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最初,「歐亞」是一個地理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只是最大的大陸;歐洲和亞洲的綜合大陸。但是,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歐亞區域」有多種含義,反映了特定的地緣政治利益。
「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概念之一,歐亞大陸聚集著全球最多的人口、資源與工業力量。地緣政治學 家麥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曾提出統治歐亞大陸(世界島)者, 可以掌控世界,而欲掌控世界島者,以能統治「心臟地帶」(Heartland) 為前提。
蘇聯解體後,不僅是產生許多獨立國家,也形成了包含前蘇聯國家的新地緣政治不穩定區。因此,布里辛斯基(Brzenzinski)在其專書「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中,論及此不穩定區域包含部分前蘇聯國家、部分東南歐、中亞、部分南亞、波斯灣地區以及中亞,也就是廣義的歐亞(Eurasia)區域。而其內圈核心則是「歐亞巴爾幹」(The Eurasian Balkan),包含中亞五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高加索三國(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阿富汗,另可包含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因此,
所謂「心臟地帶」的位置 含括現今的俄羅斯及前蘇聯等共和國。因此,俄羅斯領土橫跨歐亞,歐亞主義結合地緣政治的學說,成為帝俄、蘇聯、和俄羅斯聯邦的外交政策指標之一。
歐亞主義初為文化思想,早於19世紀末萌芽,提倡斯拉夫文化優越論,視東正教為基督教正統,認為歐亞獨一無二,非歐非亞,擁有獨特的文化價值。由此,俄國應走獨特的發展路線,對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不以為然。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知識份子重提歐亞主義(又稱古典歐亞主義),並增添地緣政治元素,與社會主義分庭抗禮。古典歐亞主義者採納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的「心臟地帶」說,視俄國為陸權國家,有條件自給自足,與西方海權國家不遑多讓。
就如古典歐亞主義興起於沙皇政權被推翻,新歐亞主義也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時冒起,填補俄國的意識形態空缺。新歐亞主義的領銜人物為前莫斯科國立大學教授杜金(Alexander Dugin),他的論述聚焦於地緣政治,傳揚極端反西方思想。它提倡多極化世界,認為以俄國為首的歐亞勢力要捍衛集體主義等傳統價值,批評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普世價值觀」為西方霸權。與古典歐亞主義提倡孤立主義(isolationism)外交原則不一樣,杜金樂於與其他國家的右翼政黨組成聯合反西方陣線,使新歐亞主義不受地域限制。
本課程以俄羅斯的歐亞主義為主,本課程主題為歐亞區域之政治經濟議題與區域情勢,討論之重心:(一)俄羅斯與前蘇聯國家政經與外交、探討的歐亞區域包含俄羅斯、前蘇聯國家(包含中亞)為心臟地帶與其他歐亞國家的互動與影響,討論俄羅斯外交政策、歐亞主義與地緣政治(二) 歐亞區域政治、安全、區域整合組織的形成與發展、(三)NATO、歐盟之規範性權力、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對整體歐亞區域權力結構、市場、經濟的影響(四)俄烏戰爭開始後,對歐亞區域的影響。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旨在透過資料的閱讀及討論,讓學生充分了解歐亞區域及國際關係,培養與提昇同學對該區域的理解與組織能力。
第一週 |
課程簡介與文獻閱讀分配 |
第二週 |
歐亞區域: 定義與分析 吳玉山:斯拉夫的世界 The World of the Slavs | 107-1 全球通識講座-認識全球(一) |
第二週 |
理論分析: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地緣政治理論 |
第三週 |
俄烏戰爭與歐亞區域 |
第四週 |
蘇聯解體與俄羅斯再定位:大西洋主義與歐亞主義 |
第五週 |
俄羅斯外交政策、與前蘇聯國家政經發展與外交關係 |
第六週 |
歐亞區域整合現況(一):歐亞聯盟 |
第七週 |
歐亞區域整合現況(二):其他組織 |
第八週 |
中亞區域研究分析(一) |
第九週 |
中亞能源與外交(俄羅斯、美國、歐盟、中國對該地區之權力競逐) |
第十週 |
北高加索與裏海地區國家關係 |
第十一週 |
北高加索與裏海地區國家能源與外交 |
第十二週 |
衝突點分析:烏克蘭(地緣政治、能源通路、民族衝突、外部勢力) 擺盪的民主: 橘色革命與烏克蘭的民主道路 烏克蘭東西部政爭分裂分析與未來發展 |
第十三週 |
歐盟「規範性權力」與歐亞區域 |
第十四週 |
NATO、上海合作組織與歐亞區域 |
第十五週 |
「一帶一路」倡議與歐亞區域 |
第十六週 |
俄烏戰爭影響下之歐亞區域 |
第十七週 |
自主學習 |
第十八週 |
自主學習 |
課程分三種方式進行:
學生成績由課堂口頭報告(30%)、學期書面報告(50%)與平時上課參與(20%)決定。課堂報告需針對每星期指定之教材與主題,學期報告題目可自行決定,以課堂標題或案例為主題。並於規定期限內繳交期末報告,以8000~15000字為準,須有註釋,必須符合學術報告體例。
許菁芸,2023.02, 普欽政權20年(2000-2020):中央再集權的延續與轉變',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連弘宜, 2017.03, '普京時期的俄羅斯對外政策:實用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衝突與融合, '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Ashley, Richard, “ The Geopolitics of Geopolitical Space: Towards a Critical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lternatives, Vol.12, No 4, 1987, pp.403-434
Brzens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New York: Basic Books (中譯:大棋盤)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6(中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Clover, Charles “Dreams of Eurasian Heartland: The Reemergence of Geopolitics,” Foreign Affairs, Vol.78, No. 2 ,1999, pp.9-13
Vladimer Papava, “The Eurasianism of Russian Anti-Westernism and the Concept of “Central Caucaso-Asia”, Russian Politics and Law, vol. 51, no. 6, November–December 2013, pp. 45–86
Tsygankov, Andrei , ”Finding a Civilisational Idea: "West," Eurasia," and "Euro-East" in Russia's Foreign Policy.” ,Geopolitics, Autumn2007, Vol. 12 Issue 3, p375-399,
Trenin, Dmitrii.”Russia Redefines Itself 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 Volume 30, Number 2, Spring 2007, pp. 95-105
Sestanovich, Stephen,”What Has Moscow Done?”, Foreign Affairs; Nov/Dec2008, Vol. 87 Issue 6, p12-28
相關的期刊論文將會在開學後兩週內在課堂上給予同學。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