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互動科技:媒材、感知與設計」為進入數位內容設計領域、傳播研究與數位科技互動領域研究所規劃的研究理論論述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傳播研究與數位內容設計具備創意力與想像力的研究基礎實力養成,與展現數位內容設計行銷提升自我效能、理念與想法。授課方式涵蓋講授、理論脈絡、研究與案例分析、擬建構數位內容美學與新媒體互動設計等數位傳播研究素養及互動傳播基礎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此課程主要為理論論述講授為主,透過課程專題內容的安排,介紹科技化應用研究。並將理論與論述做結合。透過課程的教學引導與研究分析課程,並搭配自主學習的建構,培養數位內容與傳播設計研究(或創作)應有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授課方式涵蓋講授+理論脈絡+研究proposal撰寫,課程第一層面:透過相關研究與案例分析與設計應用進行連結;課程第二層面:導入研究方法、理論論述,與美感經驗分析,與議題導向案例。期許學生能藉由整合互動科技的設計研究梳理內容與形式的結構,同時嘗試理解融入互動科技的企劃書(proposal)撰寫,想像具實驗可行性評估的proposal。
09/01 第一週:課程說明與介紹—論述、創作與互動科技設計研究分析
09/08 第二週:互動科技傳播與數位內容設計的想像、設計科學方法與美學
09/15 第三週:設計行為研究與方法;設計研究理論到互動設計研究
09/22 第四週:數位媒材與質性、量性研究混搭法化下不同媒材的感知案例與實驗
9/29 第五週:教師節補假
10/06 第六週:中秋節
10/13 第七週:STEAM、VR設計研究與實驗框架、概念、與操作型定義
10/20 第八週:期中考:撰寫閱讀期末報告所需論述資料、蒐集/製作期末研究或創作內容素材(線上繳交3頁報告+1000字心得)
10/27 第九週:AR設計研究與美感經驗、ChatBot設計研究
11/03 第十週:AI設計研究與傳播研究
11/10 第十一週:AI的想像、敘事與互動基礎
11/17 第十二週:結合AI元素輔助生成內容實驗
11/24 第十三週:數位內容設計與互動科技實驗;期中考作業討論與建議
12/01 第十四週:數位遊戲美學與實驗分析
12/08 第十五週:互動科技:媒材、感知與設計分析總結與討論
12/15 第十六週:期末專題口頭PPT報告、期末專題撰寫: 期末報告撰寫與繳交;完成後交報告電子檔一篇(第17週 2025/12/22 23:59前繳交報告)
n※本課程另規劃有6小時線上非同步課程,請修課同學至數位平台Moodle自行下載後,並繳交1000字心得報告。每週課堂教學時數:3小時;每週預習/複習時數:3小時;指定閱讀於課程實施時發放syllabus handout
n課程可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完全開放使用
課程基本規範:
1. 課堂參與。準時上下課,如有事無法上課,需事先請假;每次上課會點名。上課出席、演講出席參與、與參與互動程度 (20%)。
2. 自主學習/期中考蒐集素材+課中小練習+1000字心得(20%);
3. 期中考,期末提報準備(自選與專案相關與感興趣之應用設計案例蒐集與分析論述)、可包含閱讀期末報告所需文字資料、蒐集期末研究內容素材(線上Moodle繳交A4 3頁報告) (20%);
4. 期末報告ppt發表、報告繳交,A4書面紙本(小論文形式或創作論述皆可) (40%);
5.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完全開放使用。
詳見教師自製課程教材講義,放於Moodle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