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課程與未來學

Course Name: Curriculum and Future Studi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課程探討課程設計的基本概念,並引介未來學視角,思考教育與課程如何因應未來教育趨勢與變遷。課程將帶領學生應用未來學的核心工具(如STEEP分析、未來三角、Futures Cone),分析AI趨勢對教育的影響,並設計具未來導向的課程方案。

聽聽5分鐘Podcast了解課程: https://notebooklm.google.com/notebook/2b00b0e7-1a9d-4ecd-b0e0-fffff0f57c90/audio (需登入Google account)

大一至大四都可選修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了解課程設計的基本結構與理論基礎。
    2. 探討AI科技對課程設計的挑戰與契機。
    3. 培養多元未來思考能力,能區分不同類型的未來。
    4. 能運用未來學進行課程相關問題的系統性分析。
    5. 合作完成課程設計培養創造與實踐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1

    課程介紹

    課程與未來學介紹

    講述、討論

     

    2

    何謂課程

    課程的意義與結構

    講述、討論

     

    3

    課程設計理論

    學科與學生取向

    講述、討論

     

    4

    社會與科技取向

    講述、討論

     

    5

    AI與教育未來

    AI家教

    講述、討論

     

    6

    下一代創新者

    講述、討論

     

    7

    AI時代的教學

    講述、討論

     

    8

    未來的評量與升學

    講述、討論

     

    9

    未來學分析法

    未來三角

    講述、小組活動

     

    10

    Steep

    講述、小組活動

     

    11

    Future cones

    講述、小組活動

     

    12

    課程主題提案報告

    課程主題提案報告 I

    小組活動

     

    13

    課程主題提案報告II

    小組活動

     

    14

    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工作坊I

    小組活動

     

    15

    課程設計工作坊II

    小組活動

     

    16

    課程簡報與

    回饋

    課程簡報與回饋

    小組活動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堂參與出席 20%
    2. 課程主題提案報告 40%
    3. 課程設計成果報告 40%

     

    課程主題提案評量指標

     

    評量細項

    指標

    未來議題掌握度 (20%)

    未來導向教育

    清楚說明議題的社會/AI科技背景、未來趨勢觀點

     

    可行性與重要性

    提出議題為何值得設計課程與其學習價值

    未來分析能力(20%)

    Futures Cone

    使用

    能明確區分 possible、plausible、probable、preferable futures 並連結課程想像

     

    未來三角與 STEEP 應用

    分析未來拉力、推力與阻力,並具備STEEP面向

    提案邏輯性(20%)

    架構清晰、

    邏輯性

    提案內容結構合理,論述連貫,清楚表達課程概念

    口頭簡報表現(20%)

    表達與合作

    報告時間掌握得宜、內容分工合理、互動良好

    創意與原創性(20%)

    觀點與創意表現

    具備個人觀點,提案設計具新穎性與啟發性

     

     

    課程設計成果報告評量指標

    構面

    評量細項

    指標說明

    課程結構完整性 (20%)

    包含目標、內容、活動、評量設計

    四要素兼備,彼此對應一致

    未來思維整合(20%)

    未來設計模型貫穿整體設計

    Futures Cone / 未來三角 / STEEP 思考被轉化為課程架構或活動設計

    學習活動設計(20%)

    教學活動設計具創意與針對性

    活動能對應課程目標,並具有啟發性與參與性

    評量工具設計(20%)

    符合學習目標

    有效區分形成性與總結性,明確且可執行

    設計可行性(20%)

    資源、教學安排合理

    符合現實教學條件,能實際執行與修改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黃政傑(2024)。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Salman, K. (2024)。AI賦能新學力:可汗學院創辦人帶你進入未來學習全展開,個人化配速、協作探索、厚植思辨素養,培養被需要的關鍵能力(吳凱琳譯)。臺北市:天下雜誌。

    Inayatullah, S. (2023). The futures triangle: origins and iterations. World Futures Review15(2-4), 112-121.

    Gall, T., Vallet, F., & Yannou, B. (2022). How to visualise futures studies concepts: Revision of the futures cone. Futures143, 103024.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完全開放使用 Completely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