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台灣民族誌

Course Name: Ethnography of Taiwan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為民族學系大一必修,本課程介紹臺灣多元族群文化之形成與議題。教學方式包含教師講課、分組討論、專題報告、紀錄片賞析,預計透過多元教學方式使同學以民族學的視野認識臺灣社會的族群議題,進而思考民族學於當代社會之應用。

 

本課程採用台灣的五大族群分類說──原住民族、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和新移民──來做為每周課程授課的綱要,但為使大一學生也能培養以民族學視野來認識台灣社會的能力,在每週課程中也會同時以六大議題來解析民族誌,六大民族學議題包含:民族社會、民族經濟、民族政治、民族宗教、民族歷史、民族生態。

 

本課程上課方式為前兩節教師講課,第三堂課為同學導讀與討論。將於開學第一週將學生分組,並依每週進度排定一組導讀、一組提問,導讀組針對指定文獻進行25分鐘的導讀(會計時,時間到即結束導讀),提問組針對指定文獻提出三~四個問題讓學生上課時討論。透過導讀/提問的設計,希望能培養學生深度閱讀臺灣民族誌之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思考如何應用民族學於臺灣當代族群議題。另有安排客座演講與移地教學。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為民族學系大一必修,課程目的為使同學能(1)了解何謂「民族誌」;(2)認識臺灣之多元族群與文化;(3)培養深度閱讀臺灣民族誌之批判性思考能力;(4)思考民族學於臺灣當代族群議題之應用;(5)具備團體分工與進行專題報告之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每堂課前預習時間為3小時;課後複習時為3小時

    週次

    課程

    內容

    指定閱讀文獻

    *因版權問題,本雲端資料夾內之參考文獻,僅供本課堂教學使用,勿作販售或其他用途。

    1

    9/3

    課程介紹

     

    2

    9/10

    北部地型原住族志:泰雅族、賽夏族

     

    導讀1
    提問1

    【教師授課文獻】

    宗教與社會

    • 王梅霞,2003 ,〈從 gaga 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 台灣人類學刊》 11): 77-104
    • 李亦園,1963,《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歷史與政治

    • 胡家瑜,2015,《賽夏族》,臺北:三出版。(第三章)
    • 鄭依憶 1989 〈血緣、地緣、與儀式:向天湖賽夏族三儀式之探討〉,《中央研究 70 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109-142

    【同學導讀文獻】

    • 官大偉*, 2013.09, '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以泰雅族Mrqwang 群之人河關係為例, ' 地理學報, Vol.0, No.70, pp.69-105.(TSSCI)(*為通訊作者)
    • 胡家瑜、林欣宜(2003) 。南庄地區開發與賽夏族群邊界問題的再檢視。臺大文史哲學報,59卷,177-214

    【延伸閱讀】

    3

    9/17

    北部地型原住族志:賽德克、太魯閣

    導讀2
    提問2

    【教師授課文獻】

    歷史與政治

    • 馬騰嶽。2003。〈分裂的民族與破碎的臉:「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建構與分裂〉。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第五章 泰雅族分立的外在脈絡力量)

    生態與經濟

    • 陳茂泰,1973,〈從旱田到果園—道澤與卡母界農業經濟變遷的調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1-32

    宗教與社會

    • 邱韻芳,2011  從祖靈祭到Mgay Bari:當代太魯閣「傳統」祭儀的建構與詮釋。台灣人類學刊  9(2): 19-54

    【同學導讀文獻】

    • 巴干巴萬2018,霧社事件遺族的心聲以莫那.魯道直系家族史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第三章&第四章)
    • 陳怡方,2022,〈太魯閣族人的織布:時間中的工藝與工藝中的時間〉,《考古人類學刊》97期,Pp. 219-261

    【延伸閱讀】

    • 日宏煜(2017)。國家發展與原住民族的健康不均等─以太魯閣族肝病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2)105-12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a0000575-201712-201808020009-201808020009-105-129
    • Ciwang Teyra、吳雅雯/YabungHaning、黃炤愷、謝宛蓉、Lbak Uking2022)。Manu Ka Kmlawa Rudan?初探太魯閣族老人照顧-以Ciyakang部落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5(3)227-247https://doi.org/10.30074/FJMH.202209_35(3).0001
    • 瓦歷斯‧貝林(2010)。Seediq Tgdaya的傳統領域與文化場域。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2)163-190https://doi.org/10.29910/TJIS.201006.0007
    • 邱韻芳(2019)。誰的民族英雄-在《賽德克.巴萊》風潮之後。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9(1)131-15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61117001-201903-201902150007-201902150007-131-154

    發下課程學習單1

    4

    9/24

    中部地型原住族志:布農族、邵族

     

    導讀3
    提問3

    繳回課程學習單1

    【教師授課文獻】

    經濟與社會

    • 李亦園(1957)。邵族的經濟生活。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9/1052-99
    • 黃應貴,2004 物的認識與創新: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刊於物與物質文化,黃應貴主編, 379-44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同學導讀文獻】

    • 簡史朗,〈Mintháw ya minshpút?(做番抑是做?)邵族的族祭祀體系與族邊界〉。政⼤⺠族系碩論,2007年。(範圍:第四章邵族的祭祀體系與族邊界)
    • 謝博剛,2020,〈走上回家的山徑,讓石板家屋升起煙來:由一趟臺東布農社群「尋根之旅」思考「文化資產」的認同與實踐〉。《民俗曲藝》21065-104

    【延伸閱讀】

    • 陳計堯(2005)。「邵族」與「鄒族」:日治時期對日月潭地區原住民的知識建構。民族學報,(24)205-241https://doi.org/10.30403/BDE.200511_(24).0006
    • 簡煒倫(2021)。從土地流失到傳統領域的再界定:邵族的哀愁與盼望〔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7/ncnu202100362
    • 林靖修(2023)。文化資產與在地社群的文化教育:以布農族家屋文化教案編纂為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0)135-165https://doi.org/10.6754/TCUJ.202306_(20).0005
    • 黃應貴(2020)。聚落:一個考古學與人類學研究的匯合點。考古人類學刊,(92)1-24https://doi.org/10.6152/jaa.202006_(92).0001

    5

    10/1

    中南部地型原住族志: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

    導讀4

    提問4

    【教師授課文獻】

    歷史-宗教-政治-社會

    • 王嵩山1989〈宗教儀式的傳統意義與本土抗爭:阿里山鄒族戰祭Mayasvi 的持續及其復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71-28
    • 劉斌雄(1969)。沙阿魯阿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867-168
    • 林曜同, 2016〈卡那富祭儀與族群共同體之重構 〉,《民俗曲藝 193期:頁63-128

    【同學導讀文獻】

    • 浦忠勇、闕河嘉,2011,〈當代鄒族戰祭的意義-一個後殖民的解讀〉,《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4Pp. 73-97
    • 林曜同, 2010 ,〈貝神祭樂舞復振與族群認同再現:以桃源鄉Hla'alua為中心(1993-2003)〉,《文史臺灣學報》2103-143

    【延伸閱讀】

    • 浦忠勇(2011)。鄒族戰祭的意義與詮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10)95-123https://doi.org/10.29763/TISR.201112.0004
    • 汪明輝(2002)。鄒族之民族發展──一個台灣原住民族主體性建構的社會、空間與歷史(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 簡文敏(2011)。莫拉克風災對荖濃溪、楠梓仙溪流域原住民族群遷徙與文化變遷的影響與因應。高雄文獻,1(2)6-2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80309002-201109-201804160022-201804160022-6-27

    6

    10/8

    南部及東南部原住族志: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

    導讀5

    提問5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宗教

    • 陳文德,1989 ’年’的跨越:試論南王卑南族大獵季的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1 集刊6753-74

    民族生態

    • 台邦.撒沙勒,2012《災難、遷村與社會脆弱性:古茶波安的例子》,義守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臺灣人類學刊101):51-92
    • 台邦.撒沙勒,〈傳統領域的裂解與重構︰Kucapungane地圖譜與空間變遷的再檢視〉。《考古類學刊 69:9-462008

    民族社會

    • 蔣斌,1983  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51-48

    【同學導讀文獻】

    • 蔣斌,1999 墓葬與襲名:排灣族的兩個記憶機制, 刊於時間、歷史與記憶, 黃應貴編, 381 421 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陳文德,2020,〈當代地方社會的面貌—以一個卑南族聚落空間的發展為例〉。《從社會到社群性的浮現:卑南族的家、部落、族群與地方社會》。

    【延伸閱讀】

    • 胡哲豪、台邦.撒沙勒(2019)。莫拉克災後原住民社區文化空間營造:以屏東三大永久屋基地為例。政策與人力管理,10(1)109-138https://doi.org/10.29944/PPM.201906_10(1).0004
    • 陳怡萱(2025)。文化復振與地方認同:一個東排灣村落的區域研究。地理學報,(110)111-141https://doi.org/10.6161/jgs.202504_(110).0005

    7

    10/15

    海岸/海島型原住民族志: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阿美族、達悟族

    導讀6

    提問6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生態

    • 羅素玫 2010 文化認同、生態衝突與族群關係:由阿美族都蘭部落的傳統領域論述談起。考古人類學刊 721-33

    民族社會

    • 黃郁茜,2010,蘭嶼 Tao 族「交換」的再思考。 東臺灣研究 14 3 52
    • 李亦園,1960Anito 的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10: 4 56
    • 蔡友月,2007,〈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學》,第13, 1-69

    【同學導讀文獻】

    • 陳俊男,〈撒奇萊雅族的社會文化與族認定〉,政⼤⺠族系博論文,2010年。其中〈第章傳說與聚落〉,24-49;〈第三章 祭典儀式的舉〉,87-123
    • 劉璧榛,〈從部落社會到國家化的族群:噶瑪蘭人qataban(獵首祭卅豐年節)的認同想像與展演〉,《臺灣人類學刊》82:頁37-832010

    (老師講課阿美族與達悟族部分)

    【延伸閱讀】

    • 蔡政良(2020)。東海岸阿美族海祭的社會與生態意涵。Marine Research(印製中)59-72https://doi.org/10.29677/MR.202012_(0).0006
    • 董恩慈、汪明輝(2016)。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與其永續性價值。地理研究,(65)143-167https://doi.org/10.6234/JGR.2016.65.06

    發下課程學習單2

    8

    10/22

    平埔族/非法定原住民族

    繳回課程學習單2

    發下課程演講學習單

    【教師授課文獻】

    • 詹素娟,2019,《典藏台灣史(二)台灣原住民史》。台北:玉山社。 第二章:平埔族群的國家經驗。
    • 毛榮富,〈平埔族群的主權〉,《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3.117-36

    【客座演講】竹塹社的文化復振(講者:廖志軒(政大民族博士))

    【延伸閱讀】

    9

    10/29

    移地教學

    中和緬甸街移地教學

    講師:楊萬利(政大民族系碩士生/新北市中和緬甸街「三季 Sanji Teahouse」的共同創辦人)

     

    行前閱讀:

    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new-taipei-wpower-lily-yang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aseanpodcast/182524

     

    發下移地教學學習單

    10

    10/5

    臺灣的外省族群

    導讀7

    提問7

    繳回移地教學學習單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歷史與社會

    • 孟智慧,2010,〈「擺夷風情」與尋常百姓的身份換變〉,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P.211-238
    • 林勝偉,2019,從「戰士」到「榮民」:國家的制度建構與人口類屬的形塑(1949-1970)刊於《來去台灣》。許雪姬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胡台麗,1990 〈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9107-132

    【同學導讀文獻】

    • 李廣均,2019,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臺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收於《來去台灣》。許雪姬編。頁297-321。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周思諾,2024,〈被隔離的她者:第一代眷村婦女的性、戰爭與流亡記憶〉,收於沈秀華編,2024,《國與「家」:戰火陰影下的外省人故事》。台北:允晨文化。頁172-193

    【延伸閱讀】

    夏黎明(2002)國家支配、個人遭逢與池上平原三個外省榮民的地方認同。東台灣研

    7: 45-66

    11

    11/12

    臺灣的客家人

    導讀8

    提問8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宗教與社會

    • 羅烈師,2019,《客家民間信仰》導論,收於羅烈師 , 張維安編《臺灣客家研究論文選輯7:客家民間信仰》,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民族歷史

    • 邱彥貴、吳中杰,2001,《台灣客家地圖》。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範圍:第一、二章)
    • 楊國鑫,2008,台灣的客家問題、客家運動與客家學,見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多元族群與客家:台灣客家運動20年,頁133-153。新竹: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同學導讀文獻】

    • 謝國興, 李豐楙, 林美容, 張珣, 呂玫鍰, 三尾裕子, 丁仁傑, 陳緯華, 吳學明,2019,《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台灣史論叢 民間信仰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其中第九章義民爺信仰的形成與擴散/吳學明)
    • 藍清水,2018,生活情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河婆客家移民的遊移身分,客家族群關係,謝世忠、張維安編,頁347-381。新竹市:交大出版社。

    12

    11/19

    臺灣的河洛人

    導讀9

    提問9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生態與經濟

    • 胡台麗,1979 消逝中的農業社區:一個市郊社區的農工業發展與類型劃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6: 79-111.

    民族政治與歷史

    • 陳祥水,1999 屏南村的政治活動—一個南台灣農村的個案研究。漢學研究17(1): 127-155
    • 蔡明惠、張茂桂 1994 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77:125-156

    【同學導讀文獻】

    民族社會與宗教

    • 林瑋嬪(2013)。為何要建廟?從廟宇興建的物質化過程探討馬祖社群再造。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2)1-33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19528-201409-201501060026-201501060026-1-33
    • 謝國興, 李豐楙, 林美容, 張珣, 呂玫鍰, 三尾裕子, 丁仁傑, 陳緯華, 吳學明,2019,《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台灣史論叢 民間信仰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其中第二章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林美容

    【延伸閱讀】

    • 林瑋嬪(2001)。漢人‘親屬’概念重探:以一個台灣西南農村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01-39
    • 阮昌銳,1972,台灣的冥婚與過房之原始意義及其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所集刊,33:15-38

    發下課程學習單3

    13

    11/26

    新移民

    繳回課程學習單3

    【教師授課文獻】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第四章  真實的社會建構自我認同的建構)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北:左岸文化 。(其中篇三之三在地多元文化的實踐、之四迎風搖曳的椰子樹)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與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九期,四十五至九十二頁。

    【客座演講】

    講題:從香港到台灣:成為移民世代的真實故事

    講者:香港邊城青年 阿緣 Circle與阿綠 Green

    【延伸閱讀】

    • 趙彥寧(2004a)公民身分、現代國家與親密生活:以老單身榮民與「大陸新娘」的婚姻為研究案例。台灣社會學 8: 1-41
    • 趙彥寧(2004b)現代性想像與國境管理的衝突:以中國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案例。台灣社會學刊 32: 59-102
    • 趙彥寧(2006)。情感政治與另類正義:在台大陸配偶的社會運動經驗。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6)87-152https://doi.org/10.6523/168451532006030016003

    14

    12/3

    移工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社會

    • 夏曉鵑,2018,〈解構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第五大族群新住民」論述〉,收錄於《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族群性》,黃應貴主編,頁311-353
    • 王宏仁、白朗潔,2009, 〈誰從台越國際勞動力流動獲利〉,收錄夏曉鵑編,2009,《騷動流移》。 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海外家務勞工的流動與認同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 169-218

    【客座演講】

    講題:東南亞移工媽媽的困境

    講者:歐子綺教授(政大創國學院)

    【延伸閱讀】

    • 莊允灝(2025)。我國妊娠移工勞動權益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0408202517230100
    • 藍佩嘉,2006<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籍勞工的控制與出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頁107-150
    • 藍佩嘉,2005<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台灣社會學刊»,第34期,頁1-57

    15

    12/10

     

    期末考

    16

    12/17

    族學視野下的文化變遷與復振:原住民族社會運動與本土化運動+課程總結

     

    繳回課程演講學習單

    課程總結+期末考檢討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本學期共有五次學習單,課程學習單有三次+三場演講學習單一次+移地教學學習單一次,共五次。課程學習單將於周次進度中所寫的時間發下,學生帶回書寫(只接受手寫)後於下次上課繳回。授課教師也會針對課程學習單中學生有疑問或回饋之處於上課時回應。五次學習單共佔25%

     

    (2)本課程缺席超過三次(不包含女性生理假、心理假(每學期最多五日,不須證明)、病假(病假需有就醫證明)、原住民歲時祭儀假,事假,請假請用政大學生請假系統請假,不接受其他方式)不及格論。此外本課程每堂課會安排小組討論,討論狀況由助教和小組成員期末交自評互評表評分。專題報告小組亦須與授課教師討論分組報告,討論參與狀況佔25%。

     

    (3)期末考佔25%

     

    (4)導讀/提問25%:開學時排定導讀次序,每組輪流於每週最後一小時進行導讀/提問,同學需於導讀/提問上課前一週的週日晚上23:59前將導讀/提問簡報寄給老師與助教,並於隔日週一早上十點與授課老師討論,並依授課老師建議修改,最終版導讀/提問簡報於週二中午12:00上傳數位學習網。未準時繳交導讀/提問初稿或完稿簡報,與未依授課教師建議修改者將酌予扣分。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閱讀文獻見週次進度,另列出民族誌研究方法與田野工作相關延伸閱讀書目如下:

     

    【民族誌研究方法】      

     

    賴文福譯,2003,《田野民族誌:人類學指導手冊》。臺北:華泰文化。

    Michael Angrosino著;張可婷譯,2009,《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臺北:韋伯。

    David M. Fetterman著,2013,《民族誌學》。新北市:揚智。

     

     

     

    【反思”民族誌”】

     

    許可依, 程婉若, 郭姵妤, 陳正芬, 黃綉雯, 張恒豪, 唐文慧, 張麗珍, 黃明華, 齊偉先, 林昱瑄, 廖珮如 著,2020,《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臺北:群學。

    Marie L. Campbell, Frances Gregor著;王增勇, 唐文慧, 陳伯偉, 許甘霖, 徐畢卿, 陳志軒, 梁莉芳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臺北:群學。

    林徐達,2015,《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桂冠出版社

     

    【反思”田野工作”】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2006 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 。台北:巨流出版社。

    趙恩潔、蔡晏霖 主編,2019 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台北:左岸文化。

    謝國雄、高穎超、李慈穎、吳偉立、劉怡昀、劉惠純、鄭玉菁、葉虹靈、林文蘭等,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This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of AI.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