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質性研究法

Course Nam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為碩士班學生所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方法論取徑與實務應用。透過系統性的理論探討與實作練習,學生將學習如何從公共行政與相關社會議題出發,設計並執行具學術深度與現實關懷的質性研究。
課程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學習取徑,學生將透過核心文獻導讀、課堂對話、研究設計演練與田野實作,逐步建構質性研究的觀察力、詮釋力與批判性思維。課程鼓勵學生在方法訓練的過程中,反思自身作為研究者的定位,並培養進行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課程以公共行政為核心場域,聚焦於以下三大學習面向:
1.    研究典範與知識論的比較
回顧公共行政領域的研究傳統,並從社會科學的知識論出發,探討量化與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差異。學生將理解不同質性研究類型(如個案研究、民族誌、敘事研究、詮釋現象學等)的邏輯與特徵。
2.    研究設計與實作練習
學生將學習如何擬定研究問題、選擇適切的質性取徑,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規劃。課程將引導學生從自身關心的公共議題出發,逐步發展出可執行的質性研究設計。
3.    資料分析與研究創作
介紹多元的質性資料分析策略,包括主題分析、紮根理論編碼、詮釋學分析等,並結合實務演練與個別指導,引導學生撰寫具深度與反思性的研究報告。課程最終目標是協助學生完成一份具初步完整度的質性研究作品,作為未來碩士論文或研究發展的基礎。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著重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與研究素養,透過質性研究經典文獻與當代表現的導讀與討論,建立對質性研究邏輯與哲學基礎的理解。同時,課程鼓勵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所處場域出發,反思社會現象與制度實踐,並轉化為具體的研究問題。
    學生將學習如何運用質性方法探索公共行政中具有複雜性、價值爭議或制度變遷的議題,掌握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的實務技巧,進而能夠進行具深度的田野觀察與社會詮釋。透過課程訓練,學生將奠定進行獨立研究的基礎,並拓展其在政策分析、組織研究、公民參與等實務場域中的應用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課程內容

    (若有調整,依教師實際授課為準)

    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附註

    1

    9/3

    課程說明

    課程大綱介紹

    • 紐文英ch1

    課堂分組

    導讀安排

     

    課程說明3小時

    2

    9/10

    質性研究的基礎

     

    • 紐文英ch1/2/3
    • 黃秋霞(2016)。淺談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49-154
    • 藍佩嘉(2005)一個質性研究的誕生:以家務移工的研究為例。婦研縱橫,7622-30
    • 張芬芬(2020)。質性研究中的快思慢想:整體直觀與邏輯推理。台灣教育研究期刊,1(3)235-270

    導讀與課堂討論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3

    9/17

    研究題目的選擇

    與文獻檢閱

           

    • 紐文英ch 9/20
    • 林淑馨,ch 5
    • 洪伯邑(編),ch 3:93-123
    • 畢恆達,ch 2/3/6

    導讀與課堂討論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4

    9/24

    質性的研究倫理與參與者的選擇

    • 紐文英ch 4/5
    • 潘淑滿,ch 5
    • 陳向明,ch 5/6
    • 洪伯邑(編),ch 6:199-235

    導讀與課堂討論

    作業一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5

    10/1

    質性資料搜集方法及紀錄方式

    • 紐文英ch 6/7/8
    • 陳向明,ch 10-13
    • 洪伯邑(編),ch 2/4:55-86; 125-163

    導讀與課堂討論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6

    10/8

    行動研究與敘事研究

    • 紐文英ch10/11
    •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堂與教學季刊,174),1-24
    • 翁士恆、彭榮邦(2021)。敘事研究中「存在經驗」與「存有」的地理學方法探問:從情緒地理學與詮釋現象學取「徑」。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61119-151

    導讀與課堂討論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7

    10/15

    現象學與詮釋學之意涵與實施

    • 紐文英ch12/13
    •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
    • 畢恒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 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導讀與課堂討論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8

    10/22

    個案研究法之意涵與實施

    • 紐文英ch15
    • 潘淑滿,ch11
    • 陳登煌、陳蕙芬,2022,化舊助新:反向型師徒、知識分享與組織創新之個案研究。中山管理評論,30 2):325-366
    • 陳宗億* 陳惠美,2020。社會福利機構經營綠色照顧農場之挑戰與因應策略。戶外遊憩研究34(1)31-64

    導讀與課堂討論

    作業二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9

    10/29

    民族誌與歷史研究

    • 紐文英ch18/19
    • 王增勇(2012)建制民族誌:為弱勢者發聲的研究取徑。
    • 齊偉先,2019,建制民族誌「為何」書寫?探索建制民族誌的系譜、方法特質與挑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2147-170a

    導讀與課堂討論

    準備期中報告(上傳期中報告及簡報)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10

    11/5

    期中報告與討論

    • 期中報告

    作業三

     

    11

    11/12

    紮根理論

    • 紐文英ch14
    • 江惠軒、李永山(2023)。應用紮根理論式分析方法於遠距教學關鍵因素之研究。資訊電子學刊,11(1)111-134
    • 蔡明宏、林裕得、蘇雅惠、連文雄(2022)。活動互賴觀點之經營模式創新歷程的紮根研究-以Google 1996-2008為展示實例。管理評論,41(4)1-20

    課堂討論

     

    準備作業4小時

    12

    11/19

     

    質性研究工作坊

     

     

    13

    11/26

    訪談實作

    • 本週無實體課程,請同學各自進行訪談

    作業四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14

    12/3

    研究報告撰寫與評估

    • 紐文英ch21-24

    林億玫、潘淑滿(2016)。跨越「雇」事:新移民女性微型創業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1)1-48

    導讀與課堂討論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15

    12/10

    專題報告

     

    • 期末專題口頭報告

    期末口頭報告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16

    12/17

    專題報告

     

    • 期末專題口頭報告

    期末口頭報告

     

    準備期末報告4小時

    上傳期末報告PPT

     

    12/24

     

    • 繳交期末報告

    繳交紙本報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分組活動與參與討論 20%

    導讀(20%

    個人作業(20%

    期中專題提案說明(10%

    期末專題報告 (3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教科書:

    紐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參考書目:

    1. 潘淑滿(202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2.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3. 林淑馨(202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4. 洪伯邑(編),2020,田野敲敲門:現地研究基本功。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5. 應國瑞(Yin 原著),(2021),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台北:五南。
    6. 畢恆達 (2020), 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台北:學富。
    7. 王增勇、梁莉芳編,(2020),為何建制民族制如此強大?。台北:群學。
    8. 蕭瑞麟,2020, 《不用數字的研究》 。台北:五南。
    9. 宋世祥,2016。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台北:果力文化。
    10. 宋世祥,2020 《厚數據的創新課》 。台北:果力文化。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學生須於課堂作業或報告中的「標題頁註腳」或「引用文獻後」簡要說明如何使用生成式AI進行議題發想、文句潤飾或結構參考等使用方式。若經查核使用卻無在作業或報告中標明,教師、學校或相關單位有權重新針對作業或報告重新評分或不予計分。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