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為民族學系大一必修,本課程介紹臺灣多元族群文化之形成與議題。教學方式包含教師講課、分組討論、專題報告、紀錄片賞析,預計透過多元教學方式使同學以民族學的視野認識臺灣社會的族群議題,進而思考民族學於當代社會之應用。
本課程採用台灣的五大族群分類說──原住民族、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和新移民──來做為每周課程授課的綱要,但為使大一學生也能培養以民族學視野來認識台灣社會的能力,在每週課程中也會同時以六大議題來解析民族誌,六大民族學議題包含:民族社會、民族經濟、民族政治、民族宗教、民族歷史、民族生態。
本課程上課方式為前兩節教師講課,第三堂課為同學導讀與討論。將於開學第一週將學生分組,並依每週進度排定一組導讀、一組提問,導讀組針對指定文獻進行25分鐘的導讀(會計時,時間到即結束導讀),提問組針對指定文獻提出三~四個問題讓學生上課時討論。透過導讀/提問的設計,希望能培養學生深度閱讀臺灣民族誌之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思考如何應用民族學於臺灣當代族群議題。另有安排客座演講與移地教學。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為民族學系大一必修,課程目的為使同學能(1)了解何謂「民族誌」;(2)認識臺灣之多元族群與文化;(3)培養深度閱讀臺灣民族誌之批判性思考能力;(4)思考民族學於臺灣當代族群議題之應用;(5)具備團體分工與進行專題報告之能力。 |
*每堂課前預習時間為3小時;課後複習時為3小時
週次 |
課程 內容 |
指定閱讀文獻 *因版權問題,本雲端資料夾內之參考文獻,僅供本課堂教學使用,勿作販售或其他用途。 |
1 9/3 |
課程介紹 |
|
2 9/10 |
北部⼭地型原住⺠族志:泰雅族、賽夏族
導讀1 |
【教師授課文獻】 宗教與社會
歷史與政治
【同學導讀文獻】
【延伸閱讀】
|
3 9/17 |
北部⼭地型原住⺠族志:賽德克、太魯閣 導讀2 |
【教師授課文獻】 歷史與政治
生態與經濟
宗教與社會
【同學導讀文獻】
【延伸閱讀】
發下課程學習單1 |
4 9/24 |
中部⼭地型原住⺠族志:布農族、邵族
導讀3 |
繳回課程學習單1 【教師授課文獻】 經濟與社會
【同學導讀文獻】
【延伸閱讀】
|
5 10/1 |
中南部⼭地型原住⺠族志: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 導讀4 提問4 |
【教師授課文獻】 歷史-宗教-政治-社會
【同學導讀文獻】
【延伸閱讀】
|
6 10/8 |
南部及東南部原住⺠族志: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 導讀5 提問5 |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宗教
民族生態
民族社會
【同學導讀文獻】
【延伸閱讀】
|
7 10/15 |
海岸/海島型原住民族志: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阿美族、達悟族 導讀6 提問6 |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生態
民族社會
【同學導讀文獻】
(老師講課阿美族與達悟族部分) 【延伸閱讀】
發下課程學習單2 |
8 10/22 |
平埔族/非法定原住民族 |
繳回課程學習單2 發下課程演講學習單 【教師授課文獻】
【客座演講】竹塹社的文化復振(講者:廖志軒(政大民族博士)) 【延伸閱讀】
|
9 10/29 |
移地教學 |
中和緬甸街移地教學 講師:楊萬利(政大民族系碩士生/新北市中和緬甸街「三季 Sanji Teahouse」的共同創辦人)
行前閱讀: 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new-taipei-wpower-lily-yang 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aseanpodcast/182524
發下移地教學學習單 |
10 10/5 |
臺灣的外省族群 導讀7 提問7 |
繳回移地教學學習單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歷史與社會
【同學導讀文獻】
【延伸閱讀】 夏黎明(2002)國家支配、個人遭逢與池上平原三個外省榮民的地方認同。東台灣研 究 7: 45-66。 |
11 11/12 |
臺灣的客家人 導讀8 提問8 |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宗教與社會
民族歷史
【同學導讀文獻】
|
12 11/19 |
臺灣的河洛人 導讀9 提問9 |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生態與經濟
民族政治與歷史
【同學導讀文獻】 民族社會與宗教
【延伸閱讀】
發下課程學習單3 |
13 11/26 |
新移民 |
繳回課程學習單3 【教師授課文獻】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第四章 真實的社會建構─自我認同的建構)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北:左岸文化 。(其中篇三之三在地多元文化的實踐、之四迎風搖曳的椰子樹)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與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九期,四十五至九十二頁。 【客座演講】 講題:從香港到台灣:成為移民世代的真實故事 講者:香港邊城青年 阿緣 Circle與阿綠 Green 【延伸閱讀】
|
14 12/3 |
移工 |
【教師授課文獻】 民族社會
【客座演講】 講題:東南亞移工媽媽的困境 講者:歐子綺教授(政大創國學院) 【延伸閱讀】
|
15 12/10 |
|
期末考 |
16 12/17 |
⺠族學視野下的文化變遷與復振:原住民族社會運動與本土化運動+課程總結
|
繳回課程演講學習單 課程總結+期末考檢討 |
(1)本學期共有五次學習單,課程學習單有三次+三場演講學習單一次+移地教學學習單一次,共五次。課程學習單將於周次進度中所寫的時間發下,學生帶回書寫(只接受手寫)後於下次上課繳回。授課教師也會針對課程學習單中學生有疑問或回饋之處於上課時回應。五次學習單共佔25%
(2)本課程缺席超過三次(不包含女性生理假、心理假(每學期最多五日,不須證明)、病假(病假需有就醫證明)、原住民歲時祭儀假,事假,請假請用政大學生請假系統請假,不接受其他方式)不及格論。此外本課程每堂課會安排小組討論,討論狀況由助教和小組成員期末交自評互評表評分。專題報告小組亦須與授課教師討論分組報告,討論參與狀況佔25%。
(3)期末考佔25%
(4)導讀/提問25%:開學時排定導讀次序,每組輪流於每週最後一小時進行導讀/提問,同學需於導讀/提問上課前一週的週日晚上23:59前將導讀/提問簡報寄給老師與助教,並於隔日週一早上十點與授課老師討論,並依授課老師建議修改,最終版導讀/提問簡報於週二中午12:00上傳數位學習網。未準時繳交導讀/提問初稿或完稿簡報,與未依授課教師建議修改者將酌予扣分。
指定閱讀文獻見週次進度,另列出民族誌研究方法與田野工作相關延伸閱讀書目如下:
【民族誌研究方法】
賴文福譯,2003,《田野民族誌:人類學指導手冊》。臺北:華泰文化。
Michael Angrosino著;張可婷譯,2009,《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臺北:韋伯。
David M. Fetterman著,2013,《民族誌學》。新北市:揚智。
【反思”民族誌”】
許可依, 程婉若, 郭姵妤, 陳正芬, 黃綉雯, 張恒豪, 唐文慧, 張麗珍, 黃明華, 齊偉先, 林昱瑄, 廖珮如 著,2020,《為何建制民族誌如此強大?:解碼日常生活的權力遊戲》。臺北:群學。
Marie L. Campbell, Frances Gregor著;王增勇, 唐文慧, 陳伯偉, 許甘霖, 徐畢卿, 陳志軒, 梁莉芳譯,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臺北:群學。
林徐達,2015,《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桂冠出版社
【反思”田野工作”】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2006 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 。台北:巨流出版社。
趙恩潔、蔡晏霖 主編,2019 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台北:左岸文化。
謝國雄、高穎超、李慈穎、吳偉立、劉怡昀、劉惠純、鄭玉菁、葉虹靈、林文蘭等,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臺北: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