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敘事的理論

Course Name: Theory of Narrative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8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近來全球對於敘事的理論討論的書籍已汗牛充棟,而以敘事來從事的的實務工作更是百花齊放,包括文學、小說、戲劇、電影、口述歷史、新聞傳播、政治、教育、醫療、照護、心理治療,甚至科技裡的人機互動設計。在下學期偏向於心理治療實務工作的講授以前,本學期將對於理論部分做講授。主要闡釋呂格爾如何承傳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海德格、漢娜鄂蘭的思想,以開創他的敘事理論。同時我們將闡釋當代華語世界的敘事理論,包括心理學界的余德慧如何消化海德格與呂格爾,文學界的蔡英俊、浦安迪、楊義等如何從古典著作裡尋找敘事的資源,以及我們將從儒道經典裡揭示敘事扮演的角色。東西的敘事理論異同將作為東西的敘事心理治療異同的觀察背景。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敘事理論可作為學生以哲學為志業而可發展的一個新的面向,或是以實務為生涯規劃而可進行的一種紮根的工作。同時可以激發學生以敘事為主題來反思東西文化差異與融合的可能。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9/4

    課程介紹

    內容預告、課程大綱

    學生對於修課的預期與目的

    2

    9/11

    一、敘事的時間與敘事的意義

    () 敘事的時間:

    1. 故事、敘述與敘事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3

    9/18

    同上

    2. 源自奧古斯丁、亞里斯多德、海德格的敘事時間 (呂格爾:《敘事與時間》第一卷第一、二章)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4

    9/25

    同上

    3.鄂蘭論敘事時間 (鄂蘭:人的境況》)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5

    10/2

    同上

    () 敘事的意義:

    1. 痛苦的來源與敘事療癒的根據 (鄂蘭:人的境況》,Kearney, Richard. “A Conversation with Paul Ricoeur,” in Richard Kearney)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6

    10/9

    同上

    2. 尊重、寬恕與愛作為敘事整合的條件 (鄂蘭:人的境況》,呂格爾:〈對於歐洲新倫理的反思〉)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7

    10/16

    期中考

     

     

    8

    10/23

    二、敘事圖式論與其哲學背景

    () 康德論圖式、範型、象徵,以及範例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A 105-140《實踐理性批判》AA 72-87, 119-126, 206, 258-259),《判斷力批判》AA 254-257)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9

    10/30

     

    () 鄂蘭論範例 (鄂蘭:《責任與判斷(103-144)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10

    11/6

     

    () 呂格爾論敘事圖式

    1. 《懺悔錄》與《詩學》裡的問題 (《敘事與時間》頁3-52)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11

    11/13

     

    2. 三種模擬 (mimesis) 的意義(《敘事與時間》頁46-71)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12

    11/20

    三、余德慧對於敘事問題的深究

    從海德格的「大地存有」與「文化世界」概念出發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13

    11/27

    四、呂格爾論話語 (discouese):從前語言到文本

    呂格爾對於語言作為「大地存有」與「文化世界」中介的進一步探討 (呂格爾:佛洛伊德與哲學》、《論詮釋理論》)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14

    12/4

    五、華人文化的敘事學:敘事時間與敘事意義

    浦安迪與楊義從華人文學傳統來看敘事意義與時間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楊義:《中國敘事學》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15

    12/11

    六、中西敘事時間與意義的異同

    中西範例性語言來看 (汪文聖:談中西範例性語言的主體性:從呂格爾的敘事研究來看)

    講述、討論、課後複習

    16

    12/18

    期末考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7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期中與期末考試考各佔35%,上課情形佔3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漢娜鄂蘭:人的境況》(Arendt, Hannah.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漢娜鄂蘭:責任與判斷》(Arendt, Hannah.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erome Kohn, New York: Schocken, 2003)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Kant, Immanuel.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Hamburg: Meiner, 1976)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Kant, Immanuel. ,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Hamburg: Meiner, 1974)

    康德:《判斷力批判》(Kant, Immanuel.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Hamburg: Meiner, 1974)

    Kearney, Richard. “A Conversation with Paul Ricoeur,” in Richard Kearney. On Paul Ricoeur: The Owl of Minerva. London: Ashgate, pp. 361-373, 2004

    呂格爾:《敘事與時間》第一卷 (Ricoeur, Paul. Time and Narrative, Vol I, trans. by Kathleen McLaughlin and David Pellauer, Chicago/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呂格爾:《佛洛伊德與哲學》(Ricœur, Paul. Freud and Philosophy: 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 trans. Denis Sav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

    呂格爾:《論詮釋理論》(Ricœur, Paul. On Interpretation Theory: Discourse and the Surplus of Meaning. Fort Worth: 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1976)

    呂格爾:〈對於歐洲新倫理的反思〉(“Reflections on a new ethos for Europe,” in Richard Kearney ed., Paul Ricoeur. The Hermeneutics of Action.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pp. 3-13)

    Ricoeur, Paul. “Action, Story and History: On Re-reading The Human Condition,” Salmagundi, On Hannah Arendt 60(Spring-Summer): 60-72,1983.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商務,2019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2001

    汪文聖:〈談中西範例性語言的主體性:從呂格爾的敘事研究來看〉,收錄於《華人倫理實踐:理論與實務的交會》,台北:政大出版社,頁85-104,2021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This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of AI.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No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