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科技與人文社會

Course Name: Technology and Human Society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提供「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領域的概論。STS 是⼀個正在發展、但對於⼈類的發展與進步有著顯著影響⼒的學科。STS 主要在探索科學、科技及社會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與傳統科學不同的是,STS 並沒有特定標準答案、或在回應科技/ 科學是好或不好的問題,STS 更強調的是社會、政治、⽂化、物質條件如何形塑科技/科學產物, 甚⾄如何影響社會。

本課程為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科管組群修課程,會以科管或商管的角度來探討STS相關議題的發展及影響。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 了解科技與⼈⽂社會間的互動,科技的發展是如何受到哪些社會機構及環境的制約,科技⼜如何回過頭來形塑⽬前的⼈類⾏為、社會環境及⾃然環境。
    • 認識科技與社會、政治、歷史、倫理、⽣活、環境及⽣態等領域的關係及互動的相關問題。
    • 以全球及台灣的觀點來反省科技的理性、客觀與中立性質,科技是否真的代表進步、經濟發展、知識經濟、永續發展等觀念?
    • 科技發展及應⽤隱含哪些社會、道德、倫理等議題?這些議題如何被傳遞與理解?
    • 在知識社會中,個⼈及組織如何在各種科技脈絡下學習與創新,是否有可能轉型⾄智慧、非物質的新典範。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 課程進度將依實際需求調整,請隨時注意最新版本以及課堂通知。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9/5

    課程介紹

    《不只是發明》導讀

    《高級迷信》序文

    《你所不知道的工業革命》「技術擴散的史詩」

    講課、影片與討論

    3

    6

    2

    9/12

    科技與人文的

    「二種文化」

    林崇熙 (2000)

    《兩種⽂化》導論

    講課、影片與討論

    3

    6

    3

    9/19

    技術爭議與技術史

    《老科技的全球史》Ch1

    《技術與社會理論》Ch5

    講課、影片與討論

    3

    6

    4

    9/26

    科技、能源與環境

    《全球新版圖》Ch41-46

    講課、影片與討論

    3

    3

    5

    10/3

    科技、專⾨知識與⺠主

    江淑琳 & 張瑜倩 (2016)

    《透視科技與社會

    的九道⼯法》Ch7

    講課、影片與討論

    3

    6

    6

    10/10

    國慶日

    放假

    -

    -

    -

    7

    10/17

    科技與⽣態

    的天災⼈禍

    溫肇東 (2013)

    洪文玲、王治平 (2022)

    講課、影片與討論

    3

    6

    8

    10/24

    光復紀念日

    補假

    -

    -

    -

    9

    10/31

    專題演講

    專題演講

    講課、影片與討論

    3

    6

    10

    11/7

    醫學與防疫

    《關鍵戰疫》Ch7

    楊倍昌 (2020)

    講課、影片與討論

    3

    6

    11

    11/14

    科技、性別與⾝體

    《科技渴望性別》Ch3

    林崇熙 (1998)

    講課、影片與討論

    3

    6

    12

    11/21

    科技的倫理

    吳嘉苓 (2010)

    Theranos: Who Has Blood on Their Hands?

    講課、影片與討論

    3

    6

    13

    11/28

    科技的失控、反撲

    《科技的報復也來自人性》

    《科技反撲》Ch12

    講課、影片與討論

    3

    3

    14

    12/5

    科管年會

    參與年會研討會

    -

    -

    6

    15

    12/12

    期末報告 I

    小組專題簡報 I

    報告與討論

    3

    6

    16

    12/19

    期末報告 II
    課程回顧

    小組專題簡報 II

    報告與討論

    3

    6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5%

    討論 Discussion

    2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堂參與 20%:出勤記錄為考核重點,為維持上課品質,遲到超過20分鐘即算缺席,缺席次數勿超過兩次。此外,為達跨領域學習目的,修課者必須積極發言、參與、反思、提出看法,才能獲得參與貢獻度之成績。
       
    2. 文本反思 20%:根據指定週次的閱讀,每位學生必須在課堂中繳交一至兩頁之自我反思報告(含摘要、反思及問題)。
       
    3. 演講/研討會心得報告 10%:針對本課程所安排1次專題演講及1次研討會,請於參與聽講後分別完成個人心得報告,一份約1000字,共繳交兩份。
       
    4. 小組報告 30%:
      課程主題小組報告:於指定週次,每一組根據每個指定問題製作2頁簡報,上課前一天上傳至指定雲端資料夾,並在課堂中隨機抽同學上台報告。
      議題研討:小組練習準備資料進行討論,提出看法。
       
    5. 期末報告(小組)20 %:《新科技發展中的STS議題》
      各組選擇⼀項新技術、科技,並探討與其發展中相關的STS議題(⾄少三項),可參考下列架構(可調整增減):
      (1) 該技術/科技是如何產⽣的?是⼀項全新的技術/技術,或是由何演進⽽來?
      (2) 該技術/科技發展中利害關係⼈有誰?
      (3) 該技術/科技發展中與STS相關的議題?⽬前有那些爭辯?這些爭辯由何⽽來?
      (4) 該技術/科技的發展誰由誰主導?如何進⾏溝通?
      (5) 該技術/科技未來會如何發展?你們有何建議?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C. P. Snow著,林志成、劉藍⽟譯 (2000),兩種⽂化。台北市:城邦⽂化。
    2. Daniel Yergin著,季晶晶譯 (2022),全球新版圖:頁岩油、電動車、再生綠能,21世紀能源大國的戰略布局與衝突 (The New Map: Energy, Climate, and the Clash of Nations)。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3. Steve Matthewman著,王志弘、高郁婷譯 (2023),技術與社會理論 (Technology and Social Theory)。出版社:群學。
    4. N. Carr 著,楊柳譯 (2016),被科技綁架的世界:無⼈駕駛、⼈⼯智慧、穿戴式裝置將帶你去哪裡?(The Glass Cage: How our Computers are Changing us?)。台北市:⾏⼈。
    5.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著 (2004),STS讀本⼀ 科技渴望社會。台北市:群學。
    6.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著 (2004),STS讀本⼆ 科技渴望性別。台北市:群學。
    7. 江淑琳、張瑜倩 (2016),「更⺠主的科學溝通:科學類博物館實踐公眾參與科學之⾓⾊初探」傳播研究與實踐 6(1),⾴ 199-227。
    8. 林崇熙 (1998),「科技的性別政治/性別政治的科技:科學⼯藝博物館典藏研究的⼀個可能⽅向」,科技博物 2(1): ⾴71-85。
    9. 林崇熙 (2000),「從兩種⽂化到「科技與社會」」,通識教育季刊 7(4),⾴39-58。
    10. 吳泉源 (2002),「技術與技術研究在台灣」,收錄於:科技、軍火⼯業與經濟發展, ⾴64-73。
    11. 吳嘉苓 (2010),「臨床因素的消失:台灣剖腹研究的知識⽣產政治」,臺灣社會學刊 45,⾴1-62。
    12. 陳政亮 (2011),「流⾏病學的政治:RCA流⾏病學研究的後設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12,⾴113-157。
    13. 張鴻仁 (2018),關鍵戰疫:臺灣傳染病的故事。台北市:⼤家健康雜誌。
    14. 楊倍昌 (2020),沒有錯誤的分歧:行動中的知識,《科技、醫療與社會》第30期:281-290頁。
    15. 雷祥麟 (2002),「劇變中的科技、⺠主與社會:STS(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挑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5, ⾴123-171。
    16. 洪文玲、王治平 (2022),蟄伏的惡龍?城市地下石化管線的治理,科技社會人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出版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17. 綾部廣則等著,王珮瑩譯 (2015),透視科技與社會的九道⼯法。台北市:群學。
    18. Geels (2019),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s to sustainability: a review of criticisms and elaborations of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39:187-201.
    19. Huber (2002), “Saving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Environmentalists” Commentary.
    20. Irwin (2008), “STS Perspectives on Scientific Governance.”
    21. Johnson & Wetmore (2008), STS and Ethics: Implications for Engineering Ethics.
    22. Volti (2008), “Technology,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7th Edition).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將於課堂中說明。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Moodle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