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哲學發展的詮釋傳統

Course Name: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傳統中國哲學的發展演變往往附著於各式各樣的詮釋實踐之中,例如對經典文獻作注,或融合貫通不同經典,或予前人的哲學概念和命題以新解等。本課程即試圖從「以詮釋實踐推進哲學發展」這一側面,揭示中國哲學的相關特質。我們會從儒、道、佛等哲學主流中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個案進行分析,讓學員不僅知道中國哲學說了什麼,更了解到傳統哲學家喜用什麼方式來立說,以成思想上之推陳出新。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辨認各詮釋個案之特點。
    2. 分析不同個案所採用的詮釋方法。
    3. 比較不同詮釋實踐之優缺點。
    4. 反思中國哲學的立說方式。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導論:傳統中國哲學的立說方式

    • Sor-hoon Tan (ed.), The Bloomsbury Research Handbook of Chinese Philosophy Methodologies
    • Quentin Skinner,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及其應用:中國哲學方法建構試論之一〉
    • 牟宗三:〈研究中國哲學之文獻途徑〉
    •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

    教師講授為主

    2

    孔子之後:各種推演方向

    • 孔子哲學的不同詮釋與推演
    • 《論語》、《孟子》、《荀子》、《春秋繁露》

    教師講授為主

    3

    孔子之後:各種推演方向

    • 孔子哲學的不同詮釋與推演
    • Amy Olberding (ed.), Dao Companion to the Analects

    教師講授及課堂討論

    4

    誰的老子?——戰國秦漢的《老子》詮釋

    • 老子哲學的不同詮釋與推演
    • 《韓非子.解老》、《韓非子.喻老》
    • 《莊子》

    教師講授及課堂討論

    5

    誰的老子?——戰國秦漢的《老子》詮釋

    • 老子哲學的不同詮釋與推演
    • 陳麗桂:《《老子》異文與黃老要論》、《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漢代道家思想》

    教師講授及課堂討論

    6

    詮釋之大家(一):王弼

    • 王弼之注《老》與注《易》
    • 《老子》王弼注
    • 《周易》王韓注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課堂報告

    7

    中國佛教的詮釋實踐

    • 般若思想之吸收
    • 《肇論》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課堂報告

    8

    中國佛教的詮釋實踐

    • 天台宗對佛教教義的詮釋
    • 《法華玄義》與《摩訶止觀》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課堂報告

    9

    中國佛教的詮釋實踐

    • 華嚴宗對佛教教義的詮釋
    • 《華嚴金師子章》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課堂報告

    10

    挪用與貫通:《易傳》、《中庸》、《大學》、《樂記》

    • 不同哲學經典之體系化與融貫化
    • 《易傳》、《中庸》、《大學》、《樂記》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課堂報告

    11

    挪用與貫通:《易傳》、《中庸》、《大學》、《樂記》

    • 不同哲學經典之體系化與融貫化
    • 《易傳》、《中庸》、《大學》、《樂記》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課堂報告

    12

    詮釋之大家(二):朱熹

    • 朱熹的經典詮釋之功過
    • 《四書章句集注》、《四書或問》、《朱子語類》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課堂報告

    13

    詮釋爭議底下的哲學分歧:王陽明、戴震之於朱熹

    • 閱讀經典為先抑或哲學見解為先?
    • 王陽明:《傳習錄》
    •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課堂報告

    14

    詮釋爭議底下的哲學分歧:王陽明、戴震之於朱熹

    • 閱讀經典為先抑或哲學見解為先?
    • 王陽明:《傳習錄》
    •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課堂報告

    15

    如何說下去?——中國哲學今後的發展

    • 反思中國哲學的立說方式及今後發展
    • Joseph Chan, Confucian Perfectionism: A Political Philosophy for Modern Times
    • 黃冠閔:《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

    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及課堂報告

    16

    期末考試

    • 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討論參與:10%
    • 課堂報告:40%
    • 期末考試:5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見以上「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一欄。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可用於課堂報告之準備工作上,並須向教師說明課堂報告涉及AI使用之範圍與程度。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寒泉: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
    識典古籍:https://www.shidianguji.com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