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民族史(I)

Course Name: History of Ethnos in China (I)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一、本課程為民族學系大三必修課,總計一學年六學分。本課程主要著重 於以民族學(eth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民族史(ethnohistory) 等三個學門的研究取向與視野,來探討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邊族)現象, 與當代中國各主要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此外亦偏重當代民族學・人 類學、歷史學對於族群形成與民族認同的理論中,有關「文化論述」與「歷 史解釋與功能」的定位問題。

二、本課程上學期先進行關於「民族史」的基本理念的介紹與分析,其中 包括歷史學與民族學∕人類學對於民族∕族群「歷史」發展的認知異同, 及其在研究方法與方法論上的特色。然後再以民族學和中國傳統史學的角 度,介紹研究中國民族史領域中以文獻為主的「史料」,及其「歷史民族 志」(historical ethnography)的當代意涵。並檢視傳統「典範式民族史」 的當代意義、侷限及其賦予新的研究定位的可能性。 此外,還包括「當代國族主義論述與中國民族史」,來探討現代國族主義 意識、民族史書寫對於「中華民族」史觀建構所產生的影響。本學年尤其 會針對近年來中共推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述,提出相關的 觀察反思。

三、下學期重點將側重中國民族史的史觀與專史兩個部份,分別是「國外 中國民族史史觀」︰從征服王朝到新清史-西方中國民族史的研究特色與 檢討」;以及「民族史專題」︰中國穆斯林民族史與西藏史等。

四、本學期課程將進行教材專書《華夏邊緣》的閱讀與繳交書評。(各書 的作者與出版細節請參看本大綱之參考書目)。

五、自9月4日第一上課開始,前兩個小時由任課老師依進度授課,第三 個小時為教材專書與進度閱讀資料的討論課,以增強同學對於專書內容的 理解,並方便準備期末報告。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從民族史的學科特色來理解中國歷史的多元性,並對當代中國少數民族的 社會文化與族群性特徵的觀察,提供歷史知識的認知視野。

    2. 從民族學的研究精神為出發點,對於當代大學生思考中國族群文化特徵, 提出理性客觀的解讀取向,落實人文關懷的基本原則。

    3. 理解民族學、歷史學與歷史人類學對於民族史或族群史的研究概念。

    4. 從嚴謹的作業寫作訓練要求與深入討論,養成面對專業知識的敬業態度。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一、「民族史」的學科定位、理論與方法(第1至5週)

    1、研究界說:「民族」的過去與現在 - ethnicity & history

    2、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對「民族史」的定位

    3、民族史的研究方法(方法論)與社會史、文化史與區域史的關係

    4、歷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視野及其應用

     

    二、傳統「典範式中國民族史」研究取向的當代反思、史料內涵及其 詮釋意義(第6至10週)

    1、典範式中國民族史的傳統特色及其當代發展侷限

    2、中文史書中有關民族(邊族)史料的記載

    3、中國古代民族(邊族)的自創史料與周邊國家史料的記載

    4、「中國民族史」史料的「歷史民族志」內涵及其價值

     

    * 第8 週 10月23日為期中考

    * 第16週 12月18日為期末考

    三、國族主義建構與現代中國民族史書寫的互動關係(第11至15週)

    1、國族主義、族群認同、歷史記憶與解釋

    2、近代「中華民族」史觀建構及其特點

    3、當代中共從「多元一體」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少數民族史書寫 的形塑與困境

     

    四、如何寫好一篇民族史的專書心得與史料分析?(第16週,《華 夏邊緣》進度閱讀資料文章的綜合討論) 包括課堂報告的問題意識、資料收集、引用方式、書寫重點與格式規範。

    -每一講閱讀討論資料,隨堂以PDF檔存放於學校選課系統「中國民族史」大綱 後面的附件內

    -每週課前與課後投入時數為6小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7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凡三次未請假未出席課堂上課者不能參加期末考試。

    2. 期中與期末考試:50 %,兩次考試時間均依照學校行事曆進行。其中期中 考採取傳統當場兩小時現場填答,期末考則多天數的開卷回答方式進行。

    3. 平時成績:10 %(含出缺勤、上課準時、課堂發言及參與討論)

    4. 作業成績:40 % 其中包括「書評」與「史料分析」各乙篇(每篇至少2500 字)。

    5. 上學期「書評」與「史料分析」的繳交期限為114年12月18日(週四)。。

    6. 「書評」以本學期主要研讀資料,即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 群認同》。

    7. 「史料分析」以正史中之邊族(域外、四裔…等)列傳為主。書評部份所 選擇的專書,若不在本大綱所附參考書目中,則須先與授課教師商議。

    8. 報告均需以A4規格橫排打字。凡未按規定格式寫作者,亦不予記分,所 有報告切勿以電子郵件方式繳交,其規定內容如下:

    9. 「書評」:格式應具備:「內容簡介」、「取材和架構的評析」、「該書 作者的特殊見解」、與「報告撰寫人的個人心得」等四個部份。

    10. 「史料分析」:為上學期作業,請任選二十五史中邊族(四裔、外國等) 列傳一篇,例如《史記》〈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 〈朝鮮列傳〉、〈大宛列傳〉、〈西南夷列傳〉;《漢書》〈西域傳〉; 《後漢書》〈南匈奴傳〉、〈西羌傳〉;《周書》〈北狄傳‧突厥條〉;《新唐書》〈吐蕃傳〉;《明史》〈西域傳‧撒馬爾罕條〉等。格式應具 備:「內容簡介」、「史料的重要性分析」、「民族史與民族志的價值」、 「個人心得」等四個部份。

    11. 下學期作業除「書評」外,還需於期末繳交「專題報告」,主題、內容與 格式將在課堂中說明。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請參看最下頁附件的本課程全部大綱內容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This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of AI.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請參看最下頁附件的本課程全部大綱內容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