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現代視覺藝術與社會

Course Name: Modern Visual Arts and Societ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6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此課程大綱為暫訂版,以開學後的課程大綱為準)  

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隨著工業化和都市化的累積發展,文化出現了顯著的變異。社會生活節奏加速,人們相信唯有「變動」才是恆常不變的現象,也將變動視為進步的象徵。如同波特萊爾筆下對現代性的洞察,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藝術領域面對劇烈的社會變遷,加上藝術內部的自我反思與革新實驗,啟動了重新界定藝術的動力。無論是音樂、舞蹈、小說、戲劇、詩、繪畫與建築,現代主義藝術紛紛揚棄傳統的典範,開啟一場「永恆的革命」------英國藝術史學家E.Gombrich的用語,其中又以視覺藝術的表現最為激烈。 

美國藝評家C. Greenberg在〈現代主義繪畫〉(1961) 提及,現代主義藝術始於「自我批判」,每種範疇的藝術皆要求以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方法,展現自身本來的面目、提供獨特的藝術經驗。在追求「純粹性」的方向中,找到自己的質量與獨立的標準。提煉純粹性的同時也顛覆了藝術昔日的定義。藝術並非藉由他律而存有,更無法被其他藝術類型取代、被其他社會文化干預。Greenberg提出繪畫的幾項基本構成要素,包括:平面性(flatness of surface)、封閉的形狀或框架(enclosing shape of picture or frame),以及顏料的質感(paint texture)等等,其中又以「平面性」專屬繪畫藝術所有。上述這些繪畫的特性,成為現代主義畫作強調的重點。然而,Greenberg的論點,似乎將現代主義的繪畫導向一種忽視社會與政治影響力的「形式主義」。

縱然現代主義藝術在形式上的強調前所未有,不過以藝術社會學的取徑觀之,藝術家仍舊是社會的一員,並且對於社會生活有著不等程度的融入。即使藝術成為一種反叛與革命的形式,此一對抗性實則突顯出藝術與社會的互動關連,如同孤獨本身極具社會意涵一般。除了觸及藝術作品的藝術性與美學面向之外,本課程將格外看重現代藝術發展的社會條件與文化精神------並非將美學以外的因素僅僅視為藝術的外部條件,亦非把創作的歷史發展看作藝術的疏離背景,而是整體性地辯證:現代主義藝術追求的自主性與革命性如何可能?

就探討的藝術範疇而言,鑑於視覺藝術在西方現代主義的活躍性,課程將以繪畫領域為主,雕塑為輔,並聚焦於繪畫本身二維向度的基進回歸與嶄新突破。如同每一種藝術流派的考察一樣,現代主義藝術的起迄時間向來難以定於一尊。若以藝術史上風格的根本轉變作為劃分標準、考慮學期週數所限,從印象派之前的馬內(Manet)開始,到戰後抽象表現主義為止,大致上是一種保守而周全的分野,研究時也應該對任何藝術本質的定義與歷史分期方法採取開放的態度。

就研討主題而論,固然現代主義藝術如同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藝術史學家與評論者對於這一段歷史各有其申論之重點,例如形式主義與政治實踐的不同強調,但作為與傳統藝術作品有別的對照面,現代主義即使無法全然與過往歷史脫離,仍可掌握其不同於古典藝術的特徵與傾向,包括藝術的自我批判、重新定義、實驗性格與自主性的追求。

現代主義藝術主體性的指涉至少包含三個面向:一、藝術家作為個人的主體性; 二、藝術家作為獨立藝術家的主體性; 三、藝術及藝術場域作為自主領域的主體性。若納入藝術創作者以外的行動者,藝術的主體性尚可包括藝術史學家歷史觀點的主觀性,以及藝術評論者批評藝術家及作品時抱持的主觀性。藝術的宗旨自此傾向尋求主觀化與表現性,取代古典藝術再現真理與體現「美」的使命。我們將透過解析與鑑賞各個流派的藝術品,針對藝術的現代性累積出心得。如同現代主義藝術一般,本課程期望透過自我詰問的過程,再次對藝術、對自身進行審視。現代主義自我批判與實驗精神所帶來的啟發,亦能引導當代的個體重新內觀自身時下的存在。

 為了對於現代藝術史的發展具備基礎的瞭解,邵大箴主編的《西方美術欣賞》與E.H.Gombrich的經典《藝術的故事》,將成為本課程藝術史的基礎材料,佐以英國藝術史學家與哲學家Herbert Read (1893-1968)所著的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 (現代繪畫史)作為教材。前者清楚提供藝術簡史,後兩位則聚焦於特殊史觀的學術闡述。即使各個作者難免依照主觀意見,將某些藝術家與畫派納入或排除於著作之外,但是藝術史本身具備的歷史觀點本為學術考究的對象。選修這門課的同學應養成獨立學習之興趣,主動延伸閱讀相關藝術史文獻。

鑑於學界少見符合本科目旨趣的既定書目,因此課程大綱所條列的讀本及參考書目,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相關知識基礎,教師將從多元文獻中整理製作PPT及講綱。學生因此務必出席每堂課程、參與討論。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建立以人文社會科學進行視覺藝術研究的專業基礎

    2.訓練以社會學及藝術史學分析視覺形式與圖像意義的技巧

    3.培養美學及關懷社會文化的素養

    4.具備製作獨立藝術社會學專題報告的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日期

    課程主題與文本閱讀 (教學平台將提供基本閱讀文獻)

    09/01

    課程簡介與導論

    09/08

    現代主義繪畫

    1. 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61,〈現代主義繪畫〉。

    204-210,收錄於周憲編譯,2010,《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延伸閱讀] Pam Meecham & Julie Sheldon著,王秀滿譯,2006,《最新現代藝術批判》(Modern Ar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第一章〈何謂現代主義?始於何時?〉。頁17-63

    3. [延伸閱讀] 查爾斯‧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997[1863],〈現代生活的畫家〉。頁30-38,收錄於弗蘭契娜 (Francis Frascina)著,張堅、王曉文譯,《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上海市 :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

     

     

    09/15

    十九世紀繪畫主流與權威:新古典主義

    1. 大箴主編,汪曉青校訂,2002,《西方美術欣賞》。臺北:五南出版社。第五章〈變革與傳統--19世紀的藝術〉。第一節,頁367-380

    2. [延伸閱讀] 潘襎,2010,《安格爾:新古典主義最後大師》。臺北:藝術家。

     

     

     

    09/22

    現代主義繪畫先鋒:馬內

    1.許嘉猷,2004,〈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之自主化:藝術社會學之凝視〉。《歐美研究》34 (3): 357-429

    2. [延伸閱讀] 弗蘭契娜 (Francis Frascina) 著,張堅、王曉文譯,1988,《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上海市 :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第六節Émile Zola〈愛德華馬內〉,第七節Stéphane Mallarmé〈印象派畫家和馬內〉,第四十節T.J.Clark       〈一八六五年有關《奧林匹亞》各種論述的前言〉。

    3. [延伸閱讀] 米歇爾福柯著,謝強、馬月譯,2009,《馬奈的繪畫:米歇爾福柯,一種目光》。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 [延伸閱讀] Pierre Bourdieu,陳宗文譯,2022,《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ManetUne révolution symbolique, 2013)。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09/29

    教師節補假

    10/06

    中秋節放假一日

    10/13

    印象主義的革新意義

    1. 大箴主編,汪曉青校訂,2002,《西方美術欣賞》。臺北:五南出版社。第五章〈變革與傳統--19世紀的藝術〉。第四節,頁411-430

    2.[延伸閱讀] (Pool Phoebe) 著,李長俊譯,1975,《印象主義》。臺北 :

    大陸書店。

    3. .[延伸閱讀] Paul Smith著,羅竹茜譯,1997,《印象主義》。臺北:遠流出版社。

    10/20

    期中考週

    10/27

    藝術電影欣賞下週繳交藝術電影觀賞影評,至少一千兩百字(佔總分15%

     

    11/03

    塞尚的方法與影響

    1. Herbert Read, [1985], c1974,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 New York, N.Y. : Thames and Hudson. Chap.1--The Origins of Modern Art. (中譯本: 赫伯特里德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第一章現代藝術的起源) 11-21

     

    2. [延伸閱讀] 莫利斯德尼Maurice Denis),1998,〈塞尚〉。頁85-97。收錄於弗蘭契娜 (Francis Frascina)著,張堅、王曉文譯,《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上海市 :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

    3. [延伸閱讀] Michel Hoog著,林志明譯,1997,《塞尚:強大而孤獨》。臺北:時報出版社。

    4..[延伸閱讀] Herschel BChipp著,俞珊珊譯,1995,《現代藝術理論》I。臺北:遠流。第一章後印象主義,頁13-67

    十一

    11/10

    野獸派的崛起:馬諦斯

    1. Herbert Read, 1985,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Chap.2--The Break Through. Pp.32-50. (中譯本: 赫伯特里德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第二章突破第一到第五節,頁32-50 )

    2.[延伸閱讀] Marcel Giry著,李松泰譯,1992,《野獸派》。臺北:藝術館。

    十二

     

     

    11/17

    超越寫實的再現性:表現主義

    1. Herbert Read, 1985,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Chap.2--The Break Through. Pp.50-66. (中譯本: 赫伯特里德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第二章突破 第六到第九節,頁50-66.

    2.[延伸閱讀] Herschel BChipp著,俞珊珊譯,1995,《現代藝術理論》I。臺北:遠流。第三章第二節表現主義,頁211-278

    3.[延伸閱讀] 赫爾曼巴赫(Herman Bahr),〈表現主義〉。263-272。收錄於弗蘭契娜 (Francis Frascina)著,張堅、王曉文譯,《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上海市 :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

    4. [延伸閱讀] Wolf-Dieter Dube著,吳介禎、吳介祥譯,1999,《表現主義》。

    臺北:遠流。

    十三

     

     

    11/24

    藝術新視界:立體主義

    1. Herbert Read, 1985,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 Chap.3--Cubism. Pp.67-104. (中譯本: 赫伯特里德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第三章

    立體主義,頁67-104.

    2.[延伸閱讀] Edward F.Fry編,陳品秀譯,1995,《立體派》。臺北:遠流出版社。

    十四

     

     

    12/01

    直探無意義與潛意識: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1. Herbert Read, 1985,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 Chap.4--Futurism,

    Dada, Surrealism. Pp.128-146.  (中譯本: 赫伯特里德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第四章未來派,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第一到第十二節,頁105-146.

    2. [延伸閱讀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著,袁俊生譯,2020,《超現實主義宣言》(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臺北:麥田出版社。

    3. [延伸閱讀] Herbert Read著,1989,〈超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原則〉。

    120-168,收錄於孫旗譯,《現代藝術哲學》。臺北:東大圖書。

    4.[延伸閱讀] Herschel BChipp著,俞珊珊譯,1995,《現代藝術理論》III

    臺北:遠流。第五章未來主義,頁407-445。第七章達達,超現實主義和形而上學派第一節達達,頁541-568

    5.[延伸閱讀] 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舒笑梅譯,2010,《達達與超現實主義》。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十五

     

     

    12/09

    抒情抽象:康丁斯基】&【幾何抽象:蒙德里安

    康丁斯基

    1. Herbert Read, 1985,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 Chap.5--Picasso,

    Kandinsky, Klee. Pp.147-187. (中譯本: 赫伯特里德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第五章畢卡索、康定斯基、克利,頁147-187.

    2.[延伸閱讀]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1985)、《點線面:繪畫元素分析論》(1985)、《藝術與藝術家論》(1995)。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3.[延伸閱讀] Anna Moszynska著,黃麗絹譯,1999,《抽象藝術》。臺北:遠流。

    蒙德里安

    1. Herbert Read, 1985,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 Chap.6--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n Art of Determined Relations: Constructivism. Pp.188-217. 

    (中譯本: 赫伯特里德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第六章一種確定之關係的藝術之興起與發展,頁188-217.

    2.[延伸閱讀] 蒙德里安著,徐沛君譯,2014,《蒙德里安藝術選集》。臺北:金城出版社。

    3.[延伸閱讀] 蒙德里安著,何政廣編,《蒙德里安》,1996,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十六

     

     

    12/15

    繳交期末分組報告,無須到校

    下半學期需參觀任一場藝術展覽,最多三人一組,並共同撰寫一份圖文並茂、具有洞見的展覽評論,至少五千字,融合上課內容為佳。報告內需有組員與展場照片為證。最晚於期末第十六週12/15 PM 23:59前。上傳報告PDF檔至教學平台各組報告會在教學平台十七週欄位公開給全班閱覽。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期中申論題考試,佔總成績(45%)。

    2.期末分組藝術參展報告(40%):學期間需參觀任一場藝術展覽,最多三人一組,並共同撰寫一份圖文並茂、具有洞見的展覽評論,至少五千字報告內需有組員與展場照片為證。最晚於期末最後一週(第十六週)12/1前上傳報告PDF檔至教學平台。無須到課,各報告會在教學平台第十七週欄位公開給全班閱覽

    2.藝術電影觀賞影評:期中考後教師播放藝術電影,需結合課程所學,撰寫原創影評作業至少1,500字(15%);

    3.加分作業: 教師將根據各單元的藝術流派,設計相關創作型的加分作業,請於隔週上傳教學平台相應作業欄位。每次作業可以加總分0.5分。該作業非以分數為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進行藝術實作與體驗;

    4. 平時表現:修課每週需簽到,無故缺席者每次將扣課程總成績3分。教師保有按照學生平時表現加減學期總成績的權利。

    評量配分  期中申論考試 45%     期末小組藝術評論報告 40%     藝術電影影評15%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 Herbert Read, [1985], c1974,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Painting. New York, N.Y. : Thames and Hudson : Distributed by Norton. (中譯本: 赫伯特‧里德著,李長俊譯,《現代繪畫史》。臺北:大陸書店。1987)
    • Herbert Read著,孫旗譯,1989,《現代藝術哲學》。臺北:東大圖書。
    • Gombrich, E.H.著,雨云譯,2020,《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臺北:聯經。
    • 邵大箴主編,汪曉青校訂,2002,《西方美術欣賞》。臺北:五南出版社。
    • Janson, H.W.著,唐文娉譯,1989,《美術之旅:人類美術發展史》。臺北:桂冠出版社。
    • Arnold Hauser, [1958]1963, The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Meridian Books.(中譯本:阿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陳超南、劉天華譯,1992,《藝術史的哲學》。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
    • 周憲編譯,2010,《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Diana Crane著,張心龍譯,1996,《前衛藝術的轉型》。臺北: 遠流出版。
    • Suzi Gablik著,滕立平譯,[1984]1995,《現代主義失敗了嗎?》。臺北:遠流出版。
    •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著 ,林雅琪、鄭惠雯譯, 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出版社。
    • Herschel BChipp著,1995,俞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I&II。臺北:遠流。
    • 弗蘭契娜 (Francis Frascina)著,張堅、王曉文譯,1988,《現代藝術和現代主義》(Modern Art and Modernism : A Critical Anthology)。上海市 :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
    • 彼得‧蓋伊(Peter Gay)著,梁永安譯,2009,《現代主義:異端的誘惑:從波特萊爾到貝克特及其他》。臺北縣:立緒出版社。
    • Pam Meecham & Julie Sheldon著,王秀滿譯,2006,《最新現代藝術批判》(Modern Art: A Critical Introduction)。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 喬治‧摩爾(George Moore),孫宜學譯,2006(二版),《十九世紀繪畫藝術》(The Art of Paint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威爾‧貢培茲(Will Gompertz)著,王煉、王同樂譯,2017,《現代藝術150年》(What Are You Looking At? The Surprising, Shocking, and Sometimes Strange Story of 150 Years of Modern Art)。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馬蕭著,2017,《印象派的敵人》。北京:清華大學書版社。
    • T.J.克拉克著,沈語冰等譯,2013,《現代生活的畫像》。南京市:江蘇美術出版社。
    • Pierre Bourdieu陳宗文譯,2022,《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ManetUne révolution symbolique, 2013)。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禁止使用: Prohibited Uses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Moodle 教學平台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