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古代醫療史

Course Name: History of Medicine in Ancient China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這門課程屬專史,以知識技術的轉變為主軸,介紹晚近出土的史料與研究觀點,並探討中國古代醫療文化史的發展大勢與變遷動力。

本課程提供線上開放式教材,請選修同學先行預習,並閱讀讀物、參與分組討論及寫作報告,以深化學習成效。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具備基本歷史知識與理論能力

    2.具備文獻解讀與資料分析能力

    3.具備溝通、批判與討論能力

    4.具備歷史寫作能力

    5.具備多元學科資源運用能力

    學習目標與成效評量工具與指標

    評量工具

    評量指標

     

    讀書摘要報告

    課程討論

    評量尺規

    具備基本歷史知識與理論能力

    具備文獻解讀與資料分析能力

    具備溝通、批判與討論能力

    具備歷史寫作能力

    具備多元學科資源運用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Course Theme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Activity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數 Estimated time devoted to coursework per week

    課堂講授 Lecture Hours

    課程前後 Preparation Time

    1

    課程簡介

    說明課程目標、上課方式、課程要求與評量方式

    說明課程目標、上課方式、課程要求與評量方式

    3.0

    4.5

    2

    醫學或方術?

    閱讀資料:

    1.李零,中國方術正考》,緒論:數術方技與古代思想的再認識

    2.金仕起,《古代中國的醫學、醫史與政治》,第二章

    探究中國古代的醫學是什麼?方術又是什麼?它們在古代社會菁英的眼中,居於哪些位置?

    3.0

    4.5

    3

    醫療史資料和研究社群

    閱讀資料:

    1.李零,《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

    2.金仕起,《古代中國的醫學、醫史與政治》,第三章

    探究中國古代的醫療史,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的出土和傳世資料?有哪些當代的研究社群值得留意?

    3.0

    4.5

    4

    什麼是生命?

    閱讀資料:

    1.杜正勝,〈生死篇──生死之間是連續還是斷裂〉,《當代》58 (1991)

    2.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2 (1995)

    探究在古人的認識中,什麼是生命?是集體的或個體的生命?哪些因素主宰或影響生命的絕續?古人有哪些面對生命的態度或作法?它們經歷了哪些變遷?為什麼?

    3.0

    4.5

    5

    生命禮俗信仰

    閱讀資料:

    1.劉增貴,〈禁忌:秦漢信仰的一個側面〉,《新史學》18.42007)。

    2.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序論。

    3.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上)──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大陸雜誌》104,1-32002)。

    4.林富士,〈漢代巫者的職事〉,《漢代的巫者

    討論古代的生命認識禮俗信仰有哪些關係?什麼是神祇或鬼物?什麼是禁忌禮俗?它們和人的存在、生活無關嗎?

    3.0

    4.5

    6

    生命與時空宇宙

    閱讀資料:

    1.杜正勝,〈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2.李零,《中國古代方術正考》,第二章

    討論在古人的認識中,時間、空間只是和人的存在、生活無關的物理現象?為什麼說時間、空間和人的存在、生活是相干的?

    3.0

    4.5

    7

    身體認識如何形構?(上)

    閱讀資料:

    1.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新史學》2.31991

    2.李建民〈明堂與陰陽──以《五十二病方》「灸其泰陰泰陽」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1(1999

    古人如何建構對身體的認識?哪些身體組成是特別重要的?為什麼?

    3.0

    4.5

    8

    身體認識如何形構?(下)

    閱讀資料:

    1.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

    2.〈督脈與中國早期養生實踐——奇經八脈的新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2 (2005)

    經脈學說作為古代醫學中身體論述的主軸之一,它有哪些值得留意的特色?

    3.0

    4.5

    9

    期中考

    期中考

    期中考

    3.0

    4.5

    10

    如何生與幼幼?

    閱讀資料:

    1.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21997)。

    2.李貞德,〈漢唐之間醫書中的生產之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31996)。

    3.李貞德,〈漢魏六朝的乳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21999

    生育在古代社會中有哪些意義?古人又如何處理生育問題?養育幼兒涉及哪些信仰、態度或價值觀?又有哪些具體作法

    3.0

    4.5

    11

    疾病認識如何形成?

    閱讀資料:

    1.林富士,〈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史原》161987)。

    2.林富士,〈試釋睡虎地秦簡《日書》中的夢〉,《食貨月刊》(復刊)17,3-41988)。

    3.李建民,〈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漢學研究》12,11994)。

    古人如何認識疾病?哪些因素被認為是相干的為什麼?這些認識又經歷了哪些變遷?

    3.0

    4.5

    12

    如何衛生和養生?

    閱讀資料: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方法篇〉

    探討在古人的認識中,什麼是正常的身體?如何維持正常?

    3.0

    4.5

    13

    疾病如何診斷?

    閱讀資料:

    1.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

    2.廖育群,《醫者「意」也》

    3.Elisabeth Hsu, Pulse Diagnosis in Early Chinese Medicine : The Telling Touch

    探究發生疾病時,古人如何判斷疾病?如何預測病情?如何辨別可治不可治?

    3.0

    4.5

    14

    疾病如何治療?

    閱讀資料:

    1.李建民,〈艾火與天火──灸療法誕生之謎〉,《自然科學史研究》2142002)。
    2.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第六章

    討論疾病發生時,所謂治療的涵義是?有哪些治療的方法與工具?

    3.0

    4.5

    15

    有哪些醫療者?

    閱讀資料:

    1.林富士,《漢代的巫者》

    2.金仕起,〈古代的醫者〉,《新史學》6.11995

    古代有哪些類型的醫療者?他們反映了哪些醫療文化與執業型態?

    3.0

    4.5

    16

    醫療知識如何傳習?

    閱讀資料:

    1.李建民,中國古代「禁方」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1 (1997)

    2.金仕起,《古代中國的醫學、醫史與政治》,第二章

    探討醫療知識如何學習、傳播?

    3.0

    4.5

    17

    誰的醫療史?

    閱讀資料:

    金仕起,《古代中國的醫學、醫史與政治》,第一章

    反思資料反映的醫療現象和事實存在的醫療現象間的可能差異。

    3.0

    4.5

    18

    期末

    期末

    期末

    3.0

    4.5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2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一、評量項目與配分

    評量項目

    配分比率

    讀書報告二篇

    20%x2=40%

    期中

    20%

    期末

    20%

    出席與參與

    20%三次未出席以零分計

    二、讀書報告評量尺規

    (一)每位同學學期繳交二篇讀書報告。

    (二)讀書報告應按格式規範書寫,字數以4000±500字為限。每篇報告佔學期總分20%
    (三)讀書報告繳交日期分別為:10月3日結束前12月5日結束前
    (四)讀書報告不接受紙本,一律以Office WordWork Page電子檔上傳至數位學習平臺作業區。

    (五)分組討論報告一篇。

     

    等第項目

    閱讀能力25%

    表達能力25%

    書寫格式25%

    反思能力25%

    A9-10

    能詳實閱讀指定讀物,完整掌讀物要旨

    文字清楚、簡潔,論述具邏輯性

    能清楚掌握報告格式

    能反思指定讀物的的特點與限制

    B7-8

    能詳實閱讀讀物

    文字清楚、簡潔

    能大體掌握報告格式

    能反思指定讀物的的特點

    普通C5-6

    充分閱讀指定讀物

    文字清楚

    能部分掌握報告格式

    能反思指定讀物的部分特點

    待改進D3-4

    未閱讀指定讀物

    文字不清楚

    無呿掌握報告格式

    未能能反思指定讀物的特點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零,《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修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台北:三民書局,2005

    廖育群,《醫者「意」也》,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台北:三民書局,2009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林富士,《中國中古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金仕起,《古代中國的醫學、醫史與政治》,台北:政大出版社,2010

    Elisabeth Hsu, Pulse Diagnosis in Early Chinese Medicine : The Telling Tou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依本校相關指引使用。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