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的首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何謂「經驗」,其次才是對兒童存在狀態的理解與思考。現象學立基於經驗,然而不論是在哲學或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中,學生鮮少有機會掌握到面對經驗、回到經驗與描述經驗的過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對現象學的理解就容易停在概念上的理解而非回到經驗自身。本課程藉由描述兒童經驗的文本來引導學生「接觸經驗」。
除此之外,在哲學上談論人,一般沒有區分成人與兒童的差別,然而從心理學上來看,兒童並非只是成人的不成熟版本,而是有其自身的特性。不過,當代科學心理學缺乏對於人之本質的興趣與探索,所生產出來的兒童心理學知識是依循自然主義的實證典範,鮮少討論主體性發展的相關議題。本課程的另一目標是提供現象學取向的童年視野,讓現象學哲學與心理學能夠匯集而思考人之主體性發展的道路。
本課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研讀一本童年現象學的代表性著作:《The Child in the World: Embodiment, Time, and Language in Early Childhood》(2008)。這本書可說是繼承了現象學心理學中荷蘭學派(The Dutch School;見Kockelmans, 1987)的現象學取徑,並集其研究結果之大成。本書作者Eva Simms為一現象學兒童心理學家,也是一位母親。她以自身育兒經驗與觀察為基礎,仔細描述了兒童經驗,並提出幼兒發展的現象學思考。
第二部分則是從Talia Welsh翻譯,梅洛龐蒂(Merleau-Ponty)1949-1952年關於兒童心理學的演講集《Child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The Sorbonne Lectures 1949-1952》中選出三篇文章研讀。梅洛龐蒂的現象學方法除了一般指出的,從病理學與繪畫作品入手進行還原分析而揭露人之存在結果外,也有從兒童經驗入手的還原分析。本課程在這一部分的閱讀著重於學習梅洛龐蒂的童年經驗還原方法,讓學生有能力進行現象學的經驗分析。
本課程也將貢獻於「照顧哲學」(the philosophy of care)的發展。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將透過詳細的文本閱讀討論與實務現象講解,讓同學明白現象學所稱之的「經驗」為何,並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思考「自我」與「主體性」的議題。如此的學習可以聯結到學生自己的經驗並進行思考。此外,本課程也期待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能夠與其專業議題結合,創造新的議題與工作領域。
第1週 9/3 課程介紹;導論、嬰兒與共存 Simms ch.1
第2週 9/10 空間性與幼兒意識的結構 Simms ch.2
第3週 9/17 姿勢身體與參與意識 Simms ch.3
第4週 9/24 物體世界中的幼兒 Simms ch.4
第5週 10/1 治療性遊戲教我們的事 Simms ch.5
第6週 10/8 朝向一個生活時間的發生現象學 Simms ch.6
第7週 10/15 期中考週;繳交期中報告
第8週 10/22 早期語言習得:手指指示、文法和隱喻 Simms ch.7
第9週 10/29 童年的發明 Simms ch.8
第10週 11/5 Consciousnes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49-1950)
第11週 11/12 Consciousnes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49-1950)
第12週 11/19 The Child's Relations with Others (1950-1951)
第13週 11/26 The Child's Relations with Others (1950-1951)
第14週 12/3 Method in Child Psychology (1951-1952)
第15週 12/10 Method in Child Psychology (1951-1952)
第16週 12/17 期末考週;繳交期末報告
課堂參與 30%:
期中報告 20%:
學期報告 50%:
Simms, Eva M. (2008). The Child in the World: Embodiment, Time, and Language in Early Childhood.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Merleau-Ponty, M. (2010). Child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The Sorbonne Lectures 1949-1952 (Trans. T. Welsh).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李維倫(2022):〈幼兒鏡像階段與三重意識結構的形成〉。收錄於李維倫(著)《存在催眠治療》。台北:心靈工坊。
Kockelmans, J. J. (Ed.). (1987).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The Dutch School.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