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近代中國性別史專題

Course Name: Topics on Modern Chinese Gender Histor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3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近代中國自從受到外來的文化衝擊與思潮刺激以來,知識分子、執政當局與輿論報刊各界,便開始以前所未見的程度,在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領域,因應女性參與公領域活動而調整,並熱切討論、界定與規範婦女角色、家庭倫理、婚戀生育、性慾道德等問題。從性別的角度出發,方能更全面地關照與瞭解近代中國國族建構、政黨政治、城市經濟、消費文化、兩性關係、與情感表達――簡言之,即中國現代性的表現――之生成與演變。

本課程為專題課程,希望上課學生對近代中國史、近代婦女史有基礎了解,而得以在這個課程中,獲得進一步的歷史知識與研究啟發。這門課程的設計,是每門課精讀一本近代中國性別史的專書,在課堂上充分討論該書內容與作者的研究方法、架構設計、論點闡述。希望學生透過這門課的學習,能熟悉近數十年來近代中國性別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研究重點與方法論,以掌握近代中國的歷史縱深,並增進自身的研究能量。本課程以主題的方式進行。同學將事先閱讀指定文章與書籍,於上課時每人報告一章,並由教師針對牽涉相關主題的各方面,介紹歷史脈絡的發展,引導同學進行討論與交流。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增加學生對中國兩性在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瞭解。
    2. 從婦女與性別史的角度,重新審視近代中國社會政治、社會、文化各方面的發展與演變。
    3. 訓練歷史批判性分析與閱讀能力。
    4. 培養歷史研究與寫作的能力。
    5. 發展學生的歷史詮釋能力、歷史同理心、與自我了解。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09/03 Week 1 導論

    介紹課程、評量方式

    09/10 Week 2

    王政,〈淺議社會性別學在中國的發展〉,《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5期,頁34-44

    羅梅君,〈民國時期的婦女、社會性別和主流研究⸺⸺理論與研究中的問題〉,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2007,頁20-57

    衣若蘭,〈論中國性別史研究的多元交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0201712月),頁167-230

    09/17 Week 3 

    宋少鵬,《「西洋鏡」裡的中國與婦女:文明的性別標準和晚清女權論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09/24 Week 4 

    季家珍著,楊可譯,《歷史寶筏:過去、西方與中國婦女問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10/01 Week 5 

    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台北:左岸文化,2007。(6章加前言與尾聲)

    10/08 Week 6 

    楊聯芬,《浪漫的中國⸺⸺性別主義視角下激進主義思潮與文學(1890—1940)》,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10/15 Week 7 

    王政,《五四女性:現代中國女權主義先行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5

    10/22 Week 8    期中考周:準備口頭報告

    10/29 Week 9 期中評量:口頭報告I

    11/05 Week 10 期中評量:口頭報告II

    11/12 Week 11

    桑梓蘭著,王晴鋒譯,《浮現中的女同性戀 : 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台北:台灣大學書版中心,2014

    11/19 Week 12

    李海燕著,修佳明譯,《心靈革命:現代中國愛情的譜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11/26 Week 13

    學術演講

    12/03 Week 14

    潘淑華,《閒暇、身體與政治:近代中國游泳文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

    12/10 Week 15

    林郁沁著,陳湘靜譯,《施劍翹復仇案:民國時期公眾同情的興起與影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12/17 Week 16  期末考周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20%

    講述 Lecture

    7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上課前應閱讀所有指定書籍,上課準時出席,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與交流。每位學生須在上課前,上傳為該書歸結的題旨(thesis statement),以及摘引你們覺得最能代表該周討論專書題旨與論點的十句/段話到Moodle
    2. 期中口頭報告:每位學生選擇圍繞某一(與本課程相關的)主題,進行該主題的研究概況介紹,並說明由此研究概況所衍伸出可以從事的研究課題(以此作為期末專題論文的基礎)。
    3. 期末專題論文:基於期中報告所鎖定的研究課題,進行專題論文的寫作。頁數約10-12頁,標楷或細明體,字體12Times New RomanA4,單面。論文繳交期限為:20251226日。
    4. 關於生成式AI工具之規範與指引,請綜合參見「國立政治大學生成式人工智慧運用簡要原則」,https://learning.nccu.edu.tw/sites/default/files/announcement/%E5%9C%8B%E7%AB%8B%E6%94%BF%E6%B2%BB%E5%A4%A7%E5%AD%B8%E7%94%9F%E6%88%90%E5%BC%8F%E4%BA%BA%E5%B7%A5%E6%99%BA%E6%85%A7%E9%81%8B%E7%94%A8%E7%B0%A1%E8%A6%81%E5%8E%9F%E5%89%87_7%E6%9C%88%E6%96%87%E5%AD%97%E7%89%88_0.pdf,「臺大針對生成式 AI 工具之教學因應措施」(https://www.dlc.ntu.edu.tw/ai-tools/),以及教師課堂上的相關說明指示。
    5. 評分百分比:平時上課表現(包括出席,問答討論與作業等)60%;期中報告/期末作業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Hockx, Michel, Joan Judge, and Barbara Mittler eds. Women and the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 A Space of their Ow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Judge, Joan. The Precious Raft of History: The Past, the West, and the Woman Question in China.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Ko, Dorothy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Kang, Wenqing. Obsession: Male Same-Sex Relations in China, 1900-195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Liu, Lydia H., Rebecca E. Karl, and Dorothy Ko eds. 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 Essential Texts in Transnational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Mann, Susan L.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Rocha, Leon Antonio. “Xing: The Discourse of Sex and Human Nature in Modern China.” In Historicising Gender and Sexuality, edited by Kevin P. Murphy and Jennifer M. Spear, 77-102. Chicester: John Wiley & Sons, 2011.

    Sakamoto, Hiroko. “The Cult of ‘Love and Eugenics’ in May Fourth Movement Discourse.” 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12 (2004): 329–76.

    Sang, Tze-Lan D. 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Zheng, Jiaran. New Feminism in China: Young Middle-Class Chinese Women in Shanghai. Singapore: Springer, 2016.

    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柯惠鈴,《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1920》,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柯惠鈴,《她來了,後五四新文化女權觀,激越時代的婦女與革命,1920-193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2018

    柯惠鈴,《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

    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 ~1930s)》,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03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

    游鑑明、羅梅君、史明主編,《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新店:左岸文 化,2007

    羅久蓉、呂妙芬主編,《無聲之聲I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文化(1600-1950)》,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學生書局,2000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課程中說明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