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台灣近現代社會文化史

Course Name: Relationship of Taiwan's Cultural History and Its Modern Society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2.0

學分數

Credit(s)

7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以日治中期至1945年戰後的台灣為中心,探究在台灣文化發展的情形。而文化的發展,不管是外來的或是土生的,都必然與當時的國內外社會情況緊密相連。因此,本課程將探討各個年代的社會狀況之特色。

本課程以1945-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0年代、1980年代與1990年代作為討論的分斷點。各個年代或時期在其國內外的狀態變化下,各有其不同的特色。本課程每堂課即依各年代所發生之主要事件為主軸,展開對這些事件之社會學與歷史性的討論,再擴及當時社會與文化的發展脈絡,及其所產生的變化。

另一方面,1970年代末乃至1980年代,台灣的經濟起飛奠定了日後消費社會的形成,以及民主化運動的發展。但此一課題另有「台灣經濟史」等課程作更詳盡的討論,是以本課程在經濟發展這方面僅加以略提,而以文化社會方面為主。

*本堂課可加簽。

**修過「109-1 158896001 近現代大眾文化史專題」的同學不得再修這一門課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的目的即在於探討各個年代的社會狀況之特色,以及在該社會背景下,台灣文化市場乃至在台灣發展的本土文化、外來文化的狀態與變化,以期深化對台灣社會文化發展脈絡的理解。

    由於僅用年代、文字、講授歷史事件易流於表層的意義,本課程重視敘事化與脈絡的產生,並希望學生能發揮想像力,設身處地在那個歷史的年代。本課程將使用一些影片,並請同學分組就影片進行討論。希望能藉此培養學生歷史敘事的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第1週:概論

    第2-3週:日治時期的台灣:近代化與殖民

    第4週:228事件與白色恐怖

    紀錄片『青春祭:白色見證』。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周婉窈《少年臺灣史 二○一九年》增訂版觀賞閱覽-->請自行前往圖書館觀賞

    第5-6週「中國化與語言統制政策」與「中國本位之集體記憶的建立」-->第一份個人報告10/7邀交,選擇紀錄片『青春祭:白色見證』。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周婉窈《少年臺灣史 二○一九年》增訂版的觀賞心得1500字

    第7-8週:大眾媒體與民族主義下的「中國意象」(電視、漫畫)

        可參觀台北市立圖書館中崙分館「特藏區漫畫」的1950-60年代武俠漫畫

      第9-10週:「鄉土文學論戰」與集體記憶的變化(文學、電影)

    第11-12週:新媒介帶來的變化(「第四台」、錄影帶、隨身聽、印刷雜誌)

    電影『梅花』、『悲情城市』、『返校』的比較討論(請小組自行觀賞)-->小組作業,11/19交,4500字

    第13-14週:外來的流行文化與台灣的大眾文化

    第15週 分裂的認同與集體記憶電影

    個人期末報告:從電影『超級大國民』『海角七號』、漫畫《46:1949白色恐怖的濫觴、口訪紀錄《白色封印》、傳記《雙鄉記:葉盛吉傳》等影片、書籍、參考書目與上課的內容,論述「台灣文化史對認同造成的影響」。-->12/16最後一次課堂上交,2000字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課堂表現30%,以出席率(一次點名未到扣5分)與小組討論貢獻度計算

    2、作業70%:小組報告30%,個人報告各20%

          a) 分組報告:5000字為原則,以論文格式寫作(有標題、分節、有註釋),需有主軸問題意識。同時,每位組員須各別交上對其他人的工作分配比例評分表。

          b) 期末個人報告:3000字為原則。以論文格式寫作(有標題、分節、有註釋),需有主軸問題意識。

    *本課程會使用PPT,並會上傳簡版PPT,但上課只能用手抄筆記(可用平板)。這個規定的意義,請參考:Sherry Turkle (2018),《重新與人對話:迎接數位時代的人際考驗,修補親密關係的對話療法》(台北:時報出版),頁263-283。

    摘錄請看:【你是在抄筆記,還是在作筆錄?】https://www.facebook.com/aris.totle.75873/posts/420060105428674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戶田山和久,《論文教室:從課堂報告到畢業論文》(台北:游擊文化,2019)。
    2. 李永熾,《從啟蒙到啟蒙:歐洲近代思想與歷史》(新北:稻鄉出版社,2010)。
    3. 李政亮,〈視覺變奏曲:日據時期台灣人的電影實踐〉《文化研究》(2), 2006,頁127-166。
    4. 李衣雲,〈日治時期日本百貨公司在台灣的發展:以出張販賣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 (33), 2010,頁155-200
    5. 李衣雲,〈日治時期視覺式消費與展示概念的出現:臺灣百貨公司的初步發展〉,收入許雪姬等人編《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6. George H. Kerr 《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市 : 台灣教授協會, 2014。(紀實錄)
    7. 楊威理《雙鄉記:葉盛吉傳 一台灣知識份之青春徬徨探索實踐與悲劇》台北:人間出版,1995(傳記)
    8. 明毓屏,《高雄故事1-4》台北:蓋亞出版,2010 (小說類)
    9. 李衣雲《邊緣的自由人: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台北:游擊文化,2019。(回憶錄)
    10. 胡慧玲、陳翠蓮等,《百年追求》台北:衛城,2013。(傳記)
    11. 盧兆麟等口述 ; 林世煜, 胡慧玲採訪,《白色封印 : 白色恐佈 1950 ; 人權奮鬥證言》 臺北市 : 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2003。(口述歷史)
    12. 謝三泰,《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台北:遠足文化,2022)。(口述歷史)
    13. 曹欽榮, 鄭南榕基金會,《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台北:書林,2022)。 (口述歷史)
    14. 李廣均,〈臺灣「眷村」的歷史形成與社會差異:列管眷村與自力眷村的比較〉,《臺灣社會學刊》(57),2015,頁129- 172。
    15. 李永熾,《台灣戰後的光與影》(台北:允晨,2022)。
    16. 蕭阿勤《重構台灣 : 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2012。
    17.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台北:衛城,2020)。
    18. 張釗維 ,《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時報出版,1994)。
    19. 王亞維,〈從歌仔戲到歌仔戲電影(1955-1981)之探討——從認同、混雜性與演變三方面論述〉,戲曲學報, (18), 2018,頁85-126。
    20. 黃儀冠,〈台灣言情敘事與電影改編之空間再現:以六○至八○年代文化場域為主〉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 (14), 2009,頁135-164。
    21. 柯裕棻,〈電視的政治與論述:一九六○年代台灣的電視設置過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9), 2008,頁107-138。
    22. 柯裕棻,〈電視與現代生活:電視普及化過程中的“國”與“家”,1962-1964〉,《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73), 2009,頁1-38。
    23. 王志弘,〈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2003,127-186。
    24. 葉龍彦,〈録影帶時代的來臨〉,《竹塹文獻雜誌》(23),2002,頁62-76。
    25. 薛化元 主編,《715解嚴三十週年紀念專刊》(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7)。
    26. 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1989)。
    27. 薛化元,〈戰後台灣長期戒嚴合法性與正當性的再考察〉,《台灣風物》69(3),2019,頁97-124。
    28. 李衣雲,<解析「哈日現象」:歷史•記憶與大眾文化.>,《思想》14期(2010 / 01 / 01) ,頁99 - 110.
    29. 李衣雲, 2017.10, '台湾における「日本」イメージの変化、1945-2003: 「哈日(ハーリ)現象」の展開について, ' 三元社.(日語())
    30. 李衣雲, 2012.09, '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 ' 稻鄉出版社.
    31. 李衣雲, 2018.09, '臺灣大眾文化中呈現的歷史認識:以漫畫為中心(1945-1990), ' 思與言, Vol.第56卷, No.3期, pp.7-73
    32. 李衣雲, 2021.12, '戦時体制下台湾の「デパート」全体主義と個人の軋轢, ' 二つの時代を生きた台湾言語・文化の相克と日本の残照, 三元社, pp.2-41
    33. 李衣雲, 2021.04, '一九四年代~一九六年代の台湾漫画 ──政治、イデオロギー、文化の場の競合, ' 民主化に挑んだ台湾 台湾性・日本性・中国性の競合と共生, 風媒社, pp.151-183.
    34. 李衣雲, 2020.04, '身體的記憶與義務的記憶:戰後臺灣集體記憶的潛伏與再建構, ' 臺灣研究叢書《帝國 在臺灣II:「日本時代」的歷史記憶》, 臺大出版中心, pp.151-183.
    35. 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出版,2010)。
    36. 周婉窈,《少年臺灣史 二○一九年增訂版》(台北:玉山社, 2019).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This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of AI.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No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