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傳播學的想像

Course Name: Imagin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這是一門傳播理論課程,研討廿世紀以降的主要傳播理論流變。檢視傳播研究的社會角色、知識建構之過程、科學與技術、政經社會文化變遷等面向。著重四個分析重點練習:理論內涵、研究問題、時代對話、相關發展應用、及反思與評論。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透過閱讀理論與研究文獻,理解時代問題與提問動機。

    2. 練習實例分析,結合理論與實務,培養從社會經驗與日常生活中反思傳播現象,學習理論創新與批判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每周進度:

    第一週 09/02 課程簡介(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3小時)

     

    第二週 09/09何謂大眾傳播?何謂理論?想像與建構傳播活動的原則(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6小時)

    1李金銓(2019)。〈第二章傳播研究的內眷化(involution)〉,《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台北:聯經出版。頁75-108

    2施琮仁譯(2012)。〈第一章:綜觀大眾傳播理論:定義、評估與理解〉,《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頁3-28

     

    第三週 09/16 從戰爭宣傳到大效果論的預設(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6小時)

    1翁秀琪(2020)。〈第三章:媒介大效果理論〉、〈第四章:恐慌研究〉《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頁48-61(三版、四版頁碼皆同)

    2羅世宏譯(2012)。〈第六章:宣傳分析:第一個譯碼與效果理論〉,《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131-156

    3施琮仁譯(2012)。〈第四章:傳與媒體理論的發展〉,《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頁101-136

     

    第四週 09/23 效果有限論:兩級傳播與創新傳布(小組報告1/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1翁秀琪(2020)。〈第五章:親身影響—兩級傳播的起源〉、〈第六章創新傳布〉,《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頁68-91。(三版、四版頁碼皆同)

    2羅世宏譯(2012)。〈第十章:大眾媒體與人際傳播〉,《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245-264

    3施琮仁譯(2012)。〈第六章:效果有限論的發跡〉,《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頁187-235

     

    第五週 09/30 說服傳播與閱聽人的心理機制(小組報告2/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1羅世宏譯(2012)。〈第七章:認知一致性與大眾傳播〉、〈第八章:說服理論〉,《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159-226

    2施琮仁(2021)。〈新冠肺炎的日常防疫行為: 媒體、情緒與風險認知的作用〉,《新聞學研究》148153-196

     

    第六週 10/07 傳播科技與閱聽人的自主性I:涵化研究(小組報告3/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1翁秀琪(2020)。〈第十二章葛本納和他的涵化理論〉,《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三版:頁166-177;四版:166-179

    2羅世宏譯(2012)。〈第十三章:大眾傳播的效果〉《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部分章節,頁323-344

    3施琮仁譯(2012)。〈第十一章:社會世界中的意義建構〉,《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部分章節(涵化分析)頁442-453

     

    第七週 10/14 傳播科技與閱聽人的自主性II:使用與滿足(小組報告4/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1羅世宏譯(2012)。〈第十四章:大眾媒體的使用〉《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363-380

    2翁秀琪(2020)。〈第九章:閱聽人研究〉部分章節(使用與滿足)《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頁128-134(三版、四版頁碼皆同)

    3張郁敏(2022)。〈Z 世代媒介多工動機與消費決策信心:從眾、任務相關性、與資訊可診斷性之調節連續中介效果〉,《新聞學研究》,1511-41

     

    第八週 10/21 政治傳播:議題設定、議題建構(小組報告5/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1羅世宏譯(2012)。〈第十一章:議題設定理論〉《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267-300

    2翁秀琪(2020)。〈第十章:議題設定理論〉〈第十一章:議題建構理論〉《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頁142-164(三版、四版頁碼皆同)

    3譚躍、蕭蘋(2019)。〈線上災難傳播的議題設定效果:高雄氣爆事件中媒體臉書粉絲專頁主文與回應文的互動影響〉《新聞學研究》,138163-224

     

    第九週 10/28 從社會建構論到媒體框架(小組報告6/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1施琮仁譯(2012)。〈第十一章:社會世界中的意義建構〉,《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頁405-442

    2徐美苓(2023)〈臺灣能源轉型爭議論述的媒體建構: 減碳、非核家園與空污防制的風險傳播多重難題〉,《新聞學研究》,1541-54

     

    第十週 11/04 本週交研究主題與資料2頁,約談討論

     

    第十一週 11/11 公眾的意見:群體影響、沈默螺旋、第三人效果(小組報告7/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1羅世宏譯(2012)。〈第九章:團體與傳播〉《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頁227-243、〈第十三章:大眾傳播的效果〉部分章節(沉默螺旋理論),頁335-339

    2翁秀琪(2020)。〈第十五章:民意與大眾傳播研究的結合——諾爾紐曼和她的沈默螺旋理論〉,《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三版:頁200-216;四版:頁202-218

     

     第十二週 11/18  文化與意識型態(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6小時)

    1吉見俊哉(2009)。〈第六章:文化研究典範的介入〉,《媒介文化論》。台北:群學出版。頁89-106

    2施琮仁譯(2012)。〈第八章:大眾傳播批判與文化理論的出現〉,《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頁283-309

     

    第十三週 11/25 文化帝國主義、平台資本主義的閱聽人(小組報告8/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1李金銓(2019)。〈第三章:國際傳播的國際化〉,《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台北:聯經出版。

         2蔡蕙如(2020)。〈串流媒體時代下的閱聽人商品觀點再檢視:以傳播政治經濟學觀點分析Netflix追劇勞動〉,《中華傳播學刊》第37期,頁83-112

    3劉慧雯(2017)〈建構「倫理閱聽人」:試論社群媒體使用者的理論意涵〉《新聞學研究》第131期,頁87125

     

    第十四週 12/02 社群媒體的生產與行動(小組報告9/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1康庭瑜(2019)。〈賦權及其極限?後女性主義、社群媒體與自拍〉,《新聞學研究》,1411-38

    2劉昌德(2020)。〈小編新聞學: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如何轉化新聞專業〉,《新聞學研究》,1421-58

    3曹家榮(2020)〈社群媒體研究的異質行動網絡:重新想像數位時代的知識生產〉,《新聞學研究》,143167-213

     

     第十五週 12/09 重新(與人?)對話(小組報告10/老師授課/討論、學習時數9小時)

         1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2018)。《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台北:時報出版。第二部:〈獨處、自省〉、第五部:〈未來之路〉。

    同時可參考Sherry Turkle 20246月的線上訪談: “Who Do We Become When We Talk To Machines” https://youtu.be/jy7bpyt_vnE?si=YzdchbxbFO7M_HQq

     

    第十六週 12/16 交期末作業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4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透過閱讀理論、實例分析、期末報告等訓練,熟悉理論建構與開展的方式,培養理論思考與詮釋論述的能力。

     

    1. 分組報告:25% 全班分10 組(評量重點:完整度、組織與邏輯、補充資料)
    2. 上課發言與提問:25%
    3. 11/11期中交個人研究主題2頁:25%(研究主題、相關資料)
    4. 12/16期末交個人研究大綱8頁:25%(研究背景、問題意識、簡要文獻摘述)研究大綱的評分方式分:文字流暢程度、邏輯完整程度、引述與演繹、創意與發想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課本有三本如下,請自行購買或借閱。專書篇章五篇、單篇研究論文九篇,以pdf檔上傳於Moodle教學網。

    施琮仁譯(2012)。《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第六版。台北:華泰文化。

    翁秀琪(2020)。《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第四版。台北:三民書局。

    羅世宏譯(201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五南。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可用作資料收集與整理。但需練習改寫、重整、判明真偽。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