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分類報導訊息研究-醫療健康與環境新聞

Course Name: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News Reporting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於1141學期除了是新聞學系高年級的選修課外,也將成為新成立之理學院「精準健康微學分學程」及傳播學院「環境傳播微學分學程」的選修課之一,故本課強調跨域多元的永續發展議題媒體增能學習,修課對象可遍及各科系(甚至研究所)對相關議題有興趣,也可能未來從事相關職業的學生。 

     本課旨在透過永續發展相關議題的介紹、論述與實務/實踐的結合、及學生主動學習及參與,設計跨領域之創新教學方案。本課強調跨域多元的永續發展議題媒體增能學習,故將強化下列面向:

  1. 在課程內容設計上,融入醫療健康科學、少子化與長照議題、氣候科學、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等跨領域主題,並結合政治、社會及文化等不同面向,旨在提升大學生對永續發展議題的媒體素養與感知廣度與深度。藉此,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與靈活運用傳播於健康與環境風險議題與爭議中的重要角色,同時重新思考風險、社會與公眾之間的互動關係。

  2. 在教學方式上,本課程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講授模式,而是結合永續發展議題的新聞實作分析,以及邀請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分享優良實務案例,讓學生能以更嚴謹的態度審視與評估日常接收到的健康與環境資訊。

  3. 在教學活動的安排上,本課程將由課程助理協助與引導,讓修課學生分組討論及在業師協同教學時針對特定主題進行新聞案例分析,同時運用教學平台進行討論,藉此培養並展現同學在特定新聞議題上的細心觀察、積極投入與深度反思的能力。

  4. 當前課程設計在教學目標上,短期內著重於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永續發展觀念,培養基本科技應用能力,讓學生能夠因應風險社會中的醫療健康與環境議題,積極參與相關關懷與決策。長期而言,則希望透過提供更具宏觀視野的討論主題,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前瞻思考,進而成為具備引領社會輿論與決策能力的優秀人才。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當代社會中,健康議題日益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從生物科技的發展、醫療制度的建立、流行病的爆發,到全民對養生保健的重視,健康逐漸躍升為現代生活與公共政策的重要議題。隨著醫療環境和預防醫學理念的普及,近年少子女化及老化議題日益明顯,民眾對相關資訊的需求大幅提升,媒體因此成為不可或缺的訊息傳播者。然而,健康並非僅止於個人層面。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陸續面臨環境污染、氣候變遷、能源轉型、淨零碳排等挑戰,使環境風險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聯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新聞媒體如何呈現兼具科學、文化、社會、經濟與政治層面的醫療健康與環境議題,正是本課關注的核心。

       若是以扣連聯合國於2015年所宣布之「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17項核心目標觀之,本課所述之關切包括以下八項:3項「良好健康與福祉」、7項「可負擔的潔淨能源」、第10項「減少不平等、第11項「永續城市與社區」、第12項「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第13項「氣候行動」、15陸域生命」及17夥伴關係。鑑於媒體在今日社會中是影響公眾健康與環境資訊及感知的主要來源,公眾閱聽人在上述永續核心目標的媒體素養及再現訊息反思能力不容小覷。強化大學校園內永續發展相關議題媒體素養教育及培訓設計,乃為本課教學的主要目的。

        本課所探索的醫療健康與環境報導則涵括報紙、電視、雜誌、部落格、社群平台、紀錄片等媒體形式。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課程主題
    (日期)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課程說明

    9/3

    1. 介紹課程大綱。

    2. 說明課程要求與成績評量方式。

    3. 示範線上平台使用介面介紹。

    4. 回答課程相關問題。

    5. 進行前測調查

    講授/討論/自我介

    2

    校外參訪9/10

    (暫訂)台北市立美術館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特展。此展覽涵蓋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聚焦感知、生態與非人類視角等主題。透過修課學生的親身參與,啟動其重新思考慣常的觀看方式,並在空間中創造共享經驗,藉此留意日常生活中未曾察覺的面向,開啟世界的全新觀點。

    在參訪地點集合,安排團體參訪導覽

    3

    從科學傳播觀點論醫療健康與環境報導(9/17

    從傳播正確的科學新聞、建置具備可信度的科學傳播網絡、及促進社會學習對話與共生的角度,談如何溝通新興醫療健康與環境問題。

    參考讀物:

    • 黃俊儒、簡妙如(2006)。〈科學新聞文本的論述層次及結構分佈:構思另個科學傳播的起點〉,《新聞學研究》, 86135-170

    • 陳秀鳳(2020)。「多工」與「趕工」生態:臺灣媒體與科學新聞的距離https://smctw.tw/6426/

    講授(第一二節)/分組討論(第三節)

    4

    從風險社會觀點看健康醫療與環境報導(9/24

    1. 媒體作為中介風險溝通的角色。

    2. 媒體的社會擴大或隱匿效應。

    參考讀物:

      • 黃俊儒(2014。〈科學傳播中「確定」與「不確定」的敘事:以莫拉克風災之系列報導為例〉,《科技醫療與社會》,1973- 116

      • Kasperson, R. E., & Kasperson, J. X. (2024).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framework: New perspectives. Risk Analysis, 44(2), 229–245.

    講授(第一二節)/分組討論(第三節)

    5

    健康醫療報導特色與問題一:西醫導向10/1

    介紹與討論健康醫療報導中常見的問題。

    參考讀物:

      • Levi, R. (2001). Medical journalism (Chapter 5: Pitfalls in medical reporting), pp. 57-72. Ames, IW: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 Meyer, P. (1990). News media responsiveness to public health. In C. Atkin & L. Walla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pp. 52-59). SAGE Publications.

    講授(第一二節)/分組討論(第三節)

    6

    健康醫療報導特色與問題二:中醫及民俗療法導向10/8

    1. 介紹中醫及民俗療法導向的新聞報導特色。

    2. 比較中西方報導文化差異。

     

    • 徐美苓、胡紹嘉2007。〈醫療保健新聞報導的科學Vs. 非科學建構〉,蔡篤堅編,《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頁97-143。記憶工程/唐山。

    • 徐美苓、丁志音(2004)。小病微恙的真實再現-以「感冒」的新聞論述為例〉,《新聞學研究》,79197-242

    講授(第一二節)/分組討論(第三節)

    7

    健康醫療報導中的問題分析一:新聞廣告化

    10/15

    1. 介紹醫療健康報導中的廣告化型態。

    2. 討論新聞廣告化的形成機制與可能結果。

    參考讀物:

      • 徐美苓(2005)。〈新聞乎?廣告乎?醫療風險資訊的媒體再現與省思〉,《新聞學研究》,8383-125

      • 張耀懋(2012)。〈醫療訊息的操弄與醫藥新聞〉,《澄清醫護管理雜誌》,8(2)4- 7

      • 張耀懋、張秀惠、謝敏青、許怡欣(2011)。〈衛生傳播中的醫療行銷-醫師的記者會對其門診量之影響〉,《台灣衛誌》,30(1)29-35

    講授(第一二節)/分組討論(第三節)

    8

    健康醫療報導中的問題分析二:疾病的烙印化

    10/22

    參考讀物:

    • 徐美苓、吳翠松、林文琪(2003)。〈愛滋陰影下的情慾規範: 新聞論述中的他/ 她者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81-143

    • 徐美苓、熊培伶、賴若函、吳姿嫺、施馨堯2011)。〈是減害還是加害?愛滋新聞論述中的毒癮者框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179- 128

    講授(第一二節)/分組討論(第三節)

    9

    健康醫療報導實務(10/29

    業界協同教學:魏忻忻(聯合報資深醫藥記者/元氣中心醫藥組長)

     

    • 將從多年第一線採訪經驗,分享主流媒體在處理醫藥與健康新聞時的實務觀察與挑戰,並特別以長期照顧議題為例,點出如何從公共衛生與醫療議題的現場,發掘新聞背後對制度與社會的深層意義。

    本週先由業界協同教師講授,再由小組報告主題個案分析並由業師講評建議。

    10

    環境傳播與環境報導概論

    11/5

    1. 介紹環境報導的興起及特色。

    2. 討論環境報導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參考讀物:

    • Corbett, J. B. (2006). A spectrum of environmental ideologies. Communicating nature: How we create and understand environmental messages (pp. 26-56). Island Press.

    • 林照真(2014)。〈環境傳播與媒體公共領域〉,黃瑞祺 編,《綠色思潮與環境政治》,頁 203-236。碩亞。

    講授(第一二節)/分組討論(第三節)

    11

    重要環境問題報導分析一:氣候變遷的科學與爭議(11/12

    1. 氣候變遷的科學及爭辯。

    2. 歷屆關鍵氣候變遷峰會成果及爭議。

    參考讀物:

    1. 林俊宏譯(2016)。〈否認全球暖化〉,《販賣懷疑的 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頁263-328左岸文化。(原著 Oreskes, N., & Conway, E. M., Merchants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

    講授及影片觀賞(第一二節)/分組討論(第三節)

    12

    重要環境問題報導分析二:氣候變遷議題的媒體再現與特色

    11/19

    1. 媒體報導氣候變遷議題的特色。

    2. 全球媒體集團形成趨勢及對環境報導影響。

    參考讀物:

    • 李美華(2013)。〈科學新聞之再現與馴 化:當全球暖化遇上在地產製〉,《台大新聞論壇》,123-34

    • 〈失衡的平衡報導—以氣候變遷的科學爭議為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https://smctw.tw/4571/

    • 高佩懃 2020 )。超越平衡報導? 衛報的氣候變遷用語調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https://smctw.tw/4486/

    • 陳璽尹 2020 )。英國研究如何成為報紙頭條 氣候懷疑論者的養成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https://smctw.tw/4488/

    講授(第一二節)/分組討論(第三節)

    13

    重要環境問題報導分析三:能源轉型與永續

    11/26

    1. 世界能源轉型趨勢及爭議。

    2. 媒體如何再現能源科技及淨零轉型議題。

    參考讀物:

    • 徐美苓(2015)。〈新興環境議題的媒體建構:以替代能 源的新聞報導為例〉,《傳播與社會》,3245-64

    • 徐美苓(2023)。〈臺灣能源轉型爭議論述的媒體建構:減碳、非核家園與空污防制的風險傳播多重難題〉,《新聞學研究》,1541-54

    講授(第一二節)/分組討論(第三節)

    14

    環境報導實務 一:主流媒體環境深度報導

    12/3

    業界協同教學:邀請遠見雜誌資深撰述郭逸

     

    將從多年在不同主流媒體的第一線經驗,分享能源與淨零碳排議題的報導手法與敘事方式,並討論所謂平衡報導原則在實務上的應用。

    本週先由業界協同教師講授,再由小組報告主題個案分析並由業師講評建議。

    15

    環境報導實務 二:主流VS獨立媒體的環境深度報導12/10

    業界協同教學: 邀請環境報導獨立記者朱淑娟

     

    • 將從長期關注環境議題與環境新聞的記者經歷,分享報導與撰寫新聞過程所需專業知識,以許多過去採訪過的環境議題為例,分享獨立記者在環境新聞的產製中所應該注意之處及定位特色。

    本週先由業界協同教師講授,再由小組報告主題個案分析並由業師講評建議。

    16

    期末口頭報告

    12/17

    • 所有同學個別具原創性的在地醫療健康或環境新聞實際問題分析進行口頭報告。

    • 進行學習成效後測調查。

    全班同學互評反饋,予以修正後續書面報告內容。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上述各作業的評分方式如下:

    平時作業:每週分組討論(書面

    40%

    平時作業:個案分析(口頭

    10%

    期末報告(書面與口頭

    30%

    出席與上課參與

    20%

    總計:

    10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失衡的平衡報導—以氣候變遷的科學爭議為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https://smctw.tw/4571/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官網:https://tfc-taiwan.org.tw/

    朱淑娟(2016)。《走一條人少的路:獨立記者寫給共同生活在這個島嶼的你我──空氣、水和土地》。天下文化。

    李美華(2013)。〈科學新聞之再現與馴化:當全球暖化遇上在地產製〉,《台大新聞論壇》,123-34

    李雅雯. (2011)。《台灣財經雜誌論述中的氣候變遷議題建構 (1992-2011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宏譯(2016)。〈否認全球暖化〉,《販賣懷疑的 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頁263-328。左岸文化。(原著 Oreskes, N., & Conway, E. M., Merchants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

    林照真(2014)。〈環境傳播與媒體公共領域〉,黃瑞祺 編,《綠色思潮與環境政治》,頁 203- 236。碩亞。

    徐美苓(2005)。〈新聞乎?廣告乎?醫療風險資訊的媒體再現與省思〉,《新聞學研究》,8383-125

    徐美苓(2015)。〈新興環境議題的媒體建構:以替代能源的新聞報導為例〉,《傳播與社會》,3245-64

    徐美苓2021)。〈從公眾角度再思科技政策的媒體建構: 以《 電業法》 修法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11(1)105-140

    徐美苓(2023)。〈臺灣能源轉型爭議論述的媒體建構:減碳、非核家園與空污防制的風險傳播多重難題〉,《新聞學研究》,1541-54

    徐美苓、吳翠松、林文琪(2003)。〈愛滋陰影下的情慾規範:新聞論述中的他/她者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081-143

    徐美苓、施琮仁(2016)。《2015 台灣氣候變遷全國民眾調查計畫》,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產學合作計畫。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徐美苓、胡紹嘉(2007)。〈醫療保健新聞報導的科學 Vs. 非科學建構〉,蔡篤堅編,《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頁97-143。記憶工程/唐山。

    徐美苓、楊意菁(2011 7 )。〈科技風險與全球暖化報導品質分析〉,「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

    徐美苓、熊培伶、賴若函、吳姿嫺、施馨堯(2011)。〈是減害還是加害?愛滋新聞論述中的毒癮者框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179-128

    高佩懃(2020)。〈超越平衡報導? 衛報的氣候變遷用語調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https://smctw.tw/4486/

    張耀懋(2012)。〈醫療訊息的操弄與醫藥新聞〉,《澄清醫護管理雜誌》,8(2)4- 7

    張耀懋、張秀惠、謝敏青、許怡欣(2011)。〈衛生傳播中的醫療行銷-醫師的記者會對其門診量之影響〉,《台灣衛誌》,30(1)29-35

    陳秀鳳(2020)。〈「多工」與「趕工」生態: 臺灣媒體與科學新聞的距離〉,https://smctw.tw/6426/

    陳璽尹( 2020 )。〈英國研究如何成為報紙頭條(七) 氣候懷疑論者的養成手記〉,台灣科技媒體中心。https://smctw.tw/4488/

    黃俊儒(2014)。〈科學傳播中「確定」與「不確定」的敘事:以莫拉克風災之系列報導為例〉,《科技醫療與社會 》,1973-116

    黃俊儒、簡妙如(2006)。〈科學新聞文本的論述層次及結構分佈:構思另個科學傳播的起點〉,《新聞學研究》, 86135-170

    趙于萱 (2016)。〈風險爭議下的能源新聞框架分析——以《 遠見》 和《 聯合報》 的專題為例〉 (Vol. 4)。財團法人吉星福張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

    Antilla, L. (2010). Self-censorship and science: A geographical review of media coverage of climate tipping point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9(2), 240- 252.

    Corbett, J. B. (2006). A spectrum of environmental ideologies. Communicating nature: How we create and understand environmental messages (pp. 26-56). Island Press.

    Hsu, M. (2013, June). Patterns and changes of framing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in Taiwanese news media (2006-2010).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3 IAMCR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 in Dublin, Ireland.

    Kasperson, R. E., & Kasperson, J. X. (2024).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framework: New perspectives. Risk Analysis, 44(2), 229–245.

    Levi, R. (2001). Medical journalism (Chapter 5: Pitfalls in medical reporting), pp. 57-72.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Meyer, P. (1990). News media responsiveness to public health. In C. Atkin & L. Walla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health (pp. 52-59). SAGE Publication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所有的作業及報告須由自己獨立完成。修課同學需正確引用他人工作的內容,包括 AI 在 內,並予以認可。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N/A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