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為碩士班學生所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質性研究的哲學基礎、方法論取徑與實務應用。透過系統性的理論探討與實作練習,學生將學習如何從公共行政與相關社會議題出發,設計並執行具學術深度與現實關懷的質性研究。
課程強調「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學習取徑,學生將透過核心文獻導讀、課堂對話、研究設計演練與田野實作,逐步建構質性研究的觀察力、詮釋力與批判性思維。課程鼓勵學生在方法訓練的過程中,反思自身作為研究者的定位,並培養進行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課程以公共行政為核心場域,聚焦於以下三大學習面向:
1. 研究典範與知識論的比較
回顧公共行政領域的研究傳統,並從社會科學的知識論出發,探討量化與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差異。學生將理解不同質性研究類型(如個案研究、民族誌、敘事研究、詮釋現象學等)的邏輯與特徵。
2. 研究設計與實作練習
學生將學習如何擬定研究問題、選擇適切的質性取徑,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規劃。課程將引導學生從自身關心的公共議題出發,逐步發展出可執行的質性研究設計。
3. 資料分析與研究創作
介紹多元的質性資料分析策略,包括主題分析、紮根理論編碼、詮釋學分析等,並結合實務演練與個別指導,引導學生撰寫具深度與反思性的研究報告。課程最終目標是協助學生完成一份具初步完整度的質性研究作品,作為未來碩士論文或研究發展的基礎。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著重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能力與研究素養,透過質性研究經典文獻與當代表現的導讀與討論,建立對質性研究邏輯與哲學基礎的理解。同時,課程鼓勵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與所處場域出發,反思社會現象與制度實踐,並轉化為具體的研究問題。
學生將學習如何運用質性方法探索公共行政中具有複雜性、價值爭議或制度變遷的議題,掌握資料蒐集、分析與詮釋的實務技巧,進而能夠進行具深度的田野觀察與社會詮釋。透過課程訓練,學生將奠定進行獨立研究的基礎,並拓展其在政策分析、組織研究、公民參與等實務場域中的應用能力。
週次 |
|
課程內容 (若有調整,依教師實際授課為準) |
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
附註 |
1 |
9/3 |
課程說明 |
課程大綱介紹
|
課堂分組 導讀安排
|
課程說明3小時 |
2 |
9/10 |
質性研究的基礎
|
|
導讀與課堂討論 |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
3 |
9/17 |
研究題目的選擇 與文獻檢閱
|
|
導讀與課堂討論
|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
4 |
9/24 |
質性的研究倫理與參與者的選擇 |
|
導讀與課堂討論 作業一 |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
5 |
10/1 |
質性資料搜集方法及紀錄方式 |
|
導讀與課堂討論
|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
6 |
10/8 |
行動研究與敘事研究 |
|
導讀與課堂討論
|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
7 |
10/15 |
現象學與詮釋學之意涵與實施 |
|
導讀與課堂討論
|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
8 |
10/22 |
個案研究法之意涵與實施 |
|
導讀與課堂討論 作業二 |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
9 |
10/29 |
民族誌與歷史研究 |
|
導讀與課堂討論 準備期中報告(上傳期中報告及簡報)
|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
10 |
11/5 |
期中報告與討論 |
|
作業三 |
|
11 |
11/12 |
紮根理論 |
|
課堂討論
|
準備作業4小時 |
12 |
11/19 |
|
質性研究工作坊 |
|
|
13 |
11/26 |
訪談實作 |
|
作業四 |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
14 |
12/3 |
研究報告撰寫與評估 |
林億玫、潘淑滿(2016)。跨越「雇」事:新移民女性微型創業經驗。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0(1),1-48。 |
導讀與課堂討論 |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
15 |
12/10 |
專題報告
|
|
期末口頭報告
|
教學3小時,複習預習3小時
|
16 |
12/17 |
專題報告
|
|
期末口頭報告
|
準備期末報告4小時 上傳期末報告PPT |
|
12/24 |
|
|
繳交紙本報告 |
|
|
|
|
|
|
|
分組活動與參與討論 (20%)
導讀(20%)
個人作業(20%)
期中專題提案說明(10%)
期末專題報告 (30%)
教科書:
紐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