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我們生活於世界之中」──這是明顯的事實。人類歷史中所發展出來的各門科學,不管是對人文社會現象的反省,抑或是對自然事實的探討,也都是以「生活世界」中所呈顯出來的雜多現象作為研究的基礎。由此可見,人類的生命,從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到全體人類文明的發展,無不與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息息相關。然而,我們對自身存活其中的這個周遭世界到底有何了解?
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特以「生活世界」作為其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根據他的看法,「生活世界」的被遺忘、被忽略,是導致人類現代科學的理念化,乃至客觀真理無法獲得真正意義的原因。為使人類文明在不斷變遷的世界歷史中能達到合理性之最高客觀價值,我們首先應該回溯到生活世界的原初普遍結構,並以其為基礎,才能去理解自我的存在意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關係、人與世界的互動可能性,進而發展出客觀合理的人文科學。
因此,本課程將以胡塞爾對「生活世界」的哲學反省作為基礎,輔以其他哲學家對同一課題的看法,嘗試探討人之在世生命的構成、意義與價值。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以分析「生活世界」之意義結構為基礎,去探討人類主體間之交流和人類與周遭生活環境之互動關係,進而反省人之在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學習重點如下:
(一) 世界作為哲學課題的意義和歷史
(二) 何謂「生活世界」?
(三) 生活世界中的主體
(四) 生活世界中的客體
(五) 生活世界和文化理解
日期 |
週次 |
進 度 |
閱 讀 資料 |
教學活動 |
9/3 |
1 |
課程介紹: 世界作為哲學課題 |
Welten, Encyclopedia of Phenomenology: „World“ |
講授 |
9/10 |
2 |
I. 何謂「生活世界」? |
|
講授 讀書報告 |
9/17 |
3 |
講授 讀書報告 |
||
9/25 |
4 |
II. 生活世界中的主體 |
|
講授 讀書報告 |
10/1 |
5 |
講授 讀書報告 |
||
10/8 |
6 |
III. 生活世界中的客體 |
|
講授 讀書報告 |
10/15 |
7 |
講授 讀書報告 |
||
10/22 |
8 |
期中考 |
||
10/29 |
9 |
V. 生活世界和文化理解 1. 人與生活世界 |
Wild, “Man and His Life-World” |
講授 讀書報告 |
11/5 |
10 |
2. 生活世界與自然 |
Held, “Lifeworld and Nature” |
講授 讀書報告 |
11/12 |
11 |
3. 文化意義和跨文化結構 |
Mohanty, “Cul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inter-cultural discourse” |
講授 讀書報告 |
11/19 |
12 |
4. 本土世界與陌異世界 |
Waldenfels, “Homeworld and Alienworld” |
講授 讀書報告 |
11/26 |
13 |
5. 文化失根 |
Steinbock, “Homelessness and the homeless movement: A clue to the problem of intersubjectivity” |
講授 讀書報告 |
12/3 |
14 |
6. 跨文化暴力 |
Sepp, “Homogenization without violence? A phenomenology of interculturality following Husserl” |
講授 讀書報告 |
12/10 |
15 |
7. 文化語言的溝通 |
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 II, Chapter VI. |
講授 讀書報告 |
12/17 |
16 |
期末考或期末論文 |
出席與討論:10%;報告:20%;期中考:35%;期末考或學期論文: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