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從媒介文化到漫畫

Course Name: Understanding Media Culture and Comic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2.0

學分數

Credit(s)

6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的前半,以東京大學吉見俊哉教授的《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的前11講為基底,講述「媒介作為一種方法」的社會意義:媒介對人類的社會認識的變化,產生了什麼樣的作用。換言之,從面對面關係、到文字、印刷術、聲音與影像媒體的出現,來論述媒體在社會文化中產生的作用。 
後半的課程,則以影像視覺文化為主,將漫畫視作媒體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來分析漫畫作為社會媒介的社會意義。

**本課程只開放大四生加簽**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在媒體急速膨脹的今日,來探討究竟人是如何透過媒介去理解、認識這個世界,從而形成一種文化。 
    並期使學生能藉由這門課,一方面對媒介在近代社會的發展脈絡有概略性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能對透過媒介所產生出來的文化,在社會中的意義、權力位階有反省的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第1-2週 媒介是什麼 
    第3-4講 媒介的時代媒介理論 
    第5-6講 媒介革命與知覺現代化 
    第7週 報紙與現代新聞事業 
    第8-9週 音聲與視覺媒體為誰而生 
    第10週 視覺文化與社會意義的表現 
    第11-12週 漫畫的表現形式 
    第13-14週 漫畫文法的變化所展現的社會變化 
    第15週 漫畫的社會位置與解釋共同體 
     

    *進度會視上課狀況而有調整*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80%

    講述 Lecture

    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20%

    其他: Others: 課外作業與實作調查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堂表現(包括出缺席率、課堂參與等)20% 
    報告30% 
    期末考50%

    **本課程不允許使用3C產品,PPT只會上傳簡版,請多用手抄筆記。考試時是只能帶筆記入場。

    理由請參看:書摘|你是在抄筆記,還是在作筆錄?://medium.com/%E5%90%83%E6%9B%B8%E5%9A%BC%E7%89%87/%E4%BD%A0%E6%98%AF%E5%9C%A8%E6%8A%84%E7%AD%86%E8%A8%98-%E9%82%84%E6%98%AF%E5%9C%A8%E4%BD%9C%E7%AD%86%E9%8C%84-7cdaeb14f39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吉見俊哉,《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台北:群學,2009)。

    麥克魯漢,《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2006) 

     尼可拉斯.卡爾達拉斯,《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頂尖成癮專家揭發數位科技破壞大腦功能的恐怖真相》(台北:木馬,2019)。

    保羅.李文森,《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2000) 

    大黑岳彥,《「情報社會」とは何か?──〈メディア〉論への前哨》(東京:NTT出版,2010) 

     雪莉‧特克,《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台北:時報,2018)

    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2009)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台北市 : 麥田出版 ,2010)

    尚-路易.法汴尼 ,《布赫迪厄》(台北:麥田,2019)。

    吉見俊哉,《博覽會的政治學 》 (台北:群學  2010)

    羅蘭巴特作品:《神話學》、《符號帝國》、《符號的想像: 巴特評論集(二)》、《明室‧ 攝影札記》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台北:稻鄉,2012)

    李衣雲《讀漫畫》(台北:群學,2012)。

    李衣雲,《實用與娛樂、奢侈與消費:臺灣百貨公司文化的流變》(台北:左岸,2024)。

    王珮迪編著:《別說得好像還有救》(台北:奇異果)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This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of AI.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李衣雲,<認識世界方式的轉折──重讀法蘭克福學派的意義>,『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e8%aa%8d%e8%ad%98%e4%b8%96%e7%95%8c%e6%96%b9%e5%bc%8f%e7%9a%84%e8%bd%89%e6%8a%98%e2%94%80%e2%94%80%e9%87%8d%e8%ae%80%e6%b3%95%e8%98%ad%e5%85%8b%e7%a6%8f%e5%ad%b8%e6%b4%be%e7%9a%84%e6%84%8f%e7%be%a9/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