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戲曲發展史

Course Nam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rama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4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傳統戲曲匯集「詩歌樂舞」等文學與藝術,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孕育成長。其根植於歲時節慶與生命禮俗,繁榮於勾欄瓦社與茶園戲樓,聆賞於府第宴樂與氍毹堂會,緊密地融合在由地緣、血緣、神緣與業緣等組構的社會文化網絡中。在不同的時空場域中,綻放時代容顏與傳遞庶民心聲,並發揮酬神祭祖、提供休閒娛樂、凝聚地方情感、促進社交聯誼與傳遞知識文化等功能意義。

本課程將依循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進程,講述戲曲藝術從孕育孳乳到成長茁壯,歷經蛻變轉型的多元時代風貌;並搭配宋元明清重要經典文本的介紹,瞭解民間書會才人與文人劇作家的創作思維,管窺戲曲文本體制的發展演化,檢視聲腔劇種的地域傳播,並繫連起與各時代民族、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關係網絡,以建構戲曲史觀與觀照戲曲藝術的思想意蘊與場上藝術。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掌握戲曲藝術本體的發展規律與時代特點。

    2、管窺戲曲藝術在不同時代的歷史風華。

    3、瞭解出土文物、歷史圖照、文獻史料、劇作文本與視聽教材等戲曲史料的運用與研究。

    4、實際參與現代劇場與廟會劇場的觀戲活動,領略戲曲藝術場上之美。

    5、思考當代戲曲的繼承與發展

    6、引發對傳統戲曲編導演創作、報導文學寫作以及學術研究的興趣。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Week

    日期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

    1

    9/3

    邂逅戲曲大觀園

    1. 課程介紹
    2. 大眾文化身影中的戲曲藝術

    2

    9/10

    戲曲藝術特質

    1. 傳統戲曲定義
    2. 戲曲四功五法
    3. 生旦淨丑角色行當
    4. 戲曲的服飾化妝
    5. 戲曲的行頭砌末

    3

    9/17

    戲劇起源與秦漢百戲

     

    1. 傳統戲曲起源諸說
    2. 戲曲活化石的儺戲
    3. 秦漢散樂百戲

    4

    9/24

    京劇藝術體驗

    與「復興京劇團」演員親密接觸

    5

    10/1

    宮廷與民間的唐歌舞戲弄

    1. 隋唐宮廷樂制與機構
    2. 宮廷歌舞小戲《撥頭》與《蘭陵王》
    3. 民間歌舞小戲《踏搖娘》

    6

    10/8

    諷笑嘲世的宋金雜劇院本

    1、宮廷科白小戲《參軍戲》

    2、勾欄瓦社與廟會劇場

    3、宋金雜劇段數與角色圖像

    7

    10/15

    市井顯影的南戲戲文

     

    1. 南戲起源與名稱
    2. 市井顯影的南戲
    3.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8

    10/22

     

    掌中乾坤寬偶戲歷史概覽與操偶體驗

    臺北木偶劇團(期中考週)

    9

    10/29

    元雜劇的黃金時代

     

    1. 雜劇體制規律
    2. 元雜劇分期與題材類型
    3. 元曲四大家「關馬白鄭」
    4. 王實甫與《西廂記》
    5. 楊景賢與《西遊記》

    10

    11/5

    移地教學

    現代劇場觀戲

    11

    11/12

    歷史劇與戲曲創作

    著名編劇王友輝專題講座

    12

    11/19

    明代戲曲聲腔與明初傳奇

    1. 明代四大聲腔
    2. 明雜劇體制規律
    3. 明初三大傳奇《浣紗記》、《寶劍記》與《鳴鳳記》

    13

    11/26

    繽紛多姿的明代戲曲

     

    1. 湯沈之爭
    2. 湯顯祖《臨川四夢》
    3. 晚明諸家傳奇

    14

    12/3

    清代舞台藝術顛峰

     

    1. 清代戲曲聲腔演變
    2. 李漁《閒情偶記》與「笠翁十種曲」
    3. 「南洪北孔」《長生殿》與《桃花扇》

    15

    12/10

    清代花雅之爭與地方戲

     

    1. 花雅之爭
    2. 清代地方聲腔劇
    3. 宮廷演劇與徽班進京

    16

    12/17

    期末報告

    戲曲劇作分享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10%

    討論 Discussion

    %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40%

    其他: Others: 實務體驗與創作/其他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本課程依單元進度配合相關教材,採用視聽教學、文本導讀、課堂討論與報告等方式進行,並根據課程設計的討論與扮演予以評分。
    2. 鼓勵多觀賞廟會劇場或現代劇場的戲曲演出,憑拍照與票根予以加分。
    3. 上課時以隨機點名方式抽點,缺曠課1次扣學期總分1分。
    4. 在學習過程中充分互動或表現優異者,予以加分。
    5. 評分標準:出席與體驗40%,討論10%,期中報告15%,期末報告35%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劉彥君《圖說中國戲曲史》,臺北:揚智文化,2003.8

    2、曾永義、王安祈、李惠綿與蔡欣欣編注《戲曲選粹》,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

    3、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四卷,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10

    4、廖奔《中國戲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1

    5、葉長海、張福海《插圖本中國戲劇史》,上海:上海古籍,2004.4

    6、傅謹《中國戲劇史》,北京:北京大學,2014.9

    7、田仲一成《中國戲劇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2.9

    8、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9

    9、曾永義《戲曲學》,臺北:三民書局,2016.4

    10、趙山林《中國戲曲傳播史接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This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of AI.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蔡欣欣《走進戲曲大觀園》、《傳藝臺灣—認識臺灣傳統表演藝術的人間國寶》磨課師線上課程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