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主要講授對象為華語文能力檢定為A1、A2、B1和B2的選修者。 課程內容以「人」為中心,通過「自我叩問:日常會話語句句型和現代漢語句法結構的認識」、「人與人:日常會話和現代漢語句法規則分析的意義」、「人與社會:從日常會話到時事新聞閱讀」、「人與自然:現代漢語句法和普遍語法觀念的認識」四個主題,說明會話語句法學習的相關課題。 課程主要採以《實用視聽華語》(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8月)①②上②下③ 的會話內容為取材範圍。其次,採取Charles Ting-Chi Tang. 1972. A case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Hai-Guo book company, Taipei, Taiwan.以及湯廷池《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兩部論著,作為現代漢語基礎句法結構的學習範圍,用以深化、整合會話教材內容,以利於更進一步的理解與應用。《實用視聽華語》四冊主要為臺灣各大學華語中心所取用教科書,四冊教材側重「單字發音」和「詞彙解釋」,本課程內容擬以句法結構知識輔助和延伸該教材於「句型」層面的說解內容。 各週次課程進行過程,將配合週次主題,適度增補臺灣語言學者於現代漢語句法學的觀念與方法,以利於選修者自主學習之所需。課程以理解為主,記憶為輔,即先理解後記憶的原則進行教學。 |
能力項目說明
1.自我叩問:日常會話語句句型和現代漢語句法結構的認識 |
學習現代漢語句法基本結構知識掌握會話內容意義 |
2.人與人:日常會話和現代漢語句法規則分析的意義 |
理解會話內容聯繫現代漢語句法間相關研究的課題 |
3.人與社會:從日常會話到時事新聞閱讀 |
運用現代漢語句法的相關知識,由日常會話延伸至時事新聞報刊閱讀 |
4.人與自然:現代漢語句法和普遍語法觀念的認識 |
解析現代漢語句法理解現代漢語口頭語和書面語的 |
5.人與天:由日常會話到情意感知與抒發 |
運用會話習得基礎句法知識,透過構詞成句和構句成篇的分析過程,學習謀篇論述的基本寫作能力 |
|
1.本課程講義為講授者編寫教材,並於課程進行過程補充相關講義。
2.避免無故缺課,若有要事無法出席者,請事先以moodle電子郵件告知,郵件內容請註明班級、學號、姓名和具體事由。
3. a.學期作業(成果報告)30% b.期中考30% c.期末考40%。
4.課程考試內容偏向句法分析的觀念與方法應用,至於單句或是複句分析練習的部份則以學期作業進行評分。學期考試閱卷評分標準,皆以課堂教學所講解過的例句以及分析方法為基準,以求得客觀的公平性。
5.關於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1..曹逢甫 1979. 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 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學生書局 2.趙元任(著)丁邦新(譯)1980《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屈承熹1999《簡易華語語法》,五南圖書。 4.鄧守信200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漢語語法論文集》頁261-268. 5.鄧守信2005〈功能語法與漢語信息結構〉,《漢語語法論文集》頁269-274. 6.James H.-Y. Tai.1973. ‘A derivation constraint on adverbial placement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vol.1.no.3, pp.397-413 7.Chauncey Chu.1973.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Chinese and English’.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vol.1.no.3, pp.437-470 8.Chauncey Chu.1976.‘Conceptual wholeness and retained object’.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95.vol.4.no.1, pp.14-23. 9.Shuan-fan Huang.1984.‘Morphology as a cause of syntactic change:the Chinese evidenc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4.vol.12.no.1, pp.54-85 10.Shuan-fan Huang.1986.‘The history of the disposal construction revisited-evidence from Zen dialogues in the Tang dynast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6.vol.14.no.1, pp.43-52 11.Feng-fuTsao. 1987. A topic-comment approach to the Ba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7.vol.15.no.1, pp.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