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透過對於民族政策理論的介紹、實際案例的探討,使學生能系統性的建立民族政策相關的知識,並具備將其應用於政策分析的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包含幾個部份:
(1)民族政策的政治哲學
(2)政策分析架構與方法
(3)台灣的民族政策案例
(4)國際民族政策的比較
經由以上幾個部份的學習後,修課同學將具備以下能力:
1) 記憶:能夠記憶民族政策相關理論及各國案例內容
2) 理解:能夠理解民族政策相關理論之觀念及其和各國案例分析之關係
3) 應用:能夠運用對於民族政策,思考當代重要的民族政策議題
單元一:民族政策的政治哲學
第01週 課程簡介+影片欣賞(片名:魂斷傷膝澗)
第02週 民族與國家+從殖民、同化到多元主義與承認政治
第03週 人權概念之演變與民族權之意義
第04週 國際法中的民族集體權論述
單元二:政策分析架構與方法
第05週 從政策價值到政策過程
第06週 從政策內容到政策執行
第07週 從政策評估到相關應用
第08週 【期中考試】
單元三:台灣的民族政策案例
第09週 原住民族土地議題
第10週 平埔族群正名議題
第11週 國族認同與新移民
單元四:國際民族政策的比較
第12週 中國少數民族政策
第13週 美、澳、紐、加
第14週 東南亞
第15週 期末總整理
第16週 【期末考試】
『每週上課3小時,課前課後準備另4.5小時』
課堂討論佔總分10%
演講心得佔總分10%
期中考試佔總分40%
期末考試佔總分40%
單元一:民族政策的政治哲學
Anderson B.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Erisken T. H. (1993).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Chicago Pluto.
Henry Reynolds著。陳茂泰譯。2001。原住民族主權-對種族、國家及國族的深思。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Kymlicka Will(威爾‧金里卡),2001,Politics in Vernacula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鄧紅風譯,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台北:左岸文化。
林火旺,1998,「族群差異與社會正義」,台大哲學論評,21:249-270
高德義。1999。「爭辯中的民族權:國際組織、國際法與原住民人權」。於台北市原民會編印。台灣原住民人權暨民族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高德義。2004。原住民人權研究:國際法及跨國比較觀點。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高德義、譚光鼎等。1999。台灣原住民人權調查研究。台北:中國人權協會。
高德義,2002,「從殖民、同化到自決:全球原住民族的危機與轉機」原住民教育季刊23期。
周志杰譯。1999。無國家的民族:全球時代的政治社群。台北:韋伯文化。
施正峰。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謝 劍等。2002。各國族群政策比較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
蕭高彥。1998。「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於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台北:風雲論壇社。
陳秀容,1995,「社群的互動與人權:關於社群權利的一種思考」,於陳秀容、江
宜樺編,,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科所。
陳秀容,1999,「族裔社群權利理論:Vernon Van Dyke的理論建構」,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
紀駿傑,2001,「邁向多元的權力與平等觀:社群權、自然權與代間正義」,台大社會學刊,第29期。
單元二:政策分析架構與方法
Miller B. G. (2003). Invisiable Indigenes:The Politics of Nonrecognition.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汪明輝,2000,〈台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社會發展〉,《台灣師大. 地理研究報告》三十一期,頁83-110。
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之初步探討」,行政院文建會編印,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黃鈴華(伊萬‧那威),2005,《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國會路線》。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吳叡人,2005,〈臺灣原住民自治主義的意識型態根源:即樂信‧瓦旦〔日野三郎、林瑞昌〕(1899-1954)與吾雍‧雅達烏猶卡那〔矢多一生、高一生〕(1908-1954)政治思想初探〉。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舉辦之「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地點: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時間:2005.11.24~25。
吳叡人,2007,〈「臺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的初步政治史重建〉。發表於台北市文化局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合辦之「紀念二二八事件60週年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地點: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時間:2007.2.26。
陳心怡。2001。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政策之研究。台大國家發展所博士論文。
高格孚。2004。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
唐文慧、王宏仁〈族群關係、政黨政治與福利公民權論述—以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立法分析為例〉
施正峰。2004。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潘朝成、劉益昌等。2003。平埔族。台北:前衛出版社。
潘朝成主持。2002。回顧與落實:平埔族群的未來分區座談會成果報告書。行政院原民會。
孫立梅 。2001。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國立清華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元三:台灣的民族政策案例
林修澈等。2000。原住民的民族認定。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林修澈等。2001。原住民身份認定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林修澈等。2003。平埔族人口分佈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
高德義等著。1998。跨世紀原住民政策白皮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高德義主編。2003。台灣原住民族自治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孫大川。1995。「夾縫中的族群建構:泛原住民意識與台灣族群問題的互動」。於蕭新煌編。敬告中華民國。台北:日臻出版社。
許木柱。1989。「台灣原住民族群認同運動」。於徐正光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巨流。
陳逸君。2002。現代台灣族群意識的建構:以葛瑪蘭族為例。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魏貽君。1997。另一個世界的來臨:原住民運動的理論實踐。清華大學社人所碩士論文。
單元四:國際民族政策的比較
林恩顯,「中共少數民族政策分析」,東亞季刊,18卷2期,1989。
政大民族所,中國大陸少數民族政策之研究,1996。
高德義,中國的民族政策與族群關係:權力關係研究途徑,政大政研所博士論文,1998。
高德義、趙建民等,中國大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1995。
陳東璧,1994,「大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4
卷,第1期。
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張中復,2005,11,〈「華夷兼蓄」下的邊緣游移:論當代中國回族民族屬性中的「少數民族化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24期,頁91-114。
張中復,2001,11,〈當代西北穆斯林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轉折點:從「西部大開發」的相關影響〉,《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1/4期,頁18-23。
張中復,1992,〈論中共民族政策與國家結構的關係〉,《思與言》,30卷2期,頁91-108。
張中復,2004,10,〈中國大陸民族區域自治的發展歷程與當代觀察〉,發表於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原住民族與自治議題研討會論文集》,頁56-66。
張中復,2003,12,〈西部大開發與民族宗教現代化適應問題-以西北五省區為例〉,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北京大學、陜西師範大學、香港珠海書院合辦《西部大開發與環境保護》,頁645-666。
張中復,2003,09,〈都市回族問題研究定位的再思考〉,發表於中國回族學會主辦《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史討論會》。
楊開煌,「中共少數民族政策淺釋」,於楊逢泰等著,民族主義論文集,台北:黎明,1993。
彭謙《中囯民族政策法律化問題硏究》(2006。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龔蔭《中囯民族政策史》(2006。成都:四川人民。)
沈桂萍,石亞洲《民族政策科學導論‧中囯當代民族政策理論硏究》(1998。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吳仕民主編《中囯民族政策讀本》(1998。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劉鍔、何潤著《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綱要》(1993。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Alfred and Corntassel T. J. (2005). Being Indigenous: Resurgences against
Contemporary Colonialism.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Oxford Blackwell: 597-613.
Alfred T. (2005). Wasa'se: Indigenous Pathways of Action and Freedom. Peterborough Broadview Press.
Anaya S. James. 1996. Indigenous Peoples in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bo Jose Martinez. 1987. Study of the Problem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Indigenous Populations Vol.V. Conclusion. United Nations
Maiguashca Bice. 1994. ‘The Transnational Indigenous Movement in a Changing World Order.’ In Hoshikazu Sakamoto ed. Global Transformation: Challenges to the State Syste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Niezen R. (2003). The Origins of Indigenism. Berk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mithL. T. 1999. Decolonizing Methodologies: Research and Indigenous Peoples.
Pritchard Sarah. 1999. 「原住民之權利:國際法制架構與未來」,於許介鱗主編,原住民族權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大法學院。
謝世忠,1990,「第四世界」的建構:原住民世界的契機與危機」,謝世忠、孫寶鋼合編,人類學研究:慶祝芮逸夫教授九秩華誕論文集,台北:南天書局。
謝世忠,1997,「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台灣為例的初步探討」,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4期。
李明峻、許介鱗。2000。「國際法與原住民族的權利」。政治科學論叢。第12
高德義審譯。2005。聯合國原住民常設論壇手冊。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編印。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網站資料:
1. http://www.usask.ca/nativelaw/ddir.html
2. http://www.pts.org.tw/~abori/law/un/index.html
3.http://www.womenweb.org.tw/MainWeb/Discuss_Reply_Show.asp?Discuss_Reply_ID=72
4. http://www.un.org/esa/socdev/unpfii/index.html
5. http://www.un.org/esa/socdev/unpfii/en/declaration.html
6. http://www.unhchr.ch/html/menu6/2/fs9.htm
7. http://www1.umn.edu/humanrts/edumat/studyguides/indigenous.html#V
Armitage Andrew Comparing the Policy of Aboriginal Assimilation: Australia Canada and New Zealand UBC Press1995 ch.9.
Daes E. I.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and.’ Final Working Paper. UN Document E/CN.4/Sub.2/2000/25.
Osorio J. K. (2001). ""What Kine Hawaiian Are You?" A Mo'olelo about Nationhood Race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Sovereignty Movement in Hawai'i."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13(2): 359-379.
Kane John”From Ethnic Exclusion to Ethnic Diversity: The Australian Path to Multiculturalism” in John Kane Ethnicity and Group Right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Linder Wolf Swiss Democracy: Possible Solution to Conflict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London: Macmillan 1994.
Schmid Carol L. Conflict and Consensus in Switzer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Coakley John. “Approaches to the Resolution of Ethnic Conflict: The Strategy of Non-Territorial Autonom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5 No.3 (Fall 1994): 298-314.
Lapidoth Ruth. Autonomy: Flexible Solution for Ethnic Conflict.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for Peace Press 1996. 27-58.
Brosted Jens et al. Native Power: The Quest for Autonomy and Nationhood of Indigenous Peoples Oslo: Unversitetsforlaget As 1985.
Helberg Marianne”External and Internal Nationalism: The Case of the Spanish Basques” in Raymond L. Hall ed. Ethnic Autonomy: Comparative Dynamics Pergamon Press 1979.
Pittock A. Barrie”Politics and Race in Australia” in Donald G. Baker ed. Politics of Race: Comparative Studies. Mass.: Lexington Books 1977.
Forster John “Maori-White Relations in New Zealand” in Donald G. Baker ed. Politics of Race: Comparative Studies. Mass.: Lexington Books 1977.
Kallen Evelyn Ethnicity and Human Rights in Canad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Kymlicka Will Finding Our Way: Rethinking Ethnocultural Relations in Canad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Lilianne E. & Krosenbrink G.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譯。2002。加拿大境內原住民族現代之衝突。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內政部編譯,紐西蘭原住民政策概況與法案輯要,1993。
內政部編譯,澳洲原住民政策概況與法案輯要,1993。
內政部 譯《美國印地安民族政策槪況及法案輯要》,1990。
朱倫摘譯,「西班牙民族主義問題與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譯叢,3期,1993。
吳金光等,「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政策」,民族研究,第1期,1996。
李憲榮,「加拿大的族群政治與政策」,於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7。
官大偉 2008 〈民族自治、傳統領域與自然資源管理-以加拿大育空領地第一民族之共管機制為例〉。刊於《加拿大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實踐》。施正鋒主編, 199-230。花蓮:國立
官大偉 2016〈族群、地權與發展:斐濟經驗之探討〉,發表於《民族學界》(37期 3-36頁)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施正鋒 〈加拿大原住民族自治體制〉。刊於《加拿大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實踐》。施正鋒主編,1-50。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張學謙,「紐西蘭原住民的語言規劃」於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6。
曹興,「從美加澳民族政政策走向看多民族國家內族際關係」,民族譯叢,1期,1996。
張中復等。2002。台灣原住民人權指標與外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施正鋒等。2004。各國原住民人權指數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原民會。
張維邦,瑞士聯邦體制與族群關係,http://taup.yam.or.tw/people
黃兆群《美國的民族與民族政策》(1993。臺北:文津。)
蔡志偉 〈加拿大法制中的原住民族土地權格〉。刊於《之加拿大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實踐》。施正鋒主編,93-125。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