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風土、餐桌與台灣史

Course Name: Terroir and Agro-food in Taiwan History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9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將從台灣的歷史發展脈絡,說明在地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國內外政治經濟背景、科學技術的應用、以及全球商品化市場等結構因素,如何在不同歷史階段,形塑台灣的重要農業產品、飲食社會文化,透過從產地到餐桌,從中思索人與在地環境、食物、社會文化的關係。

*欲加簽者請務必於第一週到課(加簽原則以大四同學優先、加簽人數約10位。若現場有餘額則依序開放大三同學加簽)。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瞭解台灣的風土特色與農業的關聯性
    2. 探索農產品與在地飲食文化的交織
    3. 說明政治、經濟、科技、永續概念等因素對於農業食物的影響
    4. 省思人及生物與在地環境、食物、社會文化的互動與意義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

    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

    作業

    學習投入

    時間

    課堂講授

    課程前後

    1

    課程導論

    食物宣言與公民行為

    1. 介紹本學期課程的進行方式、課程要求、評量標準,以及預期的學習目標。
    2. 余舜德,〈導言 : 食物的「道地」與跨國/跨文化脈絡〉《臺灣人類學刊》14(1),頁1-6。
    3. 「吃,是一種公民行為」(多媒體資源)

    9/2

    作業1 撰寫及討論:代表的台灣料理、代表人生的料理

    3

    4.5時/週

    2-3

    野菜·厚生

    1. 蔡承豪,楊韻平,《台灣番薯文化誌》,台北:果實,2004。第2章,〈番薯到台灣〉。
    2. 陳炳容,《番薯金門四百年》,金門:金門縣政府,1999。
    3. 胡台麗,芋仔與蕃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69(1990),頁107-131。
    4. 方梓,《野有蔓草:野菜書寫》,台北:2013。
    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主編,《來自山野的回音:花蓮縣原住民部落民俗植物調查集》,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2017
    6. 生祥樂隊,《野蓮出庄》(多媒體資源)

    9/9-9/16

    課程講授與討論

    3

    4.5時/週

    4-5

    豬事大吉

    1. 中央畜產會,《種豬產業60年記事實錄》,台北: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2013
    2. 財團法人獸醫畜產發展基金會,《推動獸醫畜產界發展的手》,台北:財團法人獸醫畜產發展基金會2005
    3. 薛月順、曾品滄訪談紀錄,《養豬環保專家洪嘉謨》,台北:國史館,2008。
    4. 鯖田豐之,《肉食の思想》,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8
    5. 5.正田陽一編,《品種改良の世界史(家畜編)》,東京:悠書館,2012

    9/23-9/30

    課程講授與討論

    作業2:肉食文化與國際貿易

    3

    4.5時/週

    6-7

    東方美人:茶

    1.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  》,台北:聯經,1997。第5章,〈茶、糖、樟腦業對台灣經濟、社會的影響〉。
    2. 謝國雄,《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 》,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第2章,〈「倩」、事頭與「做」:茶鄉的「工資」經驗〉。
    3. 黃淑婉,《茶行的女兒 》,台北:馬可孛羅 ,2019。
    4. 廖運潘,《茶金歲月:北埔姜阿新洋樓的故事 》,台北:聯經 ,2021;電視劇《茶金》(多媒體資源)

    10/7-10/14

    課程講授與討論

    作業3:台灣手搖茶

    3

    4.5時/週

    8

    期中考週

    校外參訪暨期中個人心得報告(500-1500字)

    10/21(彈性調整)

    校外參訪日期11/1(暫定)

    3

    4.5時/週

    9-11

    花語餐桌

    1. 月桃花》(多媒體資源):月桃花與端午肉粽
    2. 六月茉莉、八月桂花:香花與花香茶
    3. 玫瑰玫瑰我愛你》(多媒體資源):從觀賞玫瑰到食用玫瑰

    10/28-11/11

    課程講授與討論

    3

    4.5時/週

    12-14

    經濟與外匯:鳳梨與香蕉

    1. 紀錄片,《海的彼端》(多媒體資源)
    2. 高淑媛,《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 : 以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業為例》,台北:稻鄉,2007。第1章,〈台灣鳳梨罐頭業之早期發展〉。
    3. 劉淑靚,《臺日蕉貿網絡與台灣的經濟菁英(1945-1971)》,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
    4. Azuma, Eiichiro. In Search of Our Frontier: Japanese America and Settler Colonialis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Japan’s Borderless Empire , Oakland,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9.
    5. 野志明加、米雅譯,《香蕉爺爺、香蕉奶奶》(繪本),台北:三民,2022。

    11/18-12/2

    課程講授與討論

    3

    4.5時/週

    15-16

    台灣「蝦蝦叫」:水產養殖

    1. 薛月順,〈「草蝦王國」的形成(1968-1988):政治與民間扮演的角色〉,《國史館館刊》,24期(2010.06),頁139-176。
    2. 劉如意、呂欣怡,〈雲林縣口湖鄉養殖烏魚子的品質建構歷程〉,《中國飲食文化》,15:2(2019.10),頁115-156。
    3. 鄭螢憶、李侑儒主編,《海派漁村:東北角道北海岸的地名漫步》,高雄:國家海洋研究院,2023。
    4. 薛月順、曾品滄訪談紀錄,《台灣養蝦先鋒黃丁郎、虱目魚之父林烈堂》,台北:國史館,2006。
    5. 技術創新:AI與水產養殖

    紀錄片永續漁業—白帶魚的紅綠燈》(多媒體資源)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 SOFIA 2022(FAOBlue Transformation – A vision for resilient,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aquatic food systems (FAO

    12/9-12/16

    課程講授與討論

    作業4:水產養殖與永續年菜

    3

    4.5時/週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1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訪談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堂出席與討論:20%
    2. 課後個人作業(4份):60%
    3. 期中參訪個人報告:2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翁佳音、曹銘宗著,《吃的台灣史》,台北:貓頭鷹,2021。
    2. 陳玉箴,《「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台北:聯經,2020。
    3. 黃德興口述、曾品滄訪問,《蓬萊百味台灣菜 黃德興師傅的料理人生》,台北:玉山社,2019。
    4. 黃仁姿主編,《田庄人的故事(二):台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口述歷史專題》,台北:中研院台史所、農委會,2020。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經老師同意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