質性與參訪者身體感實踐的交織〉,《新聞學研究》,161,1-46。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10.0018

    10 / 23          期中考take-home

    10 / 30        科技使用意圖經驗       

    許馥嘉、吳泰毅(2025)。「AI不釋手:初探台灣民眾對會話型 AI的期望確認與持續使用意圖」,《資訊社會研究》,第48期,頁23-58

    曹家榮(2024)。「加速(消亡)的影音╱文化:TikTok 如何帶來一種異化經驗?」,《資訊社會研究》,第47期,頁69-94

    蕭丞傑、顏子墉(2024)。「嗶一下:從行為推理理論探討消費者行動支付持續使用意願」,《資訊社會研究》,第46期,頁31-66

    11 / 6      期末報告大綱討論

    11 / 13            校外教學 

    11 / 20     AI科技演算治理      

    江雅綺(2025)。「人工智慧生成內容與著作權:以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是否能取得著作權利保護與人工智慧系統訓練過程是否成立合理使用為核心」,《資訊社會研究》,第48期,頁59-88

    郭戎晉(2025)。「人工智慧全面監管時代來臨?—剖析歐盟人工智慧法之光與影」,《資訊社會研究》,第48期,頁119-156

    曹家榮2024年12月)。「演算生活的重組與解明:後人類處境中的俗民方法學」,《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1-34 DOI:10.6195/TJOC.202412_(46).0005

    11 / 27         串流平台閱聽生態      

    柯籙晏(2025)。〈從面具到化身:媒介、展演與文化在 VTubing 媒介生態演化中的動態交織〉,《新聞學研究》,163,107-168。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4.0008

    袁支翔(2025)。〈銀幕與螢幕的戰爭?以新媒介基礎設施觀點試析串流時代的電影文化〉,《新聞學研究》,163,45-10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4.0007

    陳子軒(2025)。〈小球會、大明星、全球城鎮:串流平臺下的運動全球在地辯〉,《新聞學研究》,163,1-44。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4.0006

    12 / 4     數位影音策展(專題演講)

    12 / 11            期末報告討論       

    12 / 18    期末考周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5%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校外教學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成績評量:

    1. 學期總成績包括期中作業(30%)、期末報告(40%)、平時報告與課堂參與(30%);
    2. 課堂參與係指預習每週閱讀專文、並參與討論。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參考教科書:

    中文部分

    江雅綺(2025)。「人工智慧生成內容與著作權:以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是否能取得著作權利保護與人工智慧系統訓練過程是否成立合理使用為核心」,《資訊社會研究》,第48期,頁59-88

    江雅綺(2023)。「網路中立性與保護著作權的衝突-以歐盟法院封網處分決判為例」,《科技法律評析》,第7期,頁307-326,

    李子鋐(2025)。「後疫情時代下的新娛樂:台日虛擬實況主之虛實界線研究」,《資訊社會研究》,第48期,頁89-118

    李怡志(2024)。〈新聞媒體對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感知風險、規範與實踐〉,《新聞學研究》,160,1-66。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7.0013

    李政忠2024年12月)。「日本漫畫的改編互媒認知基模初探:《小太郎一個人生活》個案探討」,《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225-270 DOI:10.6195/TJOC.202412_(46).0006

    李雅靖、張維眞2024年12月)。「粉絲購買偶像商品意願之動機探討:擬社會關係與擬親人關係」,《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1-46 DOI:10.6195/TJOC.202412_(46).0004

    施琮仁2024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事實查核:風險感知、自我效能感與公民線上推理能力的角色」,《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35-79 DOI:10.6195/TJOC.202412_(46).0005

    胡綺珍2024年12月)。「與日本 VTuber 的相遇:中國消費民族主義、地緣政治與防火牆內/外」,《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271-309 DOI:10.6195/TJOC.202412_(46).

    柯籙晏(2025)。〈從面具到化身:媒介、展演與文化在 VTubing 媒介生態演化中的動態交織〉,《新聞學研究》,163,107-168。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4.0008

    袁支翔(2025)。〈銀幕與螢幕的戰爭?以新媒介基礎設施觀點試析串流時代的電影文化〉,《新聞學研究》,163,45-10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4.0007

    許馥嘉、吳泰毅(2025)。「AI不釋手:初探台灣民眾對會話型 AI的期望確認與持續使用意圖」,《資訊社會研究》,第48期,頁23-58

    陳子軒(2025)。〈小球會、大明星、全球城鎮:串流平臺下的運動全球在地辯〉,《新聞學研究》,163,1-44。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4.0006

    黃葳威(2025)。AI世代美感素養」,《AI世代傳播素養》,新北市:揚智。

    黃葳威(2025)。社群假訊息傳播模式」,《AI世代傳播素養》,新北市:揚智。

    郭戎晉(2025)。「人工智慧全面監管時代來臨?—剖析歐盟人工智慧法之光與影」,《資訊社會研究》,第48期,頁119-156

    曹家榮(2024)。「加速(消亡)的影音╱文化:TikTok 如何帶來一種異化經驗?」,《資訊社會研究》,第47期,頁69-94

    曹家榮2024年12月)。「演算生活的重組與解明:後人類處境中的俗民方法學」,《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1-34 DOI:10.6195/TJOC.202412_(46).0005

    張玉佩(2025)。〈閱聽人的道德啟動機制:數位遊戲之性與暴力的禁忌挑戰〉,《新聞學研究》,162,45-9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1.0002

    張郁敏(2025)。〈媒介多工也可以感到幸福:高任務相關媒介多工是關鍵〉,《新聞學研究》,162,1-43。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1.0001

    蔡如音2024年12月)。「粉絲購買偶像商品意願之動機探討:擬社會關係與擬親人關係」,《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187-224 DOI:10.6195/TJOC.202412_(46).0005

    蔡依霖(2025)。〈揭示多元資訊環境下的意見氣候分析新途徑〉,《新聞學研究》,162,97-15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1.0003

    楊意菁2024年12月)。「從社交媒體訊息溝通策略以及正負面留言探討企業溝通環境議題對公眾認知的影響」,《臺灣傳播學刊》第 46 期,頁81-132 DOI: 10.6195/TJOC.202412_(46).0003

    鄭怡卉、汪家盈(2025)。社群媒體上的報復:闡釋背叛感知於資料外洩危機中負面口碑形塑過程中的角色」,《資訊社會研究》,第46期,頁67-112

    廖若閔、王淑美(2024)。〈空間如何媒介時代感?探討博物館物質性與參訪者身體感實踐的交織〉,《新聞學研究》,161,1-46。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10.0018

    蕭丞傑、顏子墉(2024)。「嗶一下:從行為推理理論探討消費者行動支付持續使用意願」,《資訊社會研究》,第46期,頁31-66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請註明使用工具、使用歷程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