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在提供民族學的基礎知識,包括學科的起源及演變、重要的理論內容,並探討本學科在當代的發展取向。
能力項目說明
本學期(上學期)的課程包含三大單元: 單元一:民族學中討論人群社會時常運用的核心觀念(亦即對於人群文化的理解);單元二:民族學/人類學的起源、分立及其在西方的發展;單元三:民族學與當代世界。
本學期的課程目標為:使學生能夠瞭解民族學的起源,以及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的演變,並藉由學科演變的回顧和整理,帶入主要的人物與其研究內容,使學生能接觸民族學關注的主要議題及涉及的理論內容,並透過專題演講,使學生了解民族學在當代之社區營造、博物館策展與經營,以及城市行銷的應用。具體學習成效包括:
1) 記憶:能夠記憶學科發展主要的人物、論述與相關思想的內容
2) 理解:能夠對學科發展之相關思想背景與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和闡述
3) 應用:能夠運用對於學科發展脈絡的瞭解,思考本學科當前的發展特色與潛力
第01週 課程介紹
單元一:民族學中討論人群社會時常運用的核心觀念
第01週 課程介紹+種族、民族與國族
第02週 從文化的定義到語言、溝通與文化
第03週 文化的結構與變遷
第04週 親屬、繼嗣和社會結構
第05週 婚姻、家庭與社群
第06週 環境、生產與經濟
第07週 組織、權力與政治
單元二:民族學與當代世界
第8週 專題演講
第09週 期中考
單元三:民族學/人類學的起源、分立及其在西方的發展
第10週 18世紀末期的歐洲民族學的出現+德國的民族學與人類學
第11週 英國的民族學與人類學
第12週 法國的民族學與人類學
第13週 美國的民族學與人類學 上
第14週 美國的民族學與人類學 下
第15週 俄國的民族學與人類學
第16週 期末考試
作業要求:
一、每周繳交當周課程心得
二、按時準備分組簡報內容
每週課前課後學習投入時間為4.5-6小時。
課堂出席與討論情形 10%
演講心得繳交 10%
期中考 40%
期末考 40%
|
60以下 |
60-70 |
70-80 |
80-90 |
90-以上 |
課堂討論 佔總分10% |
無參與 |
曾經發言參與討論 |
部分參與討論 |
參與討論熱烈 |
參與討論熱烈,並能提出獨到的見解 |
期中、期末考 佔總分80% |
依照名詞解釋與申論題,有各自的給分標準(主要檢視學生對學科發展主要的人物、論述與相關思想背景、內容的記憶與理解闡述能力) |
||||
演講心得 佔總分10% |
遲交,且心得未能回應課程主題與討論內容 |
遲交,心得能大致回應課程主題與討論內容 |
準時繳交,心得能回應課程主題與討論內容 |
準時繳交心得確實回應課程主題與討論內容 |
準時繳交,心得確實回應課程主題與討論內容,並能提出獨到的見解 |
【指定閱讀文獻】
第02週
1.Keesing, R.原著(張恭啓、于嘉雲合譯),1989,《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Ch2、Ch3
2.Kottak, C.P.(徐雨村譯)2014 文化人類學 :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巨流。Ch2、Ch5
3.宋世祥 2016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台北:果力文化出版。ch5文化震撼、原生觀點
第03週
1.Keesing, R.原著(張恭啓、于嘉雲合譯),1989,《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Ch4、Ch6
2.Kottak, C.P.(徐雨村譯)2014 文化人類學 :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巨流。Ch4
3.宋世祥 2016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台北:果力文化出版。ch16反身性、換位思考
第04週
1.Keesing, R.原著(張恭啓、于嘉雲合譯),1989,《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Ch7
2.Kottak, C.P.(徐雨村譯)2014 文化人類學 :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巨流。Ch10
3.宋世祥 2016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台北:果力文化出版。ch6通過儀式、中介
第05週
1.Keesing, R.原著(張恭啓、于嘉雲合譯),1989,《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Ch8
2.Kottak, C.P.(徐雨村譯)2014 文化人類學 :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巨流。Ch11
3.宋世祥 2016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台北:果力文化出版。ch12共食、家社會
第06週
1.Keesing, R.原著(張恭啓、于嘉雲合譯),1989,《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Ch9
2.Kottak, C.P.(徐雨村譯)2014 文化人類學 :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巨流。Ch7
3.宋世祥 2016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台北:果力文化出版。ch9道德經濟、消費倫理、ch10物性、經濟行為
第07週
1.Keesing, R.原著(張恭啓、于嘉雲合譯),1989,《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Ch10、11
2.Kottak, C.P.(徐雨村譯)2014 文化人類學 :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巨流。Ch8
3.宋世祥 2016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台北:果力文化出版。ch7交換、互惠
第8週 (專題演講:無指定閱讀文獻)
第9週 (期中考:無指定閱讀文獻)
第10週
1. Layton, Robert,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in anthropology.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27.
第11週
1.Vermeulen, Han F., 1995, Origins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thnography and ethnology in Europe and the USA, 1771-1845” in Han F. Vermeulen and Arturo Alvarez Roldán (eds.)Fieldwork and footnot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anthrop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39-59.
2. 巴特等著,高丙中等譯,2008,《人類學的四大傳統: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的人類學(第二部)》,北京:商務印書館。
第12週
1.巴特等著,高丙中等譯,2008,《人類學的四大傳統: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的人類學(第三部)》,北京:商務印書館。
2.黃應貴主編,2002年,《見證與詮釋》(牟斯),台北:正中書局。
3.黃應貴主編,2002年,《見證與詮釋》(李維史陀),台北:正中書局。
4.黃應貴主編,2002年《見證與詮釋》(葛德利爾),台北:正中書局。
第13週
1.巴特等著,高丙中等譯,2008,《人類學的四大傳統: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的人類學(第一部)》,北京:商務印書館。
2.黃應貴主編,2002,《見證與詮釋》(芮克里夫布朗、馬凌諾斯基),台北:正中書局。
3.黃應貴主編,2002,《見證與詮釋》(伊凡.普理查),台北:正中書局。
4.黃應貴主編,2002,《見證與詮釋》(特納),台北:正中書局。
第14週
1.巴特等著,高丙中等譯,2008,《人類學的四大傳統: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的人類學(第四部)》,北京:商務印書館。
2.黃應貴主編,2002年,《見證與詮釋》(鮑亞士),台北:正中書局。
3.黃應貴主編,2002年,《見證與詮釋》(史都華),台北:正中書局。
4.黃應貴主編,2002年《見證與詮釋》(葛茲),台北:正中書局。
第15週
1.賈東海、孫振玉主編,1995,《世界民族學史(第六章)》,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2009,《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恩格司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第16週 (期末考:無指定閱讀文獻)
【參考書目】
Keesing, R.原著(張恭啓、于嘉雲合譯),1989,《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
Kottak, C.P.(徐雨村譯)2014 文化人類學 :領會文化多樣性。台北:巨流
巴特等著,高丙中等譯,2008,《人類學的四大傳統: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的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應貴主編,2002,《見證與詮釋》,台北:正中書局
宋世祥 2016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台北:果力文化出版。
Barnard, Alan,2000,History and Theory in Anthropology.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th, Fredrik, et al., 2005, One Discipline, Four Ways: British, German, French, and American Anthropology.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ermeulen, Han F., 2015, Before Boas: The Genesis of Ethnography and Ethnology in the German Enlightenment. Lincoln/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Keesing, Roger M., 1981, Cultural Anthropology: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CBS Publishing
【補充書目】
林惠祥,1993,《文化人類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耀華,1990,《民族學通論(修訂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李紹明,1986,《民族學》。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宋蜀華、白振聲,1998,《民族學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https://wm5.nccu.edu.tw/mooc/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