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經驗政治理論

Course Name: Empirical Political Theory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6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以理性選擇理論 (rational choice theory, RCT) 為依據解釋政治過程中的個體行為,並進而探討集合個體行為而形成的總體行為與現象。由於理性選擇理論常以形式符號為表達的工具,因此本課程也會在部份內容使用形式符號。不過同學們須謹記一點,形式符號只是用以幫助 同學們瞭解理論的核心概念,此課程並不會要求同學們花太多時間在數學理論上。對形式理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修習其他系所開設的進階課程。

為使上課同學能夠更充分地瞭解課程內容及其與實際的政治和社會現象的結合,同學們除了 須出席每週課堂之外,尚須在學期末繳交一份書面報告。同學們在報告中,必須應用在此課程中所學到的政治學理論對於政治或社會現象提出研究假設,並且以實際資料進行驗證。同學們除須依規定在指定日期繳交書面報告之外,尚須在學期結束前所安排的課堂報告時間,將報告內容向同學說明並進行討論。另外,此課程亦安排期中考試,以提供授課者評估修課同學對上課內容的學習情況。

本課程相關資訊多以數位化方式傳達,請同學們多多使用政治大學Moodle數為教學平台。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旨在探討如何建構具有科學性質的政治學理論模型與經驗假設的驗證。為達此目的, 本課程將著重在形式理論 (formal theory) 與經驗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的結合,以及其在政治學研究的應用。在理論模型方面,此課程以理性選擇理論為主軸,並將簡單地介紹社會選擇理論 (social choice theory)、賽局理論 (game theory) 與空間模型 (spatial models)。除了理論的介紹之外,本課程亦將以台灣或其他國家為實際案例,討論政治學者如何將政治學理論應用在選舉、國會與官僚政治,並解釋政治人物、選民與行政官僚的個體行為與總體現象。同學在本學期結束後,將能夠提出邏輯嚴謹與證據扎實的見解,並對國內外的政治現象進行思考與理解。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課程介紹(政治理論與經驗研究)

    Shepsle (2010), Cha 1

    如何定義「政治」?何謂經驗政治?經驗政治理論及分析能帶給我們什麼發現?其侷限為何?

     

    2

    理性選擇理論

    Shepsle (2010), Cha 2

    何謂理性?理性選擇理論的主要論點為何?其在分析時所面臨到的挑戰為何?

    3

    集體選擇與多數決

    Shepsle (2010), Cha 3-4

     

    如何將理性選擇理論延伸到群體決策的情境?為何即使所有行為者皆依理性行動,其加總結果可能仍為非理性狀態?如何評估多數決「公平」與否?

    4

    賽局理論概述

    Niou and Ordeshook (2015), Cha 1

    何謂賽局理論?常見的賽局理論例子有哪些?如何將賽局理論運用在日常生活的決策分析?

    5

    擴展形式賽局

    Niou and Ordeshook (2015), Cha 2

    擴展形式賽局的包含哪些要素?其分析需建立在哪些假設之上方可成立?

    6

    正則形式賽局與納許均衡

    Niou and Ordeshook (2015), Cha 3

    如何呈現正則形式的賽局?其與擴展形式的差異之處為何?如何辨識納許均衡?

    7

    空間模型

    Shepsle (2010), Cha 5

    如何以圖像方式呈現個體的議題偏好?如何推導出選舉投票行為的中間選民理論?為何「中間選民」理論在立法投票行為中不必然適用?

    8

    期中考

    期中考

    舉行期中考試

    9

    電影賞析

    運用課程理論概念至電影情節分析

    Imitation Game (2014)

    10

    策略行為

    Shepsle (2010), Cha 6

    何謂策略行為?策略行為包含哪些種類?如何評估採取策略行為可帶來的報酬?

    11

    選舉制度

    Shepsle (2010), Cha 7

    有哪些常見的選舉制度?選舉制度如何影響是否能如實反映民眾的政策偏好?各個選舉制度的優劣分別為何?

    12

    合作行為

    Shepsle (2010), Cha 8

    如何世界上所有個體都不願意合作,世界將變得如何?如何透過賽局理論分析合作模式?何種因能促發合作行為?

    13

    集體行動

    Shepsle (2010), Cha 9

    為何集體行動往往難以達成?何種因素決定集體行動能否成功?

    14

    制度

    Shepsle (2010), Cha 10-11

     

     

    何謂公共財與外部性?何謂制度?如何透過制度設定管制公共財與外部性?

    15

    國會

    Shepsle (2010), Cha 12

     

    立法行為包含哪些行為者?其各自的影響力為何?為何國會議員的立法結果不一定能如實反映一般民眾的政策需求?

    16

    期末成果發表

    請於課前閱讀同學報告並提供評論

    期末口頭報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15%

    討論 Discussion

    1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程參與: 30%
    期中考: 20%
    電影情節分析: 10%

    期末書面報告: 30%
    期末口頭報告: 10%

     

    課程參與與隨堂測驗:修課同學須出席每週的課程並積極參與討論和回答問題,而閱讀每週指定讀物是參與討論與回答問題的關鍵。出席與討論佔學期成績的10%。出席與討論成績將由每週的活動報告評分。如因身體狀況或其他因素需缺席,請依照學校請假程序提出(須檢附相關就診或活動證明)。無故缺席將按比例影響課程參與的成績。每週上課將不定時舉行隨堂小考或點名,隨堂測驗占學期成績的 20%,隨堂測驗將不提供補考機會,倘若缺席且依據學校程序請假,則缺考的測驗成績將計為 60 分。如果無故缺席或缺考者,當週的隨堂測驗成績將以零分計算。

     

    期中考:此課程安排期中考,將於第八週進行。期中考試佔學期成績的20%。考試過程中,請遵守考場規則,一律不可交談、翻閱書本或使用電腦查閱任何內容。若因故不能於指定時間參與考試,須事前安排。除非緊急且極度必要之情況,否則將不另安排補考時間。

     

    電影情節分析: 此課程將於第九週播放電影,修課同學須應用課堂上學習的政治學理論分析電影情節。字數約為 1,000-1,500 字,此部份佔學期成績的10%。請於第十週開始上課時繳交電子檔。

     

    期末書面報告: 修課同學分組後須依據課程內容繳交書面報告,繳交期限為第十六週課程結束前,每份報告以6,000字(三名組員)或八千字(四名組員)原則。報告內容須以課程中學習的政治理論為依據,以分析政治現象。提出符合邏輯的研究假設,並以實際的資料進行驗證。報告內容應包含:「研究問題、文獻回顧、研究假設、資料來源、研究分析方法、分析結果,以及結論」。報告中任何引用到的參考文獻,請參考《選舉研究》2010/2/11版〈論文撰稿用例〉的體例書寫。除非有合理的理由,報告不可遲交,遲交報告將以遲交天數(未滿一天的時數以一天計,無條件進位)乘以20分的方式扣分。書面報告佔學期成績的30%。

     

    期末口頭報告: 學期結束前將安排課堂報告時間,以作為提供同學們分享書面報告內容與討論政治現象的平台。在課堂報告過程中,同學們除了能夠練習如何清楚地並且有邏輯性地表 達自己的想法之外,也能夠訓練同學們的反應與即興回答問題的能力。此部份佔學期成績的1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書目

    Shepsle, Kenneth A. 2010. Analyzing Politics: Rationality,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2nd Edition. New York, NY: W.W. Norton & Company.

    Niou, E., & Ordeshook, P. C. 2015. Strategy an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 Routledge.

     

    參考書目

    謝復生,2013,《實證政治理論》,台北:五南圖書。
    謝復生、盛杏湲(編),2000,《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McCarty, Nolan and Adam Meirowitz. 2007. Political Game Theory: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NY: Harper.
    Olson, Mancur.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陳建良(譯),2006,McCain原著,《賽局理論》,台北:智勝文化。

    陳義彥(主編),2016,《政治學》增訂第六版,台北:五南圖書。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倘若使用相關 AI 工具,需於作業內容註明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