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Course Name: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Social Science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之設計乃在裝備學生具備思辨與獨立研究能力,透過閱讀和討論促進學生對於社會科學哲學中的本體論和認識論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在方法論則分別於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兩種取向,就質性研究五大學門和量化研究過程中的方法議題,以實證研究文章協助學生學習如何應用研究方法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了解哲學思潮和社會科學的發展歷史。

    2.認識知識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基本概念。

    3.深入探究質性研究相關的學門(現象學、民族誌、符號互動論、詮釋學、建構論)在知識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取向及運用。

    4.深入探究量化研究中的研究設計、測量、資料蒐集、和研究倫理之運用和議題

    5.使學生能知道、選擇及判別各種研究方法之適用情境。

    6.使學生能夠獨立規劃與執行研究。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09/03

    課程介紹(研究倫理)

    Mollet (2011)、Wendler and Grady (1992)Ringheim (1995) 戴華、甘偵蓉、鄭育萍(2010

    學生修課線上需求調查(研究興趣)

    3

    6-9

    2

    09/10

    本體論

    石之渝(2003)、洪鎌德(2003)、黃光國(2003)

    曾仰如(1985)、宋麗玉和施教裕(2009)(第三、六章)

    研究議題提出

    3

    6-9

    3

    09/17

    認識論:論述、知識、真理的來源、結構、以及性質和範

    自我學習:觀賞電影 丈量世界

    研究缺口及研究問題

    3

    6-9

    4

    09/24

    認識論:論述、知識、真理的來源、結構、以及性質和範

    楊士毅(1994)Anderson (2012)Gillard et al. (2012)

    王臣瑞(2000)Kirmayer (2012)

    文獻探討(質性文獻10篇)

    3

    6-9

    5

    10/01

    質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Lincoln & Guba (1985) Chapters: 3, 8, 11

    文獻探討(量化文獻10篇)

    3

    6-9

    6

    10/08

    現象學

    范育庭譯(1988)吳汝均(2011)、Denzin (1984)、李維倫、賴憶嫻(2009)

    文獻綜整

    3

    6-9

    7

    10/15

    民族誌

    賴文福譯(2000) Petty et al. (2012)Yagi and Kleinberg (2011)

    文獻綜整

    3

    6-9

    8

    10/22

    符號互動

    Hausmann et al. (2011)Turner (2011)MacRae (2011)

    文獻地圖(完成PPT draft)

    3

    6-9

    9

    10/30

    詮釋學

    Freeman (2011)West et al. (2012)、潘榮德(1992)

    研究設計(質性設計)

    3

    6-9

    10

    11/05

    建構論

    Keddell (2011)McNamee (2010)Lee (2012)Franklin (1995)Beck (2011)、黃光國(19)

    研究設計(質性設計)

    3

    6-9

    11

    11/12

    量化研究設計

    Monette et al. (2010) Chapters: 10, 11, 12

    Soydan (2008)蘇玲慧(2019)Secret et al. (2011)Gregory et al. (2012)

    研究倫理思考

    3

    6-9

    12

    11/19

    次級資料分析

    台灣次級資料庫介紹

    研究設計(量化設計)

    3

    6-9

    13

    11/26

    次級資料分析

    次級資料分析

    研究設計(次級資料)

    3

    6-9

    14

    12/03

    測量

    資料蒐集

    Fisher (2005)Greeno (2007)Fallon et al. (2010)、宋麗玉(2002, 2006)

    Becker et al. (2000)Collins et al. (2000)、莊天憐、謝守清(2007)、傅仰止(2001)Lang et al. (2011)

    研究計畫Proposal PPT draft

    3

    6-9

    15

    12/10

    Final Presentation

    Oral presentation 10-12minutes

    同儕互評及回饋

    3

    6-9

    16

    12/17

    期末考週

    繳交書面期末報告Turnitin check

     

    3

    6-9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2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2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20%

    其他: Others: 研究專題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成績評量
    1. 課堂議題每週一頁心得(含提問) (15%)及導讀(20%)及課堂參與(15%)
    2. 期末計畫簡報(15%)與期末計畫(25%)
    3. 個人課程學習心得至少一頁,含自己的改變、上課優、缺點及改進建議(10%)
    • 上課要求
    1. 課堂議題報告:針對每上課之議題(每兩週或三週,視修課人數學生自行選定),選擇文章報告,並撰寫摘摘要心得、評論及提問(例如:此篇文章主要論述、發現及優、缺點及您的想法或疑問),以A4紙一頁為限(字體13),請於上課當週前兩天(星期天11:30pm上傳)
    2. 撰寫期末報告:挑選社會工作研究法相關議題,同學們應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合計至少30篇)並進行文章發表形式之撰寫,並於期末提供PPT簡報分享(建議用簡報呈現或其他有創意的呈現方式)每人或組(仍未確定研究主題者)或人報告時間為10~12分鐘,開放同學討論5分鐘。最後一週(6月18日23:30 pm) 上傳書面報告至Moodle限定15~20以內(標楷體,字體12,間距1.5倍,版面上下、左右2.5)

    簡報及報告內容可涵括下列(但可以視報告議題發揮自己的創意增添) 次標題:

    1. 前言 (問題或議題的重要性、研究缺口)
    2. 文獻探討 (系統性文獻回顧)
    3. 研究設計
    4. 研究限制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與課程學習相關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