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質化研究

Course Nam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系統性引導研究生深入理解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之理論基礎與實務應用,掌握其哲學取向、方法論特質、研究設計與資料詮釋策略。質性研究強調從自然脈絡中理解現象的意義建構,適用於探討人類經驗、社會互動、文化脈絡與語意世界等複雜議題,為教育、圖資、社會科學、人文研究等領域重要之探究取徑。

本課程涵蓋質性研究的全過程,協助學生發展如下能力:

  1. 理解質性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特性:解析質性研究的哲學根源(如詮釋學、現象學、符號互動論等)、研究典範與認識論假設,區辨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在資料處理與知識建構上的差異。

  2. 掌握質性研究設計與規劃要素:引導學生從研究問題的生成出發,逐步發展適切的研究目的、研究問題、概念架構與選擇合宜的研究方法(如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焦點團體等)。

  3. 發展資料蒐集與分析能力:培養學生運用多元資料來源,並進行系統性資料編碼(coding)、主題建構(thematic development)、類聚分析(categorical aggregation)與詮釋性分析(interpretive analysis)等技巧。

  4. 強化研究倫理與反思實踐:討論研究者角色、知識生產過程中的倫理議題、反身性(reflexivity)與研究信效度(credibility, transferability, dependability, confirmability)之建構。

  5. 訓練學術論述與成果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撰寫質性研究計畫書、研究報告與學術論文,強化學術論述的邏輯結構與論證力,培養獨立研究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6. 發展資料詮釋與實務應用能力:協助學生將研究發現連結理論與實務脈絡,能在教育、文化、社會、資訊等實務場域中應用質性研究洞見,提升實務貢獻與社會價值。

透過理論講授、經典文獻導讀、質性文本分析練習、研究設計模擬與個案研討等多元教學活動,學生將逐步建構進行質性研究之能力,為後續學術研究、碩博士論文撰寫及實務專案分析奠定堅實基礎。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旨在培養研究生具備獨立從事質性研究之理論素養與實作能力,透過理論講授、方法實作與文本評析,使學生能:

    1. 深入理解質性研究的本質、優勢與侷限:掌握質性研究在探究意義建構、經驗詮釋與社會脈絡理解上的貢獻,並能辨識其在研究設計與資料詮釋上的限制與挑戰。

    2. 熟悉主要質性研究方法與技術:系統學習深度訪談、焦點團體、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核心技術,並能依研究問題選擇合宜方法。

    3. 建構質性研究設計與分析能力:具備從研究問題形成、研究設計規劃、資料蒐集與編碼、主題建構到詮釋性分析之完整研究歷程操作能力。

    4. 培養質性研究報告與學術論文撰寫能力:能根據質性研究邏輯撰寫研究報告,清楚呈現研究脈絡、方法、發現與詮釋,具備學術出版與實務報告雙重表達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

    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9/2

    質性研究概論與類型

    引導學生認識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核心精神與多樣類型。質性研究強調對社會現象的深度理解,重視語境、意義建構與參與者觀點,透過探索人們的經驗、行動與互動過程,揭示隱含於日常生活中的社會文化結構與象徵秩序。

    以講授為主

    配合實例說明

    3

    2

    2

    9/9

    1. 從「現象的經驗」、「敘事的故事」、「意義的詮釋」到「研究者的反思」:質化研究本質的多維探索
    2. 圖書資訊學理論脈絡與發展之分析

    以講授為主

    配合實例說明

    3

    2

    3

    9/16

    質性研究的典範

    聚焦於質性研究的主要典範(paradigms)與其背後的知識論(epistemology)、本體論(ontology)與方法論(methodology)立場。透過理論梳理與比較分析,使學生理解質性研究並非單一方法,而是建立在多元學術傳統與思想架構之上的研究取徑。

    以講授為主

    配合實例說明

    3

    2

    4

    9/23

    多元測定:質性與量化研究整合的可能

    探討質性與量化研究之整合可能性,藉由理解兩種研究取徑的哲學基礎與方法特性,開展跨典範的對話與應用。課程核心將聚焦於多元測定(triangulation)與混合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的概念與實踐,說明其在提升研究信效度、擴展研究視角與強化結果詮釋上的貢獻。

    以講授為主

    配合實例說明

    3

    2

    5

    9/30

    質性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聚焦於質性研究中的信度(dependability)與效度(credibility, transferability, confirmability)的概念建構與評估策略,釐清其與量化研究中「信度與效度」的本質差異,並引導學生建立具質性特性的評鑑標準與品質控管意識。

    以講授為主

    配合實例說明

    3

    2

    6

    10/7

    質性研究論文的撰寫

    課程聚焦於質性研究論文之撰寫原則、結構規劃與表達策略,協助學生理解質性研究成果如何轉化為具說服力與學術價值的文字呈現。質性研究之寫作強調「脈絡化的敘述」、「詮釋性的分析」與「反身性的定位」,不同於量化研究的標準化報告格式,需要研究者整合敘事邏輯與資料詮釋能力,展現出對研究對象世界的深刻理解。

    以講授為主

    配合實例說明

    3

    2

    7

    10/14

    質性研究設計與研究品質相關議題

    著重於質性研究設計的核心架構與品質保障策略,協助學生從研究問題的形塑出發,理解質性研究設計的整體規劃邏輯,並掌握研究品質控制的基本原則與實踐方式。質性研究設計不僅關涉技術選擇,更反映研究者的理論立場、詮釋取徑與倫理觀點,具有高度的反身性與情境依賴性。

    以講授為主

    配合實例說明

    3

    2

    8

    10/21

    田野調查、個案研究及行動研究

    探討三種經典質性研究策略──田野調查(Fieldwork)、個案研究(Case Study)與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分析其研究邏輯、操作特徵、資料來源與適用情境,協助學生發展策略性選擇方法的能力。這三者皆強調自然情境中的深度理解與參與者觀點之掌握,然在研究目的、研究者角色與知識產出方式上具有顯著差異。

    以講授為主

    配合實例說明

    3

    2

    9

    10/28

    蕭宗銘老師演講:研究經驗實務分享 

    以講授為主

    配合實例說明

    3

    2

    10

    11/4

    深入瞭解:深度訪談法

    深入探討質性研究中最常見且核心的方法──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引導學生掌握其理論依據、設計邏輯、訪談技巧與資料詮釋方式,並進一步思考其在不同研究情境中的應用與限制。深度訪談法作為一種語言導向、互動性的資料蒐集方式,強調對受訪者經驗與意義世界的深層理解,是建構詮釋性質性資料的關鍵策略之一。

    以講授為主

    配合實例說明

    3

    2

    11

    11/11

    擴大理解對情境與脈絡的理解:焦點團體訪談法

    探討焦點團體訪談法(Focus Group Interview)於質性研究中的應用邏輯與實作策略。焦點團體訪談法強調透過小型群體互動,蒐集參與者對特定議題之多元觀點與集體建構的意義,特別適用於探討社會意見、群體經驗、價值觀交鋒與語境化詮釋等研究情境。相較於深度訪談之個體經驗取向,焦點團體提供一種「社會性互動中的意義生成」視角,有助於研究者掌握群體語境下的共識與差異。

    以講授為主

    配合議題討論

    3

    2

    12

    11/18

    檔案研究方法、口述史研究法

    本週課程將介紹兩種常用於歷史、文化與記憶研究領域的重要質性方法──檔案研究法與口述史研究法。這兩種方法皆以「重構過去」為核心,但其資料來源、詮釋取徑與研究倫理各有不同。課程將引導學生理解其理論基礎、操作步驟、資料處理策略與學術價值,並透過案例分析,說明其在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中的應用潛能。

    以講授為主

    配合議題討論

    3

    2

    13

    11/25

    行動研究法

    本週課程將深入探討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作為一種結合實踐與知識生產的質性研究策略。行動研究強調「研究即行動,行動即轉化」,研究者與參與者共同定義問題、制定方案、實施行動並持續反思,是一種高度參與性、循環式且導向改變的研究方法。

    以講授為主

    配合議題討論

    3

    2

    14

    12/2

    個案研究法

    深入探討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與方法論基礎。個案研究法強調對特定個體、群體、制度、事件或現象之深入、細緻、脈絡化的理解,透過多元資料來源的整合與交叉分析,建構對「複雜現實情境」的詮釋與理論深化。

    以講授為主

    配合議題討論

    3

    2

    15

    12/9

    理論與質性研究脈絡整合

    本週課程將探討理論在質性研究中的功能與運用方式,並進一步說明研究者如何在脈絡化的研究實踐中引介、轉化與深化理論觀點。質性研究強調意義生成與脈絡理解,理論不僅作為解釋工具,更是一種認知架構與分析視角,影響研究問題的界定、資料的詮釋方式與知識的建構邏輯。本單元將協助學生釐清「理論如何被引入質性研究」與「如何避免理論套用化與資料脫節」,並強化理論與經驗資料之間的互構性思維(reciprocal shaping)。

    以講授為主

    配合議題討論

    3

    2

    16

    12/16

    質化研究期刊論文撰寫實務探討

    整合本學期所學質性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成果,聚焦於學術期刊論文撰寫的策略與技巧。質性研究論文在投稿與出版過程中,面臨來自方法論完整性、資料呈現深度、詮釋邏輯清晰度與學術貢獻論證等多重要求,學生需掌握符合國際期刊標準的撰寫結構、表達方式與學術風格,才能有效發表研究成果、參與學術對話。

    課程將透過範例解析、投稿流程介紹與撰寫演練,引導學生理解質性研究論文的核心組成與潛在挑戰,並強化其作為「學術作者」的自我定位與策略思維。

    以講授為主

    配合議題討論

    3

    2

    17

    非同步課程:

    質性研究期刊論文撰寫實務探討

    以講授為主

    配合實例說明

    18

    期末論文報告繳交期限2025/12/31 23:59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10%

    討論 Discussion

    %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50%

    其他: Others: 完成一篇論文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堂出席、作業、報告與議題討論:50%

    論文投稿:50%

    期末報告繳交期限2025/12/31 23:59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中譯本: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 。質的評鑑與研究。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