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傳播概論

Course Name: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s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8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為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必修課程,課程觸及傳播學基礎理論與實務概況,建立同學對於傳播活動的基礎概念。本課程鼓勵同學以日常生活經驗為基礎進行思考與討論。課程共有(一)傳播定義與理論、(二)媒體的定義與理論、(三)新興媒體與效果三大主軸,內容包含新聞、廣告、廣播電視、電影、娛樂、社群媒體、新媒體科技等面向之基礎概念。本課程每週都會點名,如缺課三次以上,本課程即以不及格論。點名與評量方式將於第一週課堂進行說明,欲修課同學第一週請務必出席,未到課者請自行退選。

 

本課程加簽說明如下:

請同學在選課期間自行登記選課。本課程加簽處理由大一大二不分系系辦負責,只開放給第一週到課同學加簽。欲加簽本課同學請自製加簽同意單,加簽同意單需註明(一)姓名、(二)學號、(三)欲加簽之課程班級,於第一週課堂找授課教師簽名後,持加簽同意單至大一大二不分系系辦(新聞館二樓)找周亞青助教登記加簽。必修本課程的學生如未選課,可能影響分流評比。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期望修課同學掌握傳播學的基本定義與概念,進而啟發同學對於傳播相關主題的興趣,思考未來的選課方向。預期同學在修課之後可以初步掌握傳播學科及相關主題,並具備分析傳播媒體現象之基礎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日期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9/2

     

    傳播定義與理論

    課程介紹

    課程介紹、分組作業

    2

    9/9

    傳播定義

    指閱:傳概Ch1.3.4

    傳播模式、傳播媒介、傳播學地圖

    3

    9/16

    傳播知識

    指閱:傳概Ch1.3.4

    學習資源、

    傳播學派、傳播相關學門

    4

    9/23

    傳播理論與實踐

    傳播理論與現象、傳播產業

    5

    9/30

    聯合演講:廣告(傳院劇場)

    6

    10/7

    媒體的定義與理論(一)

    大眾傳播與全球化

    指閱:傳概Ch2.5

    大眾傳播、流行文化、地方媒體

    7

    10/14

    社群媒體與閱聽人

    指閱:傳概Ch2.6.11

    社群媒體與數據、閱聽人、

    粉絲文化

    8

    10/21

    期中考試

    考試範圍:指定書目《傳播概論》與課程內容

    9

    10/28

    媒體的定義與理論(二)

    媒介效果

    指閱:傳概Ch12.13

    媒介效果、說服與宣傳、事實查核

    10

    11/4

    聯合演講:新聞(傳院劇場)

    11

    11/11

    媒體的定義與理論(二)

    媒體與當代社會議題

    指閱:傳概Ch8.9

    議題設定、性別族群再現、

    仇恨言論

    12

    11/18

    新興媒體與效果

    新聞與資訊

    指閱:傳概Ch10

    新聞、視覺化資訊、紀實影像與節目

    13

    11/25

    廣告與行銷企劃

    廣告創意、注意力經濟、MV

    14

    12/2

    廣電與敘事

    影視娛樂、敘事理論、迷因

    15

    12/9

    新興媒體與素養

    指閱:傳概Ch7.14

    沈浸式媒體、AI交友?、媒體素養

    16

    12/16

    期末考試

    考試範圍:指定書目《傳播概論》與本學期課程內容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一、期中考試35%:(名詞解釋、申論)考前一週於課堂說明考試規則、考試重點。
    二、期末考試35%:(名詞解釋、申論)考前一週於課堂說明考試規則、考試重點。

    三、個人作業10%(5%+5%):本課程共有兩次個人作業,篇幅為兩頁A4,寫作主題將於課堂公告。請於隔周上課時間列印紙本帶至課堂,不可為他人代交作業。請勿使用AI代筆,若有AI代筆疑慮,授課老師將針對作業內容進行個別面談。

    四、課程參與20%:包含線上討論、課堂發言、小組參與。

    五、本課程每周都會點名,點名方式將於第一週說明。本課程如缺課三次以上,即以不及格論。第一週未到課同學請自行退選。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書目(期中考與期末考範圍)

    • 劉慧雯、許瓊文(2024)。《傳播概論》,空中大學出版社。

    參考書目

    • Baran, S. J., & Davis, Dennis K. (2020).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施琮仁譯《大眾傳播理論 : 基礎.發展與未來》,新加坡聖智學習出版)
    • Sturken, M., & Cartwright, L. (2017). Practices of look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中譯本:陳品秀、吳莉君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臉譜)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本課程鼓勵同學探索並善用AI工具。凡涉及AI協作之處,應主動揭露,並具體說明使用的AI工具、指令與使用之必要性。嚴禁直接繳交由AI生成的內容。如有代筆之疑慮,授課教師將針對作業內容與學生進行個別面談。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