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適性教學

Course Name: Adaptive Educ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2.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適性」一詞在教育部最新公布之十二年國教之課綱總綱提及凡39次,顯見其在此波教育改革之重要性,「適性教學」在臺灣,正逢在地實踐與在地理論建置之時機。

       本課程主要借鑑美國Tomlinson, C. A.「差異化教學」(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與日本佐滕學「學習共同體」論述,勾勒相關教育觀念從「個別差異尊重」到「班級共學策略」的進展趨向。在此基礎之上,進而援引《中庸》「率性」與《莊子》「任性」之思想資源,參照、對讀臺灣近10年教育現場變革歷程,與修課學生對談、辨證、設法、行動,在課程中實際展示「適性教學」的情境生態,共同繪測適性教學理念落實於真實華人教學現場的各種可能性。

       本課程除借重西方理論,使抽象教育概念條理化,亦期重啟華人既有之體察感悟式學習傳統,重視積學式修養功夫。課程內容由二大主軸共構交織:

 

  • 連環可解∣論述與實務──從「教師定位」、「學生動機」與「班級經營」三個向度切入,探討臺灣當前推動適性教學的契機與挑戰。透過具體個案剖析數位教學建置與現場衝突應對等情境,細剖適性教學在高中教育現場中如何落地生根,將抽象理念轉化為可見可感的教學肌理。

 

  • 欲窮其林∣踏察與實作──開放景美女中作為觀察與實踐現場,由政大師培生與高中學生組成學習夥伴,選擇一門課或一項議題,共同討論「當代學習困境」的成因與可能解方。在體制內外尋訪教學資源,透過實地走訪與半結構式訪談,進行真實場域的觀察與對話。最終參照課綱精神與相關研究,撰寫具有個人觀點的作品並公開發表,親歷適性教學不只是理念宣說,更是實作與修養交織的教學歷程。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覺察自身、他人、教材與環境的個性材質,好奇其間發展、共好之可能。
    2. 意會適性教學的理念系統與來龍去脈,由是發展自己的教育見解。
    3. 看懂適性教學在現場實踐的限制與可能,進而生發參與一試的興致。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每週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課程主題

    暖身提要

    1

    9/1

    適了才知道──從線上教學、UWC談108課綱實踐現況

    適性、有效、多元、差異、加深加廣、校本、彈性、核心素養……紛雜的關鍵詞背後,108課綱究竟變動了什麼?哪些將變待變?哪些未變?哪些不變?

    2

    9/8

    連環可解1──談教師定位轉換

    師培階段,擁有觀想師/生關係的絕佳視野,回望自身,放眼時局,師/生,什麼關係?你,恰有空間餘裕新詮定義。

    3

    9/15

    連環可解2──談學習動機啟動

    茅塞的心田如何復育?不想動的大腦如何重新開機?這是長久費時的體質調養功夫,無法成全於一朝一夕,然一旦養成,效用可長可久。

    4

    9/22

    欲窮其林1──河堤行旅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重逢再訪,不特別預設的談話目標,且自我測試能夠在一回際會之間,發覺多少高中生的細節?

    5

    9/29

    連環可解3──談班級生態耕耘

    班級除了「經營」,猶可「耕耘」。二者在概念取意上有何差別?電玩《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帶給教學什麼啟示?

    6

    10/6

    中秋節

     

    7

    10/13

    欲窮其林2──專題提案暖心款

    盤點源源,尋求共識。在乎他想學的,也不放棄你想教的,在游刃餘地處,往往你將發現意料之外的相得益彰。

    8

    10/20

    期中宴飲──話語流轉與時機掌握檢核

    既把握時機言說,更毋忘保有餘裕靜觀全局,試揣度一種既投入專注又放鬆享受的存在參與。放心,這絕不是鴻門宴?!

    9

    10/27

    連環可解4──數位教學媒材運用與實務

    連結、累積、共享的數位學習經驗可與實體課堂如何相得益彰?雲端教學基地帶來哪些可能?需要防範哪些風險?

    10

    11/3

    連環可解5──談1999經驗與親/師/生衝突應變

    既不壓抑個性、不強求秩序,則人心自然有異,衝突難免。情深,則可能傷重,如何持守教育初心在有意或無意的冷漠裡持續溫熱?如何更學會釋懷卻不至於麻木?

    11

    11/10

    欲窮其林3──專題執行歷程優化方案

    勞山道士不教法術只讓王生砍柴,究竟是不是好教學?「磨練」是否牴觸快樂學習?「嚴格要求」如何不違背適性教學?

    12

    11/17

    欲窮其林4──分享會綵排

    開放課室、公開觀課、虛實策展。108核心素養「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之實踐與演練,試以靈感啟發靈感,行動促成行動。

    13

    11/24

    欲窮其林5──適性分享會

    14

    12/1

    休養生息

     

    15

    12/8

    沉潛歸返──課程反思品讀

    後設反思,觀照調節,盤點收藏學期以來的見聞感思,以待來日。

    16

    12/15

    沉潛歸返──滋味、功夫、境界

     

    【作業要求】
     

    1。春耕:日常功夫,播種積累

    。出席、課堂發言

    課堂札記──每週撰寫三句話以上課堂札記,並與同儕、學伴進行對話品讀

    2。夏耘:多方涉獵,探索學習

    摘要3篇相關文論,聆聽2集教學相關podcast,閱讀1本適性教學相關書籍,並將成果記錄分享

    。鼓勵親身造訪(最好帶著高中生一起)一個體制內外的教學實驗現場

    3。秋收:專題探索,踏察實作

    。實際與景女高中生接觸,並與她們共事2個月,產出一個有意思的教案作品。需要有歷提案、歷程紀錄,最後透過線上/實體形式公開與社會大眾分享

    4。冬藏:後設反思,織綴敘寫

    。綜整全學期之見聞、經歷,統整成為有組織架構的個人學習歷程檔案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20%

    其他: Others: 踏察與發表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評量工具與策略】

    教師回饋/同儕品讀/公開交流

     

    【評分標準成效】

    1.春耕:30% 

    2.夏耘:20%

    3.秋收:30% 

    4.冬藏:20% 

    5.出席:2次未事先請假而無故缺席者,無法取得學分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閱讀】

    〔美〕Tomlinson, Carol A.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 ASCD, 2001.

    〔日〕佐藤學著、黃郁倫等譯,《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親子天下,2012)。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

     

     

    【參考書目】

    藍偉瑩,《教學力:深化素養學習的關鍵》(親子天下,2019)。

    藍佩嘉,《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春山出版,2019)。

    林佩璇等著,《差異化教學》(心理出版社,2018)。

    張瀞文、顧瑜君,《五味屋的生活練習曲:用態度換夢想的二手商店》(親子天下,2018)。

    〔美〕Tomlinson, Tomlinson, C. A.著、張碧珠等譯,《差異化班級:回應所有學習者的需求》(五南,2018)。

    〔美〕肯.羅賓森(Ken Robinson) 著,謝凱蒂譯,《讓天賦自由》(天下文化,2018)。

    〔美〕凱倫.莫菲(P. Karen Murphy). (2018) . Classroom Discussions in Educ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 Group.

    周郁凱,《遊戲化實戰全書》(商周,2017)。

    謝宇程,《人才,自造者》(商業周刊,2016)。

    陳安儀,《分數之外的選擇:陳安儀的教育實驗手記》(親子天下,2015)。

    李佩蓉×曉明女中44屆高三丁,《框不住的國文課》(暢談文化,2014)。

    黃慶祥,《讓老師自由:教人不教書》(五南,2013)。

    〔美〕Daniel H. Pink著、席玉蘋譯,《動機,單純的力量》(大塊文化,2010)。

    〔美〕Daniel H. Pink著、查修傑譯,《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大塊文化,2006)。

     

    【期刊】

    詹志禹(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35-64。

    洪仁進(2010)。反思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背景、名稱與文本之探究。台灣教育,(662),10-17。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若有使用請明確揭露,並附上與AI之互動對話記錄連結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適性教學 Notion 教材頁(即將開放)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