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歐洲漢學教育:傳承、交流與創新

Course Name: Sinology Education in Europe: Heritage, Exchange, and Innov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1.0

學分數

Credit(s)

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深入探討歐洲地區華語教學的背景、現狀、挑戰與創新策略,透過跨國教師的分享與交流,了解法國、捷克、斯洛伐克、英國與瑞士等國在漢語教育領域的經驗與實踐。課程內容涵蓋華語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科技應用及多文化融合,展現歐洲漢學教育的傳承與創新脈絡。透過多元的講題與討論,預期學生將掌握歐洲漢語教學的發展趨勢,並思考未來推動華語在歐洲的發展策略。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一)課程目標:

    1. 了解歐洲主要國家漢學教育的歷史背景與現況。 
    2. 分析不同國家在教材開發、教學策略與課程設計上的特色與挑戰。
    3. 探討科技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例如VR、多媒體等工具,提升教學效果。 
    4. 探討多語、多文化背景下華語教育的創新策略與實踐經驗。 
    5. 培養跨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促進歐洲華語教育的持續發展。

    (二)學習成效:

    1. 能描述歐洲主要國家(法國、捷克、斯洛伐克、英國與瑞士)華語教育的主要特色與發展趨勢。 
    2. 能分析不同國家在教材開發、教學策略與課程設計上的特色與成效。 
    3. 熟悉並運用科技工具(VR、多媒體等)於華語教學中的實務操作。
    4. 增強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能力,能在國際漢學教育領域展現專業素養。
    5. 能思考並提出促進歐洲華語教育傳承與創新的策略,為未來相關領域提供理論與實務建議。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姓名

    現職

    日期

    講題

    備註

    白樂桑老師Joël Bellassen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法國首任國民教育漢語總督學,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法國漢語教學協會主席

     

    10/13()

    10:00-12:00

     

    10/14()

    10:00-12:00

     

    10/20()

    10:00-12:00

     

    10/21()

    10:00-12:00

     

    三場演講:

    1. 華文第二語言教學之分裂狀態:共時與歷時研究
    2. 華文在法蘭西的傳播溯源—從耶穌會傳教士到當代
    3. 關於華文學習動機的探討

     

    工作坊講題:

    • 中華文化教學?教什麼?怎麼教?

    實體

    四講次

    共計8小時

    授課地點:達賢圖書館7樓羅家倫講堂

    呂維倫老師

    捷克馬薩里克大學漢學系副教授,中文系語言課程總負責人,歐洲漢語教學協會理事

     

    10/20()

    14:00-16:00

     

    10/21()

    14:00-16:00

     

    10/23()

    14:00-16:00

     

    1. 捷克、斯洛伐克華語教學演變及現況
    2. 語言的分類:華語的量詞及漢字為例
    3. 科技在捷克華語教學的應用:以VR為例

    實體

    三講次

    共計6小時

    授課地點:達賢圖書館7樓羅家倫講堂、8樓達賢講堂(10/23)

    牧晨曦老師

    Claudia Berger

    瑞士日內瓦大學文學院東亞學系漢學部教師, 歐洲漢語教學協會副會長

    12/01()

    14:00-16:00

    瑞士華語教學現況:多語與多文化的挑戰

    線上

    一講次

    共計2小時

    張新生老師

    英國理啟蒙大學教授,現代語言中心主任,英國特許語言學家協會榮譽會員,歐洲漢語教學協會副會長

    12/08()

    15:00-17:00

    英國華語教學現況

    線上

    一講次

    共計2小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一)評量工具與策略

    1. 作業與專題:透過課堂作業或專題報告,評估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與思考能力。
    2. 口頭發表:觀察學生的表達能力與理解程度。
    3. 同儕評量:讓學生互評,促進合作與反思。

    (二)給分標準

    1. 討論參與(30%):課堂討論、出席情形
    2. 課程作業(30%):隨堂作業、課程任務
    3. 成果報告(40%):完成一個學術研究或教學實務報告。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This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of AI.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