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原住民族長期照顧

Course Name: Long Term Care in Indigenous Communiti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高齡化的人口趨勢讓長期照顧已經成為台灣推行中的社會政策。在台灣中央為主的政府結構,社會福利政策的推動過去三十年解嚴以來,多以中央制訂政策、地方配合執行、透過委託民營的方式辦理,背後反映著新自由主義與管理主義的色彩。具有獨特文化與歷史的原住民族在進入國家的長照治理過程中,經驗到什麼?少數群體的原住民族如何在一體適用的長照政策中找到因應文化特殊性所必要的彈性?或者說,原住民族進入臺灣現有長期照顧政策後,在族群文化與主流政策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經驗到了什麼?工作者如何理解?倡議者要如何改變?學術研究者如何思考這些經驗?無論你的立足點,這些問題是這堂課想要跟學生一起思考的議題。

到目前為止,原住民族長照的議題,無論對長照研究或是原住民研究,仍停留在「描述多、分析少」的起步階段。對於一個剛起步的領域,這堂課不打算給予同學結構化的理論介紹,而是授課老師分享自己過去的研究場域,邀請同學先進入原鄉長照的經驗世界,再鼓勵同學運用一些理論性的概念,對現有經驗進行分析與對話。另一方面,這堂課的基本出發點是基於台灣原住民族過去四百年的被殖民歷史,而且學術研究往往是殖民體制的延伸,因此這堂課的學生要學習社會正義取向的社會工作研究,將知識生產作為促進原住民族解殖的過程。這堂課的設計因此具有解殖的立場,這代表著知識生產要尊重原住民族的經驗與知識,且貢獻於殖民體制的解構。

這門課將分為三部份,這三個部分形成一個理解的過程。第一部份基本知識的建構,將介紹台灣長期照顧政策的發展與服務模式,並選擇與原鄉關係密切的長照服務做為分析對象,目的在於提供同學理解後續聽懂原鄉長照工作者的基礎知識背景;第二部分生命經驗的捕捉,將選擇三到四位原鄉部落長照工作者為案例,讓同學進行分組透過文本、演講與實地訪視三種方式進入這些工作者的日常世界,看到部落在面對國家政策的侷限中如何自主發展部落所需的服務;第三部分是對經驗的批判詮釋與分析,將提出歷史創傷、文化照顧、文化轉譯與文化主權的理論,做為同學參照與對話的理論與概念。本課程屬於研究所的課程,不限於社會工作背景同學修習。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為:

    1. 使同學了解臺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的發展與現況,並發展出對國家政策的批判能力;

    2. 學習進入基層工作者工作世界的田野能力,有機會透過文本、口述與田野調查的多重資料,捕捉原鄉長照工作者的在地觀點;

    3. 發展研究生運用原鄉長照經驗分析既有理論的能力。

     

    學習成效為:

    1. 熟悉現有長照政策與服務內容,並發展在地觀點的批判能力
    2. 發展運用理論進行分析的能力
    3. 掌握原住民族研究的相關理論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數

    日期

    講               題

    教師姓名

    1.  

    9/3

    課程介紹:長期照顧政策演變與原住民族

    王增勇

    1.  

    9/10

    長照制度的發展與現況(陳正芬教授演講)

    王增勇

    1.  

    9/17

    文化健康站的歷史與現況(黃盈豪教授演講)

    王增勇

    1.  

    9/24

    分組報告(一):文獻整理

    王增勇

    1.  

    10/1

    演講:不及格的家庭托顧(陳亞博/ Behuy分享宜蘭大同斯雅諾部落家托)/老師出國開會

    王增勇

    1.  

    10/8

    演講:文健站(王信翰分享撒固兒文健站)

    王增勇

    1.  

    10/15

    演講:土地中長出的老人照顧(江梅惠/Apuu分享那瑪夏耆老智慧田)

    王增勇

    1.  

    10/22

    演講:不拿政府經費的文健站(簡志龍/Wakang分享台東聖母醫院泰源活力站)

    王增勇

    1.  

    10/29

    分組報告(二):演講內容整理

    王增勇

    1.  

    11/5

    田野訪視

    王增勇

    1.  

    11/12

    分組報告(三)田野經驗口頭分享

    王增勇

    1.  

    11/19

    歷史創傷與文化照顧

    王增勇

    1.  

    11/26

    文化轉譯與文化主權

    王增勇

    1.  

    12/3

    老師出國開會

    王增勇

    1.  

    12/10

    期末報告(一)

    王增勇

    1.  

    12/17

    期末報告(二)

    王增勇

    課程閱讀資料

    1. 長期照顧政策演變與原住民族

    王增勇 (2013):〈長期照顧在原鄉實施的檢討〉。《社區發展季刊》141期:284-294

    日宏煜 (2012):〈當代台灣原住民族健康政策在實踐上所面臨之挑戰〉。《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22期:149-167

    蘇建仁(2018/4)從地方看滾動式修正的長照2.0政策及跨部門整。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9187-197

    許俊才、林東龍 (2011):〈誰配合誰?部落生活觀點與長期照護服務法草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期:387-395

    張竣傑(2018/4)滾動倒退的原鄉長照政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9179-186

    王增勇、Ciwang TeyraUminItei (日宏煜)(2018/4)原鄉長照的瓶頸與突破之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9243-254

     

    1. 長照政策發展與現況

    陳正芬 (2011). 我國長期照顧政策之規劃與發展. 社區發展季刊, 133, 197-208.

    https://doi.org/10.6785/SPSW.201712_21(2).0003

    莊舒涵(2021)當被罵成為日常──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個案管理員之建制民族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家庭托顧/日間照顧

    陳正芬(2011/12)。家庭托顧服務發展狀況及其評估。社區發展季刊,136 383-403

    張智凱(2019)。具照顧意識與文化能力的Salong模式。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137-14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64493-201912-202001210018-202001210018-137-141

    張智凱、李玉琴(2019)。DumunBihau的原鄉家托之路。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7)125-13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64493-201912-202001210018-202001210018-125-135

    石貿奇(2022)「檢體盒內的山羊」:原鄉家庭托顧的治理性與解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1. 文化健康站

    陳雯琳(2014)。東部排灣族「 ramaljeng」長者觀與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台東縣金峰鄉 老人日間關懷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碩士論文。

    劉麗娟、林美玲(2017)。原住民老人社區照顧公私協力之運作困境與策略建議──以台東縣部落文化健康站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72),59-82

    柯哲瑜(2021)。實踐的gaya:水源文化健康站的太魯閣族文化照顧實作[出版之博/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3.      分組報告

    宜蘭大同鄉松羅部落家托

    江旻哲(2025)原住民族長期照顧的解殖想像—以原鄉家庭托顧的混雜性文化照顧經驗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撒固兒部落

    王增勇、王信翰(2021)。與老人一起生活:撒固兒部落文健站實踐文化主權的解殖歷程。載於黃應貴(主編),日常生活中的社會運動(頁46-96)。群學。

     

    那瑪夏耆老智慧田

    江梅惠 /阿布娪(2015):《最遙遠的路,回到初地方 一位原住民女性的生命故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津如(2018)。災難中的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以莫拉克颱風災後原鄉族人的異地安置經驗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037-89

     

    泰源部落照顧據點

    簡志龍(2025)在部落照顧據點看見阿美族的靈性關懷—以泰源部落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夾縫中的原鄉照顧:蘭嶼居家關懷協會

    張淑蘭(2009)《從獨居到分開居住:以三位達悟老婦人為例》,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欣怡(2004)蘭嶼達悟(雅美)族的老人照護關係與社會界限之建構:護理人類學的民族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花蓮。

    林嘉男(2018/4)原住民族長照機構面臨的建物與土地問題根源:以蘭嶼居家護理所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9215-232

    蔡昇倍(2016)。在國家與惡靈之間 找一條照顧的路-蘭嶼居家服務之建制民族誌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臺北市。

     

    1. 歷史創傷

    Brave Heart, M. Y. H. (2000). Wakiksuyapi: Carrying the historical trauma of the Lakota. Tulane Studies in Social Welfare, 21-22, 245-266.

    Evans-Campbell, T. (2008). Historical trauma in American Indian/Native Alaska communities: A multilevel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impacts on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3(3), 316–338. doi:10.1177/0886260507312290

    王增勇(2010)。災後重建中的助人關係與原住民主體:原住民要回到誰的家?。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8437-449

    Coates, J. (2013). Ecospiritual approaches: A path to decolonizing social work. Decolonizing social work, 63-86.

    許俊才(2014):〈原鄉部落照顧分工的變化與因應:排灣族生活經驗〉。黃源協主編,《部落、家庭與照顧:原住民族生活經驗》。台北:雙葉書廊。

     

    1. 文化照顧

    日宏煜 (2016):〈具原住民族史觀的文化敏感度教育訓練〉。《原住民部落健康營造季刊》19期:1-2

    Smith K, Grundy JJ, Nelson HJ. (2010). Culture at the centre of community based aged care in a remote Australian Indigenous setting: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Yuendumu Old People's Programme. Rural and Remote Health, 10 (1422 Online), 1–15.

    Taylor K, Guerin P. (2010). Health Care and Indigenous Australians: Cultural Safety in Practice. Ch. 2,6,7,9,12. Melbourne: Palgrave Macmillan.

     

    1. 文化轉譯

    楊弘任。2011。〈何謂在地性?:從地方知識與在地範疇出發〉。《思與言》, 494),5-29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臺北:左岸文化。

     

    1. 文化主權

    張瀠之、鄧湘漪(2019)原住民族部落健康與文化主權:磯崎復健站的自主性發展歷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12):301-327

    Coffey, Wallace and Rebecca Tsosie (2001). ‘Rethinking the tribal sovereignty doctrine: cultural sovereignty and the collective future of Indian Nations’. Stanford Law & Policy Review, 12, 191-221.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堂參與 (10 %):評量項目包括上課出席及討論發言的參與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主動及積極的角色,在課堂上投入討論與分享看法,並學習回饋同儕的發表。

     

    2.      期中作業 (50%):(分組作業三次:文獻回顧、演講心得、田野分享)

    1       作業書寫內容說明會陸續提供。

    2       作業格式:請用中文APA 第七版格式。(中文請用 12 號新細明體、1.5 倍行距、繁體中文,英文請用 Times New Roman 12pt。用A4直式紙,橫向書寫,每頁上下邊界2.4公分及左右邊界2.5公分,且每頁都要排頁碼。)

    3       作業繳交期限為上課日前一天傍晚6點前,請上傳到數位平台。

    3.      期末報告 40%)

    期末報告是將這學期的書寫與思考,嘗試完整地呈現,期末報告的書寫內容說明會再提供。格式同期中作業。作業繳交期限為2015.12.31.傍晚6點前,請上傳到數位平台。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完全開放使用 Completely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