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選舉與投票行為

Course Name: Electoral Systems and Voting Behavior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6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從理論出發,結合台灣民主化歷程,探討選舉制度、選舉競爭、投票行為、及選舉與民主等四大主題。希望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後,具備觀察甚至評論選舉的專業能力。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台灣過去三十多年來,隨著民主化的腳步,幾乎每年都有選舉,不論地方、國會、乃至總統大選,不一而足。對於選舉的各個面向,台灣民眾大多經歷了不少,對於選舉競爭及投票行為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政治學系的學生而言,我們更需要系統性地瞭解:選舉到底是甚麼?台灣的選舉和世界其他先進民主國家相比,究竟有何差異?

    民主體制最主要的特徵即為具備公平、公正、公開的選舉。然而,世界各民主國家的選舉制度五花八門,不同的選制除了牽動不同類型的政治競爭外,亦影響了民眾投票參與的動機及考量。本課程主要的目的是透過理論的探討及實務的分析來瞭解選舉與投票行為的制度面及行為面。首先,我們將從比較選舉制度的觀點,探討各主要選舉制度的成因及異同。其次,我們將分析各制度如何影響政治競爭與政治參與。前者主要聚焦於政黨及候選人的競選活動,後者則關注選民投票參與的動機及行為。換言之,本課程的主題包括橫向的比較制度分析及縱向的「制度-行為」連接。由於選舉相關理論的發展主要是依據西方民主國家的經驗,因此授課內容將以各國普遍現象之討論為主,本國實例之分析為輔。許學生在修程後備選舉研究的理日後能透來觀察甚至參與選舉實務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一)課程介紹、導論(1週)

    (二)選舉制度(4週)

    這項主題的閱讀內容包括1本教科書及12篇學術論文,每週除課堂上課以外,應至少投入四至六小時閱讀時間。

    (三)選舉競爭(3週)

    這項主題的閱讀內容包括1本教科書及23篇學術論文,每週除課堂上課以外,應至少投入四至六小時閱讀時間。

    期中考試 (1週) 

    (四)研究講座(1

    (五)投票行為(3週)

    這項主題的閱讀內容包括1本教科書及24篇學術論文及專書章節,每週除課堂上課以外,應至少投入六至八小時閱讀時間(因英文專書章節較多,建議投入更多閱讀時間)。

    (六)選舉與民主政治(2週)

    這項主題的閱讀內容包括15篇學術論文及專書篇章,每週除課堂上課以外,應至少投入四至六小時閱讀時間。

    期末考試(1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本課程以老師講授教學為主,輔以同學的討論與報告。各週上課進度及各主題的閱讀文獻已列於本綱要中。相關書籍請同學自行購買或至圖書館查閱,至於期刊論文(含英文書籍章節)的部分,本課程助教會將所有論文電子檔置於課程網站供同學下載,請同學分週依照進度閱讀。此外,若有臨時或補充教材,將於課堂另行印發。本課程除期中考外,期末考部分有兩個選擇:一、傳統考試方式;二、撰寫一份5頁(3000字)的研究計畫書,唯內容並不侷限台灣選舉。研究計畫書的要求格式將於課堂上說明。另外,本課程將不定期舉行隨堂小考,輔以不同類型的分組活動,以期同學能透過選舉理論的視角,觀察並解釋實際選舉競爭。

    期中考:30%

    期末考或研究計畫書:40%

    課堂表現(含課堂討論及隨堂小考):3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一)選舉制度

    書籍

    1. 王業立,2021,《比較選舉制度》(第八版),台北:五南圖書。

    期刊

    1. 王宏恩,2015,〈政黨標籤的規模效應—以2014年村里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22(1): 109-141。
    2. 官大偉、林士淵、鄭夙芬,2015,〈原住民立法委員選舉單一選區劃分可能性初探〉,《選舉研究》,22(2): 71-108。
    3. 謝相慶,1995,〈選舉制度與選舉結果不比例現象─跨國性比較的檢討〉,《選舉研究》,2(2): 137-170。
    4. 吳東野,1996,〈「單一選區兩票制」選舉方法之探討:德國、日本、俄羅斯之實例比較〉,《選舉研究》,3(1): 69-102。
    5. 林繼文,1997,〈制度選擇如何可能:論日本之選舉制度改革〉,《台灣政治學刊》,2: 63-106。
    6. 林繼文,2008,〈以輸為贏:小黨在日本單一選區兩票制下的參選策略〉,《選舉研究》,15(2): 637-66。
    7. 盛治仁,2006,〈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未來臺灣政黨政治發展之可能影響探討〉,《台灣民主季刊》,3(2): 63-86。
    8. 王業立,1996,〈相對多數 vs. 絕對多數:各國總統直選方式的比較研究〉,《選舉研究》,3(1): 49-68。
    9. 江欣彥、莊姿鈴、王業立,2006,〈人民團體選舉制度之研究──單記、全額連記、限制連記法之影響〉,《選舉研究》,13(1): 1-42。
    10. 吳重禮,1998,〈國民黨初選制度效應的再評估〉,《選舉研究》,5(2): 129-160。
    11. 吳重禮,2002,〈民意調查應用於提名制度的爭議:以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初選民調為例〉,《選舉研究》,9(1): 81-111。
    12. 俞振華,2017,〈變,或不變?2016年總統立委選舉主要政黨的候選人甄補機制〉,載於《2016年臺灣大選:新民意與新挑戰》,陳陸輝主編,台北,五南書局。
    13. 莊文忠、張順全、林美榕,2021,〈地方選舉「去政黨標籤化」的現象與詮釋:以2018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28(1): 53-102

     

    (二)選舉競爭

    書籍

    1. 陳冠穎,2020,《我的老闆是總統》,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參考)。

    期刊

    1.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5(1): 77-94。
    2. 高永光,2004,〈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選舉研究》,11(1): 33-72。
    3. 王金壽,1997,〈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1993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刊》,2: 3-62。
    4. 王金壽,2004,〈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台灣政治學刊》,8(1): 99-146。
    5. 王金壽,2007,〈以濁水縣為例解析台灣2005年三合一選舉的聯合動員效應〉,《台灣政治學刊》,11(2): 173-225。
    6. 王宏忠、楊凌竹、吳建忠,2016,〈臺灣民眾之地方派系評價及其政治影響〉,《台灣民主季刊》,13(2):93-133。
    7. 丁仁方、趙卿惠、李依霖,2018,〈民進黨地方侍從體制與台灣基層民主轉型 —台南經驗的啟示〉,《台灣民主季刊》,15(1):45-78。
    8. 王金壽、翁立紘,2019,〈追求地方政治研究的新典範〉,《台灣民主季刊》,16(1): 127-140。
    9. 丁仁方,2019,〈探索台灣地方政治運作的基本特性〉,《台灣民主季刊》,16(1): 141-154。
    10. 陳陸輝,1994,〈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的輔選效果分析〉,《選舉研究》,1(2): 53-96。
    11. 游清鑫,1996,〈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研究〉,《選舉研究》,3(1): 137-178。
    12. 包正豪,1998,〈新黨平均配票策略效果之研究〉,《選舉研究》,5(1): 95-138。
    13. 陳文俊、黃志呈,2004,〈配票選舉策略之成效:第五屆立委選舉民進黨高雄市北區個案〉,《選舉研究》,11(2): 43-79。
    14. 李錦河、溫敏杰、陳盈太,2010,〈「品牌知名度」理念應用於選舉預測之探討—以台灣選舉民意調查資料為例〉,《選舉研究》,17(1): 1-20。
    15. 張傳賢,2012,〈政黨認同、負面資訊的競爭與選民投票抉擇:2010年五都選舉的實證研究〉,《選舉研究》,19(2):37-70。
    16. 鈕則勳,2007,〈競選廣告策略初探—以2004年總統大選陳呂陣營為例〉,《台灣民主季刊》,4(1): 141-178。
    17. 溫偉群、游梓翔,2009,〈2008年總統大選電視廣告之功能分析〉,《選舉研究》,16(2): 71-100。
    18. 林正士、周軒逸,2014,〈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對於首投族之政治傳播效果:以2012年台灣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21(1): 47-87。
    19. 莊伯仲、金志聿,2019,〈候選人臉書經營和選舉結果之關聯分析:以2016區域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26(1): 89-121。
    20. 盛治仁,2004,〈媒體、民調和議題—談競選過程中民意的變動性和穩定性〉,《選舉研究》,11(1): 73-98。
    21. 張卿卿,2009,〈競選廣告之效果探討:以議題所有權策略為例〉,《中華傳播學刊》,16: 94-128。
    22. 姚惠忠、汪睿祥,2008,〈選舉危機情境分類之探討〉,《選舉研究》,15(2): 67-90。
    23. 姚惠忠、汪睿祥、高浩緯,2011,〈選民政黨傾向與候選人危機反應策略之關係〉,《選舉研究》,18(1): 35-61。
    24. 李俊達,2010,〈總統得票率、地方補助款與行程安排之相關性探討〉,《選舉研究》,17(2): 71-102。
    25. 陳明通、楊喜慧,2016,〈2014年台灣地方選舉「柯文哲現象」的外溢效:民進黨新竹市長候選人林智堅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23(1):107-51。

     

    (三)投票行為

    書籍

    1. 陳陸輝主編,2021,《2020年總統選舉:新時代的開端》,台北,五南圖書。

    期刊

    1. 傅恆德,1996,〈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八十五年總統選舉研究〉,《選舉研究》,3(2): 157-185。
    2. 陳陸輝、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台灣民主季刊》,5(1): 87-118。
    3. 莊淑媚、洪永泰,2011,〈特定政黨不認同:台灣地區民意調查中關於政黨認同的新測量工具〉,《選舉研究》,18(2): 1-30。
    4. 徐火炎,1998,〈李登輝情節的政治心理與選民的投票行為〉,《選舉研究》,5(2): 35-69。
    5. 黃秀端,2005,〈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情感溫度計、與總統選民投票行為〉,《台灣民主季刊》,2(4): 1-30。
    6. 陳陸輝,2018,〈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25(2): 31-53。
    7. 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9(1): 41-80。
    8. 盛杏湲、陳義彥,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10(1): 7-40。
    9. 王柏燿,2004,〈經濟評估與投票抉擇:以2001年立委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1(1): 171-195。
    10. 劉義周,2005,〈典型的回顧型投票-2005年三合一選舉結果的解析〉,《台灣民主季刊》,2(4): 147-153。
    11. 蕭怡靖、游清鑫,2008,〈施政表現與投票抉擇的南北差異-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的探討〉,《台灣民主季刊》,5(2): 1-25。
    12. 俞振華,2012,〈探討總統施政評價如何影響地方選舉—以2009年縣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1):69-95。
    13. 李承達、駱明慶,2008,〈美貌對候選人得票率的影響:以2004年立委選舉為例〉,《經濟論文叢刊》,36(1): 67-113。
    14. 林聰吉,2007,〈社會網路、政治討論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4(2): 1-24。
    15. 張佑宗、趙珮如,2006,〈社會脈絡、個人網絡與台灣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台灣民主季刊》,3(2): 1-38。
    16. 黃紀,2001,〈一致與分裂投票:方法論之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5): 541-574。
    17. 林長志、黃紀,2007,〈不同層級選舉中之一致與分裂投票:2005年台北縣之分析〉,《問題與研究》,46(1): 1-32。
    18. 吳重禮,2008,〈政黨偏好、制衡認知與分裂投票-2006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的實證分析〉,《台灣民主季刊》,5(2): 27-58。
    19. 黃紀、王鼎銘、郭銘峰,2008,〈「混合選制」下選民之一致與分裂投票:1996年日本眾議員選舉自民黨選票之分析〉,《選舉研究》,15(2),1-36。
    20. 王鼎銘、郭銘峰,2009,〈混合式選制下的投票思維:台灣與日本國會選舉變革經驗的比較〉,《選舉研究》,16(2),101-130。
    21. 吳親恩、林奕孜,2013,〈兩岸經貿開放、認同與投票選擇:2008年與2012年總統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20(2),1-30。
    22. 曾于蓁,2015,〈中共對台農漁採購政策變化:契作機制及其效果〉,《問題與研究》,54(1),95-128。
    23. 周應龍,2021,〈不同社會系絡因素對臺灣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16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28(1),1-52。

     

    (四)選舉與民主政治

    期刊

    1. 林繼文,2006,〈政府體制、選舉制度與政黨體系:一個配套論的分析〉,《選舉研究》,13(2): 1-35。
    2. 蘇子喬,2020,〈憲政體制、選舉制度、選舉時程與政府型態 —台灣的個案分析〉,《台灣民主季刊》,17(1): 45-82。
    3. 黃上紡,1996,〈選舉性經濟循環與經濟選票競逐〉,《美歐月刊》,11(12): 134-157。
    4. 王鼎銘、詹富堯,2006,〈台灣地方財政的政治景氣循環分析:固定效果與隨機效果模型的估算比較〉,《台灣政治學刊》,10(2): 63-100。
    5. 張倉耀、蘇志偉、張旭玲、朱曉萍,2006,〈從展望理論看台灣總統選舉對股票市場之效應分析〉,《選舉研究》,13(1): 87-118。
    6. 黃智聰、程小綾,2005,〈經濟投票與政黨輪替—以台灣縣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2(2):45-78。
    7. 傅彥凱,2006,〈地方政府預算制定之政治經濟分析:政治預算循環的觀點〉,《選舉研究》,13(1):119-162。
    8. 黃瓊如、何豔宏、林姿吟,2012,〈選舉、制衡與公共支出配置:我國地方政府的實證分析〉,《選舉研究》,19(2): 101-28。
    9. 張琬喻、張凱雯,2011,〈董事政治關聯及政治獻金影響企業價值嗎〉,《選舉研究》,18(1): 139-74。
    10. 黃偉峰,1998,〈從公民投票經驗之比較研究檢證其基本假設—美英法瑞義為例〉,《選舉研究》,5(1): 1-35。
    11. 蔡佳泓,2007,〈民主深化或政黨競爭?初探台灣2004年公民投票參與〉,《台灣政治學刊》,11(1): 109-145。
    12. 蔡佳泓、徐永明、黃琇庭,2007,〈兩極化政治:解釋台灣2004總統大選〉,《選舉研究》,14(1): 1-32。
    13. 蕭怡靖,2014,〈從政黨情感溫度計解析台灣民眾的政治極化〉,《選舉研究》,21(1): 1-42。
    14. 蔡佳泓、俞振華,2011,〈地方政府如何回應民意?以2006-2007年為例〉,《台灣政治學刊》,15(1):73-136。
    15. 俞振華、翁定暐,2017,〈影響台灣民眾政治參與的因素:從公民規範認知的觀點出發〉,《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
    16. 俞振華,2021,〈2020美國總統大選與極化政治的變遷〉,《思想》,4277-84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課堂考試不准使用。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