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擬以當代勞資關係面對的問題與挑戰,比較國內外相關政策之內容及特色,以思我國政策之規劃與方向;每學期就個別或集體勞動政策、性別平權、就業安全、社會安全或職業安全等議題,擇一主題作為課程之討論重點。
在國際職業安全政策影響下,建構現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強化自主管理、源頭控制風險之政策與法令俱為我國職安政策之方向,本課程即擬探討因作業型態多元化,新興或現代常見職災類型如肌肉骨骼、重複性作業或夜間工作與長工時等造成職場過勞現象,其預防乃為現代雇主職業安全重要之保護義務;此外,職場作業環境公安事件頻傳,職場暴力或罷凌之防治、亦為刻不容緩之挑戰;另,非典型勞動增多及其作業型態造成之職業災害、高溫或極端氣候影響作業安全等相關職場安全衛生政策與規範,也為不可忽視之議題。
114-1學年本課程將以過去稱為「勞工安全衛生法」,102年修正為「職業安全衛生法」為核心,介紹我國勞工安全衛生政策於修法10年之重大改變,並觀察與比較德國、歐盟、國際勞工組織ILO或其他國家,對於勞工安全衛生領域之發展策略,思考未來我國猶待改善與規劃之方針; 課堂之報告,形式不拘,可自法律學、社會學、經濟學或政策層面提出討論。
本課程之內容、進度與進行方式,會依實際修課人數與上課狀況略予調整,詳見第一週之上課須知。
能力項目說明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
||||
1 |
上課須知 |
關於本課程擬探討之主題、資料或文獻蒐集與撰寫報告須知 |
上課 |
2 |
3 |
2 |
職安法修法沿革(一) |
從「危險排除」至「風險防範」之理論轉變 |
上課 |
2 |
3 |
3 |
職安法修法沿革(二) |
職安保護範圍之擴大與職業安全健康概念之轉變 |
上課 |
2 |
3 |
4 |
新興型態危險因子之防止(一) |
職場暴力與罷凌之禁止與防範 |
上課 |
2 |
3 |
5 |
新興型態危險因子之防止(二) |
肌肉骨骼、過勞與職場心理壓力危險因子之防治責任 |
上課 |
2 |
3 |
6 |
重要之風險評估與危害管理相關指引(一) |
與重複性作業等促發肌肉骨骼疾病之人因工程危害有關者 |
上課 |
2 |
3 |
7 |
重要之風險評估與危害管理相關指引(二) |
與輪班、夜間工作或長工時等異常工作負荷促發危害有關者 |
上課 |
2 |
3 |
8 |
重要之風險評估與危害管理相關指引(三) |
與職場不法侵害預防措施有關者 |
上課 |
2 |
3 |
9 |
重要之風險評估與危害管理相關指引(四) |
與高氣溫、低氣溫及颱風天等防止戶外工作危害有關者 |
上課 |
2 |
3 |
10 |
定題與大綱討論(一) | 討論報告方向與大綱 |
分組討論 |
2 |
3 |
11 |
定題與大綱討論(二) |
討論報告方向與大綱 |
分組討論 |
2 |
3 |
12 |
報告(一) |
同學報告 |
報告與討論 |
2 |
3 |
13 |
報告(二) |
同學報告 |
報告與討論 |
2 |
3 |
14 |
報告(三) |
同學報告 |
報告與討論 |
2 |
3 |
15 |
報告(四) |
同學報告 |
報告與討論 |
2 |
3 |
16 |
報告(五) |
同學報告 |
報告與討論 |
2 |
3 |
17 |
自主學習 |
訪問活動 |
與課程主題相關之活動 |
2 |
3 |
18 |
自主學習 |
研討會/講座 |
與勞動保護相關之研討會 |
2 |
3 |
平時成績40%:依出席率及上課互動情形評分
期末成績60%:依報告內容與討論情形評分
參見第一週上課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