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在系統性引導研究生深入理解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之理論基礎與實務應用,掌握其哲學取向、方法論特質、研究設計與資料詮釋策略。質性研究強調從自然脈絡中理解現象的意義建構,適用於探討人類經驗、社會互動、文化脈絡與語意世界等複雜議題,為教育、圖資、社會科學、人文研究等領域重要之探究取徑。
本課程涵蓋質性研究的全過程,協助學生發展如下能力:
理解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特性:解析質性研究的哲學根源(如詮釋學、現象學、符號互動論等)、研究典範與認識論假設,區辨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在資料處理與知識建構上的差異。
掌握質性研究設計與規劃要素:引導學生從研究問題的生成出發,逐步發展適切的研究目的、研究問題、概念架構與選擇合宜的研究方法(如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焦點團體等)。
發展資料蒐集與分析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多元資料來源,並進行系統性資料編碼(coding)、主題建構(thematic development)、類聚分析(categorical aggregation)與詮釋性分析(interpretive analysis)等技巧。
強化研究倫理與反思實踐:討論研究者角色、知識生產過程中的倫理議題、反身性(reflexivity)與研究信效度(credibility, transferability, dependability, confirmability)之建構。
訓練學術論述與成果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撰寫質性研究計畫書、研究報告與學術論文,強化學術論述的邏輯結構與論證力,培養獨立研究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發展資料詮釋與實務應用能力:協助學生將研究發現連結理論與實務脈絡,能在教育、文化、社會、資訊等實務場域中應用質性研究洞見,提升實務貢獻與社會價值。
透過理論講授、經典文獻導讀、質性文本分析練習、研究設計模擬與個案研討等多元教學活動,學生將逐步建構進行質性研究之能力,為後續學術研究、碩博士論文撰寫及實務專案分析奠定堅實基礎。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旨在培養研究生具備獨立從事質性研究之理論素養與實作能力,透過理論講授、方法實作與文本評析,使學生能:
深入理解質性研究的本質、優勢與侷限:掌握質性研究在探究意義建構、經驗詮釋與社會脈絡理解上的貢獻,並能辨識其在研究設計與資料詮釋上的限制與挑戰。
熟悉主要質性研究方法與技術:系統學習深度訪談、焦點團體、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核心技術,並能依研究問題選擇合宜方法。
建構質性研究設計與分析能力:具備從研究問題形成、研究設計規劃、資料蒐集與編碼、主題建構到詮釋性分析之完整研究歷程操作能力。
培養質性研究報告與學術論文撰寫能力:能根據質性研究邏輯撰寫研究報告,清楚呈現研究脈絡、方法、發現與詮釋,具備學術出版與實務報告雙重表達能力。
|
課堂出席、作業、報告與議題討論:50%
論文投稿:50%
期末報告繳交期限2025/12/31 23:59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中譯本: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 。質的評鑑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