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教育基礎理論專題研究

Course Name: Seminar on Fundamental Educational Theories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2.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從實踐場域看到意義需要反思力,將理論應用到實踐場域則需要創造力。說「理論沒有用」的人可能不懂理論或缺乏反思力與創造力。只會站在月球講太空話、玩著語言遊戲講空洞理論的人,則缺乏應用力與實踐力。本課程希望促成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的互動、連結、反思與創造,內容涵蓋目前教育實踐場域所可能遇到的各層次理論與哲學,再連結到當前台灣教育問題與行動策略,如實驗教育、12年國教等。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希望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後能:

    一、瞭解當代在教育實踐場域仍然活躍的基本教育理念與哲學。

    二、應用教育理論分析當前台灣重要教育問題。

    三、應用教育理論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

    三、應用教育理念規劃具有創新實驗性質的行動策略。

     

    • 學習目標與成效檢核規劃如下:

    • 評量工具與指標

       

      學習目標與成效

      評量工具

      評量指標

      師生

      對話

      心得

      報告

      小組

      討論

      專題

      報告

      測驗

      藍圖

      評量

      尺規

      一、瞭解當代在教育實踐場域仍然活躍的基本教育理念與哲學。

       

      二、應用教育理論分析當前台灣重要教育問題。

       

      三、應用教育理論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實踐

       

       

      三、應用教育理念規劃具有創新實驗性質的行動策略。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參考文獻

    Content and suggested Reading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workload

    課堂

    In-class Hours

    課後

    Outside-

    class

    1.  

    課程介紹

     

    研究方法論:量化取向

    教學大綱

    Earp, B. D. and Trafimow, D. (2015). Replication, falsification, and the crisis of confidence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9, 1-11. 

    Moore, J. (2010). Philosophy of Science, with Special Consideration Given to Behaviorism as the Philosophy of the Science of Behavior.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60, 137–150.

    詹志禹、吳璧純 (1992) 邏輯實證論的迷思。思與言,30(1), 101-121

    詹志禹 (1993)。當前教育研究的五大問題。教育研究,3130-35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研究方法論:質的轉向

    Mack, L. (2010). The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olyglossia. Volume 19, 5-11.

    詹志禹(2000)如何探索教育?收於詹志禹、鄭同僚、楊順南,探索教育(頁269-298)。台北:台灣書店。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特殊專題討論:確證偏誤

    由學生自行搜尋資料、經驗與案例,並事前自主學習

    【重點議題】

    何謂確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人類的心理歷程為何容易發生確證偏誤?確證偏誤在科學研究(包含社會或自然科學)當中如何發生?有何實例?在法律訴訟(包含警察/檢察官/法官的辦案或判案)當中如何發生?有何實例?一般而言,如何降低或避免確證偏誤?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建構論

    Taber, Keith S. (2010 July 6). Constructivism and Direct Instruction as Competing Instructional Paradigms: An Essay Review of Tobias and Duffy‘s Constructivist Instruction: Success or Failure? Education Review, 13(8). (基礎級)

    Doolittle, P. E. (2014). Complex Constructivism: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omplexity and Cogn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6(3), 485-498. (挑戰級)

    詹志禹, 2013.09, "你誤解「建構學習」了嗎?" 親子天下, No.49

    詹志禹 (1997)。行萬里路不等於讀萬卷書談建構主義式的參觀。教育資料與研究,1841-43

    詹志禹 (1996)。認識與知識:建構論 vs. 接受觀。教育研究,49, 25-38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批判理性論

    Cibangu, S. K. (2012). Karl Popper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Chapter from the book Social Sc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 - Issues of Language, Public Opinion, Education and Welfare.

    詹志禹 (1997)。從科學哲學的發展探討「理性」的意義及其對教育的含意。收於郭實渝主編,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集II ,頁1-41

    詹志禹 (1993)。多元文化與教育的演化論基礎。收於中國教育學會(編),多元文化教育,頁101-124。台北:臺灣書店。

    詹志禹(2014)。你要培養理性的孩子嗎?收於詹志禹(著),發現孩子的亮點(頁125-131)。台北:天下雜誌。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特殊議題:理性、AI與人性

    Nishant, R., Schneckenberg, D. and Ravishankar, MN (2024). The formal rational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algorithms and the problem of bia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 39(1) 19–40.

    Christian, B. (著),朱怡康(譯)(2018)。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新北市:遠足文化。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後實證論時代的發展

    黃光國(2003)。科學哲學與創造力。台北:立緒。第8

    詹志禹(2002)。科學發現與知識成長:我們能從科學哲學當中學到什麼?應用心理研究,15105-127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繳交期中心得

    2

    34

    1.  

    (期中評量)

    反思性學習心得期中分享

    學生發表、分享

    2

    34

    1.  

    創造力理論:多元智能觀點

    詹志禹(2022)。加德納之心。收於Howard Gardner (原著),謝儀霏(譯),統合心智(pp. 8-14)。臺北:親子天下。

    可從加德納在臺灣出版的《心智解構》、《超越教化的心靈》、《學習的紀律》、《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創造心靈》、《統合心智》六本書任選。特別推薦《創造心靈》與《統合心智》。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創造力理論:演化觀點

    Gabora, L. & Kaufman, S. B. (2010). Evolutionary approaches to creativity. In Kaufman, J. C. & Sternberg, R. J.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279-30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uber, H. E. & Wallace, D. B. (1999).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evolving systems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unique creative people at work.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93-11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izko, G. A. (1998). From blind to creative: In defense of Donald Campbell's selectionist theory of human creativity.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2, 192-209.

    詹志禹(2005)。 "Problem-Solving: Perspectives from the Variation and Selection Constructivism." 當代教育研究, Vol.13, No.2, pp.139-176.

    詹志禹(2005)。人類的創造力從何而來。科學人雜誌,4538-41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創造力理論:系統觀點

    Csikszentmihalyi, M. (2014). The Systems Model of CreativityThe Collected Works of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Springer Netherlands.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3-338).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Y: HarperCollins. [中譯本: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台北:時報出版社](書籍)

    Montuori, A. (2011). Systems Approach.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 (2nd Ed.). Elsevier.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組織理論與教育

    Törmänen, J., Hämäläinen, R. P., & Saarinen, E. (2021). On the systems intelligence of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troducing a new measur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21, July,1–24. DOI: 10.1002/hrdq.21455

    詹志禹(1997)。你的學校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嗎?教育研究,5663-67

    核心議題:

    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思想來源為何?核心觀點有哪些?實踐策略有哪些?請舉一個最接近學習型組織的學校或教育組織案例。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政經哲學與教育

    廉兮(2015)。教育的啟蒙與轉進從新自由主義教育地景談起。「教育的想像演化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台灣師大。

    詹志禹(2016)。被績效綁架的教育。親子天下, No.77, pp.98-99.

    Ravitch, D. (2010). The Death 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School System.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生態哲學與教育

    王嘉陵(2016. 「生態自我」理念及其對生態教育之意涵。教育學報,442),127-142。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本文英文版請見參考書目)

    詹志禹(2022)。實驗大學與永續未來。收於薛曉華(主編),夢想高教新視界:實驗高教的國際視野(第九章)。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Mero, T. (2013).  Expeditionary Learning: A New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Focused Education. Sustainability: The Journal of Record, Vol. 6 No. 4, 196-199.

    核心議題:

    我們的教育(目標、課程、行政等)在哪些地方落入「人類中心主義」?應如何改善?前瞻未來世界的問題與趨勢,如果你有機會創建一所學校,你會想要把它創造成什麼樣子?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預讀

    2

    34

    1.  

    素養導向與實驗創新

    吳璧純、詹志禹 (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27-56

    詹志禹(2017)。實驗創新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與教學季刊, Vol.20, No.4, pp.1-24

    王信實、李淑菁、李維倫、呂潔如、徐士勛、陳文玲、陳宜秀、詹志禹(依姓氏筆畫)(2023)。113學年度國立政治大學申請增設X實驗學院計畫書。台北:政大。

    講述

    討論

    小組活動

    作業:繳交期末心得

    2

    34

    1.  

    (期末評量)

    反思性學習心得期末分享

    學生發表

    綜合討論

    2

    34

    1.  

     

    (彈性授課/自主學習)

     

     

     

    1.  

     

    (彈性授課/自主學習)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5%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反思性學習心得:期中(50%)+ 期末(50%)。

    1. 統整:每週撰寫學習週記(字數自訂),統整每次上課之「課前預讀、上課互動、小組討論、課後延伸」。
    2. 重述:摘要某些文獻或上課材料(含PPT等)的觀點時,務必用自己的話語重述該觀點,否則,無法證明自己有所理解,而且可能涉及抄襲。
    3. 生活連結:「該次授課的主題及內容,與我的生活有什麼連結?」
    4. 專業連結:「該次授課的主題及內容,對我的工作或專業實踐有何含意?」
    5. 主題連結:「該次授課的主題及內容,與前幾次的主題及內容有何連結?與其他科目有何對話或辯證?」
    6. 反思:整合、批判、創造、感受、抉擇、行動等。

    【評分標準】

      1. 品質標準:獨立思考、統整思考、理解力、應用力、反思力、創造力、資料可信度等。
      2. 加分:如有公開發表,並提供連結。
      3. 扣分:涉及抄襲、代寫等違反學術倫理情況,嚴重者以0分計算。若有引用生成式AI產生的內容,其引用格式比照引用文獻;如有使用生成式AI協助撰寫,須註明使用方式,例如議題發想、文句潤飾或結構參考等;引用格式不當或使用方式隱匿,皆視同違反學術倫理,嚴重者以0分計算。

    【繳交方式】

    期中、期末各繳交一次moodle平臺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直接羅列於每週課程進度表中,對應該週主題。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若有引用生成式AI產生的內容,其引用格式比照引用文獻;如有使用生成式AI協助撰寫,須註明使用方式,例如議題發想、文句潤飾或結構參考等;引用格式不當或使用方式隱匿,皆視同違反學術倫理,嚴重者以0分計算。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