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質性研究方法研討

Course Nam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課程介紹|Course Design

本課程為質性研究方法的基礎入門,旨在以生動的方式引導學員掌握一種「不靠數字說話」的研究方法。在資訊快速變動、數據氾濫的時代,唯有真正洞察顧客需求,才能理解其期待,並建立有效的同理心。這正是質性研究的重要價值所在。

質性研究不僅能應用於實務領域,幫助我們深入理解顧客的思維與行為,以發展創新的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也能用於學術探索,透過系統性的方法解析商業現象背後的運作邏輯。相較於量化研究強調變數驗證與假說檢定,質性研究則重視議題的辯證、意義的詮釋與現象的細膩說明。這類研究雖然不以數字為主,卻能透過文字的深描,解構數據難以揭示的管理問題,並從不同視角詮釋現象的深層含義。

課程設計分為三大學習模組:「觀念」、「招式」與「風格」,引導學員逐步掌握質性研究的實作技巧。

一、觀念篇:透過一系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學員培養歸納、推理與辯證的基本功。課程將探討以下關鍵提問:為何學會了許多工具,仍無法掌握質性研究的要領?為何訪談了眾多用戶,卻找不到有價值的洞見?學員將從中理解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在思維邏輯上的根本差異,並建立質性研究的核心認知結構。

二、招式篇:本單元將系統性介紹質性論文的撰寫流程,包括論文架構規劃、文獻準備、田野調查方法、資料分析技巧、研究發現的呈現,以及洞見與啟示的提煉。同時,也強調研究倫理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的關鍵角色。此外,課程亦涵蓋質性研究於商業調查與教學案例撰寫的應用實務,協助學員將方法轉化為行動。

三、風格篇:以國內外優質質性論文為範例,分析其架構設計、文獻回顧方式、研究策略與成果討論。透過賞析不同風格作品的寫作思維與論證手法,學員不僅能理解其中的智識價值,也能辨識其不足之處,從而形塑自身獨特而紮實的論文風格。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Objectives

    本課程設計五項學習目標,協助學員系統性地掌握質性研究的核心觀念與實作能力:

    1. 理解質性研究的基本觀念及背後的哲學基礎

    本課程將探索質性研究的核心概念,幫助我們理解人們如何賦予生活經驗意義。舉例來說,透過訪談來瞭解消費者對產品的情感連結,而不是僅僅依賴數據和統計。

    2. 理解如何運用歸納、推理與辯證三大思考技巧於論文創作中

    本課程將講解如何使用歸納法從觀察中找出一般結論,如何用推理法來闡釋論述,並以辯證方式回應不同觀點,提升論文分析的深度與邏輯性。

    3. 理解質性研究的調查策略,藉以洞察行為

    本課程教學員如何設計訪談問題、進行深度訪談,並分析受訪內容,以理解用戶的想法與行動脈絡,從中找出具啟發性的觀察與見解。。

    4. 掌握質性論文的撰寫方式與期刊投稿流程

    本課程介紹六種常見的質性研究寫法,包含敘述分析與案例研究等,並說明如何整理研究成果、選擇合適期刊與完成投稿,讓學員熟悉寫作全流程。

    5. 理解如何賞析質性研究優質作品,理解各種不同的辯證風格

    本課程帶領學員閱讀並分析優秀的研究作品,瞭解各種辯證風格的運用方式,進一步反思自身寫作策略,並從中學習提升研究說服力的方法。

    教學方法|Teaching Methods
    本課程以經典個案介紹質性研究方法,讓學員理解研究與創作過程中的挑戰。課程全程結合理論講授、實作練習與討論,引導學員掌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課程內容|Course Contents

    單元

    日期

    課程計畫

    1

    09/02

    質性,是一種思維

    質量的相容性|洞察需求的質性調查(Dyer & Wilkins, 1991)

    2

    09/09

    論文的構成之一:基本功

    歸納|推理|辯證|學位的起源(Blaikie, 1993)

    3

    09/16

    論文的構成之二:成為專業陌生人

    理論取樣|田野調查|智能資料分析(Miles & Huberman, 1994)

    4

    09/23

    論文的構成之三:案例呈現與啟發

    研究發現|洞見的產生|新觀念與新作法

    5

    09/30

    鑑定質性研究

    辨識真偽六項特質|鑑賞原則|學術的門派(Morgan & Smircich, 1980)|教學與研究案例的差異

    6

    10/07

    對偶互動好萊塢找創意

    導讀:好萊塢的劇本試鏡中,製作人如何快速辨識創意人才?本週導讀「對偶互動」的分析方式(Elsbach & Kramer, 2003)

    7

    10/14

    層次變化快樂電子郵件

    導讀:導入科技真的可以帶來快樂嗎(提升生產力)?本週導讀「層次變化」的分析方式(Markus, 1994)

    8

    10/21

    對比反差擾人的例規

    導讀:為何有些醫院新科技用得好,有些卻不佳?本週導讀「對比反差」的分析方式(Edmondson, Bohmer, & Pisano, 2001)

    9

    10/28

    解讀意涵劍橋的晚餐

    導讀:這是頓不簡單的晚餐,讓劍橋維持百年傳統,本週導讀「解讀意涵」的分析方式(Dacin, Munir, & Tracey, 2010)

    10

    11/04

    決策失速陷阱

    導讀:新創因快速擴張陷入「速度陷阱」,草率決策導致企業失控並陷入困境,成長過程中落入四大陷阱,以致降低決策品質(Perlow, Okhuysen, & Repenning, 2002)

    11

    11/11

    調適歷程留意鏡中人

    導讀:組織變革通常不是自動自發,而是修補受損的形象。本週導讀「調適歷程」的分析方式 (Dutton & Dukerich, 1991)

    12

    11/18

    階段演化:潛移默化顯變革

    導入客服系統,透過日常微調分析變革五階段歷程,理解科技與組織互動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實務運作(Orlikowski, 1996)

    13

    11/25

    作品發表之一:大會報告與海報發表

    大會報告

    海報發表

    14

    12/02

    作品發表之二:大會報告與海報發表

    大會報告

    海報發表

    15

    12/09

    作品發表之三:大會報告與海報發表

    大會報告

    海報發表

    16

    12/16

    總複習

     

    備註:課程會隨實際狀況每週調整,有所變更時,會於上課前通知,敬請留意。參考文獻請至政治大學電子期刊下載:講義由數位學習系統下載,每週更新。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1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學習評鑑方式|Assessment

    評鑑方式

    比重

    評鑑內容

    出勤狀況

    Class Attendance

    15%

    總共15堂列入出勤評分,若無法出席,請於前一日向助教請假,勿曠課。全勤者再累加3個百分點。

    課堂參與

    Class Participation

    15%

    每堂課提出客觀見解者,並展現運用課堂知識的能力,即累計一個百分點,以累計加分制計算。

    隨堂作業

    In-class Workbook

    40%

    課程安排6份學習單(每份學習單累計5個百分點)以及一次導讀(佔10個百分點),以協助複習知識點。

    作品創作

    Essay Writing

    30%

    分期初提案與期末小論,可合作撰寫,自選題。期初研究提案佔5個百分點、期末成果25個百分點。

    總分

    100%

     

    評分說明事項:

    1. 出勤狀況課堂參與(15%):總共15堂列入出勤評分,每節課為80分鐘(中場休息20分鐘)出席一堂課(共兩節)則得分1個百分點,以20分鐘為單位累計0.25百分點,遲到15分鐘以上該單元則不計分。上課出勤需滿10堂,若有事無法出席須於課堂至少前一日向助教請假,勿曠課。全勤者累加3個百分點。
    2. 課堂表現發言品質(15%):發言品質為評分標準,每堂課展現運用課堂知識的能力,即累計1個百分點,以累計加分計算。未出席者則無法累計成績。課堂上討論需力求客觀,請勿提出有關政治、宗教或種族的歧視性語言,嚴重違規者扣分外並以校規處理。
    3. 隨堂作業學習單(30%)以及案例導讀(10%):本課程總共有6份學習單,可於數位平台可下載。每個學習單會歸納每堂課的知識點。每份學習單累積分數(達標12分、佳作34分、優異5分),也會輔以線上複習測驗。團隊案例導讀成績一次,佔10個百分點。
    4. 創作30%):碩士班學員準備一份簡報書,博士班學員期末需另提交一份小論(Essay1020頁)。期末報告可合作撰寫(但不超過三人為限),佔30個百分點。小論內容包含緒論、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研究發現、討論及結論等六部分,文字報告需使用套件繳交。期末,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練習論文的展現以及答辯的技巧。
    5. 線上課程彈性上課:除特殊狀況(如疫情需要),以課堂上課為主。也會機動安排線上討論,於課堂中宣佈。
    6. 成績分佈:本課程依據常態曲線分佈評分,特殊狀況時再行調整。常態分布時,A+約佔2%A約佔16%B+B64%C+16%CF約共佔2%。然而,每班組成與努力程度不同,此分布也會隨之變異。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參考文獻|References

    蕭瑞麟,2020,《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辨脈絡》,台北:五南學術出版專書。

    Blaikie, N. 1993. Approaches to social enquiry.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Dacin, M. T., Munir, K., & Tracey, P. 2010. Formal dining at Cambridge colleges: Linking ritual performance and institutional mainten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3(6): 1393-1418.

    Dutton, J. E., & Dukerich, J. M. 1991. Keeping an eye on the mirror: Image and identity in 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 517-554.

    Dyer, W. G., & Wilkins, A. L. 1991. Better stories, not better constructs, to generate better theory: a Rejoinder to Eisenhard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6(3): 613-619.

    Edmondson, A. C., Bohmer, R. M., & Pisano, G. P. 2001. Disrupted routines: Team learning and new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n hospita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6: 685-716.

    Elsbach, K. D., & Kramer, R. M. 2003. Assessing creativity in Hollywood pitch meetings: Evidence for a dual-process model of creativity judgmen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6(3): 283-301

    Markus, M. L. 1994. Finding a happy medium: Explain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on social life at work.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12(2): 119-149.

    Miles, B., & Huberman, M. 1994. An Expanded Sourcebook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London: Sage.

    Morgan, G., & Smircich, L. 1980. The case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5(4): 491-500.

    Orlikowski, W. J. 1996. Improvising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ver time: A situated change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7(1): 63–93.

    Perlow, L. A., Okhuysen, G. A., & Repenning, N., P. 2002. The speed trap: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cision making and temporal contex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5(5): 931-955.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完全開放使用 Completely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