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歷史思惟與方法

Course Name: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Methodolog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與歷史系大一必修之歷史思惟與方法共同上課,主要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認識專業史學的特色、方法、理論,以及從事歷史研究應具備的態度。本學期前半部分以專業史學與史學方法的介紹為主,後半學期介紹十九世紀以來幾個重要的史學潮流。

 

※ 已修畢舊制「史學導論」的同學請勿選修此課程。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一、了解專業史學的特色

    二、練習尋找研究資料的方法

    三、認識學術論文的結構,練習摘要和研究計畫的撰寫

    四、認識現代學術研究的規範與學術倫理

    五、認識近代的重要史學潮流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導論 9/3

    • 介紹本課程的內容、評分方式與相關要求。
    • 大學是什麼樣的機構?為什麼大學裡要設立歷史學系?

    教師課堂講授

    2

    什麼是專業史學? 9/10

    • 周樑楷等著,《史學導論》,〈第一章:歷史的定義〉
    • 卡爾,《何謂歷史》,〈第一章: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
    •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旨趣〉

    課前閱讀指定文本、教師課堂講授

    3

    研究方法1:資料的收集9/17

    • 艾可,《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第三章:搜尋研究資料〉
    • Turabian,《Chicago論文寫作格式》:第1517
    • 〈《新史學》撰稿格式〉

    課前閱讀指定文本、教師課堂講授、準備作業:書目查詢練習

    4

    研究方法2:考證 9/24

    • 布洛克,《史家的技藝》:〈第三章:歷史考證〉
    •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第十章:史料的考證〉

    課前閱讀指定文本、教師課堂講授

    5

    研究方法3:歷史詮釋 10/1

    • 周樑楷等著,《史學導論》:〈第二章:歷史研究與歷史解釋〉

    課前閱讀指定文本、教師課堂講授

    6

    研究的呈現(論文書寫) 10/8

    •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第十四章:歷史文章的特性及其撰寫〉、〈第十六章:引書的理論與方法〉
    • 艾可,《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第五章:撰寫論文〉
    • 思果(蔡濯堂),《翻譯研究》:〈中文語法〉、〈代名詞〉、〈被動語氣〉、〈中文修辭〉、〈中文字詞〉

    課前閱讀指定文本、教師課堂講授、繳交作業:書目查詢練習

    7

    歷史研究的倫理與道德10/15(教師因公出國,將另擇日期補課)

    • 電影:《永不退讓》(Denial, 2016)

    教師課堂講授、影片觀賞

    8

    期中考試 10/22

     

    期中考試

    9

    西方傳統史學 10/29

    • 古奇,《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第一章:從文藝復興到法國革命〉

    課前閱讀指定文本、教師課堂講授

    10

    近代史學潮流簡介:歷史主義 11/5

    • 布羅,《歷史的歷史》:〈第25章:專業共識:德國的影響〉

    課前閱讀指定文本、教師課堂講授

    11

    近代史學潮流簡介:年鑑學派 11/12

    • 布勞戴爾,《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第一部分:環境的作用:一、半島:山脈、高原、平原〉

    課前閱讀指定文本、教師課堂講授

    12

    近代史學潮流簡介:馬克思主義史學 11/19

    • 周樑楷,《從湯恩比到霍布斯邦:英國左派史家的世紀》:〈導論:左派社會史家與近代英國史學的發展〉、〈第五章:霍布斯邦的社會思想和史學思想〉

    課前閱讀指定文本、教師課堂講授

    13

    專題演講 11/26

    講者與講題將在決定後公布

    校外人士發表專題演講

    14

    近代史學潮流簡介:新文化史、全球史 12/3

    • 伯克,《什麼是文化史》:〈第四章:新範式?〉
    • 康拉德,《全球史的再思考》:〈第一章:導論〉、〈第二章:全球思考簡史〉

    課前閱讀指定文本、教師課堂講授

    15

    近代史學潮流簡介:大眾史學 12/10

    • 貝克,〈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史家〉
    • 周樑楷,〈大衆史學的定義與意義〉

    課前閱讀指定文本、教師課堂講授

    16

    期末考試 12/17

     

    期末考試

    * 課程內容將視實際進度與教學需求調整。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成績評量方式:

    1. 平時作業與課堂表現30%、期中考30%、期末考40%
    2. 作業內容與期中、期末考試方式將於課堂上公布。
    3. 每週課程務必準時出席,若有正當的請假需求,必須事先以email通知教師,否則算無故缺席。若正課無故缺席3次或3次以上,則平時成績與課堂表現的分數(佔30%)以零分計算。

    部分指定閱讀素材上傳至本校之Moodle數位學習平台,請在課前下載預習。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第八版,臺北市:三民,1986
    2. 托施(John Tosh)著,趙干城、鮑世奮譯,《史學導論:現代歷史研究:目標、方法、新方向》,臺北市:五南,1988
    3. 古奇(G. P. Gooch)著,耿淡如譯,《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北京:商務,1989
    4.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臺北市:正中,1993
    5. 甘特(Norman Cantor)、施奈德(Richard Schneider)著,涂永清譯,《史學導論》,第三版,臺北市:水牛,1994
    6. 周樑楷、吳振漢、胡昌智編著,《史學導論》,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5
    7. Turabian, Kate L.著,邱炯友、林雯瑤、梁民康譯,《Chicago論文寫作格式:Turabian手冊》,第八版,臺北市:書林,2015
    8. 思果(蔡濯堂),《翻譯研究》,第十四版,臺北市:大地,2003
    9. 布勞戴爾(Fernand Braudel)著,曾培耿、吳模信譯,《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北京:商務,2009。(臺灣繁體版: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著,曾培耿、唐家龍譯,《地中海史 : 集體的命運和總的趨勢》,臺北市:臺灣商務,2002。)
    10. 卡耳(Edward. H. Carr)著,江政寬譯,《何謂歷史?》,臺北市:博雅書屋,2009
      (舊譯本:卡耳(Edward. H. Carr)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臺北市:幼獅,1986。)
    11. 阿諾德(John H. Arnold)著,李里峰譯,《歷史之源》,南京:譯林,2013。(香港繁體版:阿諾德(John H. Arnold)著,李里峰譯,《歷史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
    12. 伯克(Peter Burke)蔡玉輝譯,《什麼是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3. 伯克(Peter Burke),豐華琴、劉艷譯,《文化史的風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4. 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著,馮奕達譯,《全球史的再思考》,新北市:八旗,2016
    15. 伯克(Peter Burke),劉永華譯,《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2014》,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16. 周樑楷,《從湯恩比到霍布斯邦:英國左派史家的世紀》,臺北市:商周,2017
    17. 艾可(Umberto Eco)著,倪安宇譯,《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臺北市:時報,2019
    18. 布洛克(Marc Bloch)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第二版,臺北市:遠流,2020
    19.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 (1928),頁3–10
    20. 周樑楷,〈大眾史學的定義和意義〉,收入《大眾史學論集》,第一冊,臺中:采玉出版社,2004
    21. 貝克(Carl L. Becker)著,黃煜文譯,〈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的史家〉,《歷史台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8(2014.11),頁153–166
    22. 布羅(John Burrow)著,黃煜文譯,《歷史的歷史: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臺北市:商周,2010
    23. 張越編,《史學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4. 伊凡斯(Richard J. Evans)著,潘振泰譯,《為史學辯護》,臺北市:巨流,2002
    25. 艾許(Timothy Garton Ash)著,汪仲譯,《檔案羅密歐》,臺北市:時報文化,2000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This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of AI.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