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數位傳播與人文藝術

Course Name: Humanities, Arts 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2.0

學分數

Credit(s)

66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數位傳播與人文藝術」課程,將以數位科技與人文藝術的互動、影響為關懷面,分別由AI世代傳播素養、AI世代美感素養、AI視覺設計應用、OTT平台消費權益、社群假訊息傳播、AI世代迷因敘事、英美著作權合理使用、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AI世代迷因文化等議題,與同學一起由認識、關心AI科技傳播素養於人文藝術的應用實踐。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數位傳播與人文藝術」課程,將以數位科技與人文藝術的互動、影響為關懷面,分別由AI世代傳播素養、AI世代美感素養、AI視覺設計應用、OTT平台消費權益、社群假訊息傳播、AI世代迷因敘事、英美著作權合理使用、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AI世代迷因文化等議題,與同學一起由認識、關心AI科技傳播素養於人文藝術的應用實踐。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授課內容

    閱讀資料

    9/1

    課程介紹

    課程內涵介紹及分組

    9/8

    AI世代傳播素養

    張郁敏(2025)。〈媒介多工也可以感到幸福:高任務相關媒介多工是關鍵〉,《新聞學研究》,162,1-43。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1.0001

    黃葳威(2025)。「AI世代傳播素養」,《AI世代傳播素養》第一章,新北市揚智。

    9/15

    AI世代美感素養

    林宇玲(2024)。〈從場域論觀點檢視學生的360°新聞學習〉。《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119-154。

    黃葳威(2025)。「AI世代美感素養」,《AI世代傳播素養》第一章,新北市揚智。

    9/22

    專題演講

     

    9/29

    OTT閱聽消費權益

    張伯謙、簡陳中、林子浩(2024)。〈後疫情時期從電影院轉換至串流影音平台觀影行為研究:以推力-拉力-繫止力修正模式探討〉,《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1-62

    黃葳威(2025)。「OTT閱聽消費權益」,《AI世代傳播素養》第一章,新北市:揚智。

    10/6

    中秋節停課

    10/13

    社群假訊息傳播

    黃葳威(2025)。「社群假訊息傳播模式」,《AI世代傳播素養》第四章,新北市:揚智。

    鄭怡卉、汪家盈(2025)。「社群媒體上的報復:闡釋背叛感知於資料外洩危機中負面口碑形塑過程中的角色」,《資訊社會研究》,第46期,頁67-112

    10/20

    期中考周

    期中個人作業

    10/27

    AI世代迷因梗圖

    何欣容(2024)。〈高評估為電視機構言談─分析生活風格談話節目影像與視覺意義〉。《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63-117。

    黃葳威(2025)。「AI世代迷因梗圖」,《AI世代傳播素養》第五章,新北市揚智。

    11/3

    英美著作權合理使用

    黃葳威(2025)。「英美著作權合理使用」,《AI世代傳播素養》第六章,新北市:揚智。

    11/10

    校外教學

    11/17

    專題演講/期末報告構想討論

    11/24

    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

    黃葳威(2025)。「我國著作權合理使用」,《AI世代傳播素養》第七章,新北市揚智。

    劉現成(2024年6月)。〈殖民視覺暴力與文化清洗見證: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電影活動的初體驗〉。《臺灣傳播學刊》,45, 1-28。

    12/1

    AI世代迷因面面觀

    李子鋐(2025)。「後疫情時代下的新娛樂:台日虛擬實況主之虛實界線研究」,《資訊社會研究》,第48期,頁89-118

    黃葳威(2025)。「AI世代迷因面面觀」,《AI世代傳播素養》第八章,新北市揚智。

    12/8

    期末小組實踐

    12/15

    期末考周

    期末個人作業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5%

    講述 Lecture

    15%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課程小組實踐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學期總成績包括課堂參與(20%)、平時作業與學期實踐(30%)、期末讀書心得(25%)、期中讀書心得作業(25%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教科書

    黃葳威(2025)。《AI世代傳播素養》,新北市:揚智。

     

    參考資料

    李子鋐(2025)。「後疫情時代下的新娛樂:台日虛擬實況主之虛實界線研究」,《資訊社會研究》,第48期,頁89-118

    何欣容(2024)。〈高評估為電視機構言談分析生活風格談話節目影像與視覺意義〉。《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63-117

    林宇玲(2024)。〈從場域論觀點檢視學生的360°新聞學習〉。《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119-154

    張伯謙、簡陳中、林子浩(2024)。〈後疫情時期從電影院轉換至串流影音平台觀影行為研究:以推力-拉力-繫止力修正模式探討〉,《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1-62

    張郁敏(2025)。〈媒介多工也可以感到幸福:高任務相關媒介多工是關鍵〉,《新聞學研究》,1621-43https://doi.org/10.30386/MCR.202501.0001

    鄭怡卉、汪家盈(2025)。社群媒體上的報復:闡釋背叛感知於資料外洩危機中負面口碑形塑過程中的角色」,《資訊社會研究》,第46期,頁67-112

    劉現成(20246月)。〈殖民視覺暴力與文化清洗見證: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電影活動的初體驗〉。《臺灣傳播學刊》,45 1-28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請說明使用工具、及過程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