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上課的內容,以「企業」的科技與創新管理為主。內涵上強調理論與產業實務並重。除了學理上的知識之外,本課程亦強調個案的討論,希望透過案例的討論,讓同學對各主題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
讓同學瞭解(1)科技創新與產品開發的程序; (2)科技創新的策略思維; (3)科技創新研發相關介面之管理; (4)科技創新研發的類型與組織方式; (5)科技創新研發與知識管理/智慧財產管理的連結; (6)其他。
學習成效
同學修習本課程之後,預期對於科技創新、產品研發創新、與相關管理的知識,有比較深入的瞭解。這些知識將進一步做為提升科技創新管理能力的基礎。此外,本課程的設計同時包括本國企業與國外案例的討論,培養同學兼具國內與國外的視野。
上述主題安排會隨實際狀況調整,以最新版為主。有所變更時,會於上課前通知,敬請留意。
*注意事項: 1. 本課程會需要同學先就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進行預習。互動與討論是知識學習過程中極其關鍵的部分。同學「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很重要且會占課程成績中很大的比重。
2. 每週小組報告: 人數: 以加退選後修課人數平均,共6組。請於第二週結束後確認分組名單。 報告次數: 每組兩次(此為包含期末報告的次數)。 報告要求: 介紹一間國內科技產業鏈之企業、不能重複(所以一組會介紹兩間,請各組協調不要重複)。內容一定要包含科技創新議題(如產品創新、製程創新,但不限),介紹企業如何面對競爭,透過創新解決困境。
各小組請自行收集有關我國企業的創新研發管理之案例相關資料,從10月14日起的每週第三節課(16:10-17:00),會由一組同學進行我國個案公司的報告,並在最後帶領大家進行問題討論。(請報告的小組將簡報資料於課堂前一天(i.e.週一中午12:00前)上傳至Moodle數位平台。每週小組報告簡報亦包含在期末打分標準內,若遲交將產生10% grade penalty)。
3. 團體「期末報告」: 選擇一家國內的科技公司,依據本課程所討論過的學理(包含:組織、專案、議題等三個層次),來分析其實際的創新研發管理實務。主要目的是希望同學們可以將學理與實務連結。屆時會提供一份撰寫期末報告的Guideline。
團體期末報告口頭簡報資料繳交期限: 2025年12月8日13:00前(上傳Moodle數位平台)。註: 遲交將產生10% grade penalty。
書面報告繳交期限: 2025年12月19日23:00前(上傳Moodle數位平台)。註: 遲交一日產生10% grade penalty。 註: 書面報告字數20000字(+/- 10%),並於報告封面列出分工表。使用學術引用格式,抄襲者一律以零分計算; 期末報告之企業不可與每週小組報告的企業重複。
4. 個人分析報告: 此課程會選取一份 Harvard Business Publishing Education 資料庫內的個案,並提供探討問題(於學期中提供),請每一位同學撰寫一份5-7頁的(個人)個案分析報告。若頁數不夠發揮,可適度增加,但請勿超過8頁。
繳交期限: 2025年12月19日23:00前(上傳Moodle數位平台)。 註: 遲交一日將產生10% grade penalty。
5. 12/2「期末考試」: 本週課程最後一堂為期末考試,除特殊需請假情況(參閱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請假規則),請同學務必出席。 註: 學⽣未經請假或請假未准⽽缺席或缺考者,⼀律以曠課或曠考論。(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請假規則第十條)。若因緊急與必要因素請假缺考者,需於請假時與授課教師確認補考時間,並於2025年12月9日前補考完畢。未與授課教師聯繫並缺考者,此部分分數以0分計算。
6. 每週出席是修習本課程的義務,課程中主動發言是同學的權利;每缺席一次扣學期總分1.5 分,完整出席但不曾發言討論,課程參與的分數最多得到 15 分。請假或缺席三次(含)以上,本學期成績將以不及格論 (包含公假)。無法出席請事先請假(於上課前寄信通知授課教師與課代)。
|
課程參與討論與品質(出席+課堂發言): 20% 個人分析報告: 15% 小組課堂報告: 20% 小組期末報告: 30% 期末考試: 15%
|
課堂討論個案/書目 1.李亭林(2024 編譯)科技創新管理,第七版,華泰文化出版 [李] 2. Schilling, M.(2023)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cGraw-Hill 3. CASE: TopCoder: Developing Software through Crowdsourcing (HBS, 2010) [3] 關聯主題: 創新的來源 4. CASE: Paytm Mobile Payments: Will it emerge as a dominant design in India? (HBS, 2019) [4] 關聯主題: 標準之戰、模組化和平台的競爭 5. CASE: Meta: Facebook’s Pivot to the Metaverse. A Path to Dystopia or Blue Ocean Utopia? (INSEAD,2022) [5] 關聯主題: 定義組織的策略方向 6. CASE: AI Wars (HBS,2024) [6] (Option) 關聯主題: 合作策略 7. CASE: Intel Corporation: Outsourcing Dilemma (Ivey, 2022) [7] 關聯主題: 組織創新 8. CASE: Uber Technologies, Inc. (McGraw Hill, 2023) [8] -> 個人分析報告使用個案
參考書目 9.張元杰、黃天佑 (2023著) 研發與創新管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0.Tidd, J. and Bessant, J. (2024).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 organizational change. 8th ed. Hoboken: Wiley. [Tidd and Bessant] 11.吳凱琳(2000 譯,Clayton Christensen 原著),創新的兩難,商周出版 [吳] 12.李芳齡、李田樹(2003 譯) 創新者的解答,天下文化 [李李] 13.蕭美惠(2017 譯,Joshua Gans 原著),破壞性創新的兩難,商周出版 [蕭] 14.Kim,W.C. and Mauborgne,R., Innovation Doesn't Have to Be Disruptive.「非破壞式」的創新,哈佛商業評論2023年5月號 15.哈佛商業評論推薦必讀AI趨勢(HBS,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