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國文-基礎班

Course Name: Chinese-Junior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主要講授對象為華語文能力檢定為A1、A2、B1和B2的選修者。

    課程內容以「人」為中心,通過「自我叩問:日常會話語句句型和現代漢語句法結構的認識」、「人與人:日常會話和現代漢語句法規則分析的意義」、「人與社會:從日常會話到時事新聞閱讀」、「人與自然:現代漢語句法和普遍語法觀念的認識」四個主題,說明會話語句法學習的相關課題。

    課程主要採以《實用視聽華語》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8月)①②上②下③ 的會話內容為取材範圍。其次,採取Charles Ting-Chi Tang. 1972. A case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Hai-Guo book company, Taipei, Taiwan.以及湯廷池《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兩部論著,作為現代漢語基礎句法結構的學習範圍,用以深化整合會話教材內容,以利於更進一步的理解與應用。《實用視聽華語》四冊主要為臺灣各大學華語中心所取用教科書,四冊教材側重單字發音」和「詞彙解釋,本課程內容擬以句法結構知識輔助和延伸該教材於「句型」層面的說解內容。

        各週次課程進行過程,將配合週次主題,適度增補臺灣語言學者於現代漢語句法學的觀念與方法,以利於選修者自主學習之所需。課程以理解為主,記憶為輔,即先理解後記憶的原則進行教學。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自我叩問:日常會話語句句型和現代漢語句法結構的認

    學習現代漢語句法基本結構知識掌握會話內容意義

    2.人與人:日常會話和現代漢語句法規則分析的意

    理解會話內容聯繫現代漢語句法間相關研究的課

    3.人與社會:從日常會話到時事新聞閱讀

    運用現代漢語句法的相關知識,由日常會話延伸至時事新聞報刊閱讀

    4.人與自然:現代漢語句法和普遍語法觀念的認識

    解析現代漢語句法理解現代漢語口頭語和書面語的

    5.人與天:由日常會話到情意感知與抒發

    運用會話習得基礎句法知識,透過構詞成句和構句成篇的分析過程,學習謀篇論述的基本寫作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週次

    當週主題

    課程內容

    學生指定

    閱讀資料

    教學活動

    作業設計

    備註※請說明學生各週須投入的學習時間)

    1

    1.導言:現代漢語語句分析方法Ⅰ

    2.文章判讀與闡釋

    何謂「主謂結構」(Subject-predicate construction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1980《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何謂主謂結構?

    2.以主謂分析漢語語句的基本問題為何?

    試以《實用視聽華語》第三課會話語句為語料進行分析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2

    自我叩問:現代漢語語句分析方法Ⅱ

    何謂「話題評述」理論(Topic-comment theory)?

     鄧守信2005〈功能語法與漢語信息結構〉,《漢語語法論文集》頁269-274.

    1.話題評述理論提出的因素為何?

    2.話題說明理論如何填補主謂結構方法內部的相關問題?

     

    試以課堂引用《實用視聽華語》相關會話語句提出說明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3

    自我叩問:現代漢語名詞片語類型Ⅰ

    現代漢語名詞片語究竟以哪幾種類型為基礎?

    湯廷池《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1.現代漢語名詞片語的基本結構為何?

    2.量詞和分類詞的區別為何

     

    試以《實用視聽華語》上第五課

    、第九課、第十課、第十一課

    下第十五課

    下第十七課

    等等語句為範例,歸納出相應的名詞片語類型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4

    知識統整與表述:現代漢語名詞片語類型Ⅱ

    篇章結構:如何謀篇布局?如何開頭與結尾?

    名詞片語內「的」字所構成的修飾關係及其與現代漢語關係子句的關係為何?

    湯廷池《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

     

    1.名詞片語內「的」的省略條件為何?

    2. 「的」「底「得」「地」四者於語句中的區別何在

    3.現代漢語形容詞ABB的形式與名詞片語間結構關係為何?

     

    1.教師提出兩篇作品為示範

    2.學生學習分析作品

    3.試以《實用視聽華語》

    第五課、第六課、第八課

    上第四課會話內容

    下第二十一課、第十四課

    嘗試提出個人的看法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5

    自我叩問:

    現代漢語動詞片語的類型Ⅰ

    現代漢語動詞分類學說簡介:以戴浩一1975和鄧守信(2005)為比較起點

    鄧守信200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漢語語法論文集》頁261-268

     

    1.Vendler1967)的動詞分類法為何

    2.現代漢語句法研究者對於Vendler研究方法的認識,其差異為何?

    3.學生預備論文寫作方向,並繳交一頁A4說明論文方向

     

    試以《實用視聽華語》上第二課為分析範圍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6

    自我叩問:

    現代漢語動詞片語的類型Ⅱ

    1.何謂「同動詞」?

    2.何謂「繫詞」?

    3.現代漢語靜態動詞及其省略條件

     

    Charles N. Li and Sandra A. Thompson.1974. ‘Coverbs in Mandarin Chineseverbs or preposition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74. Vol.2, No.3, pp.257-278

     

     

    1.何謂「靜態動詞」(stative verb)?

    2.採取「靜態動詞」的句型為何?

    3.學生確定論文題目,並繳交一頁A4說明

    試以《實用視聽華語》第五課、第八課、第九課和上第三、七、十一課

    下第二十二課的會話語句為分析語料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7

    人與人:

    現代漢語的關係子句Ⅰ

    現代漢語的關係子句可以分成幾種類型?

    1. 屈承熹1999《簡易華語語法》,五南圖書。

     

    2.授課者所撰寫課堂講義

    1.現代漢語語句分析過程,如何可能導入英語關係子句的分析方法?

    2.英語關係子句分析方法下的侷限何在?

    3.論文寫作練習,架構擬定,並繳交一頁說明

    試以課堂引用《實用視聽華語》相關會話語句提出說明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8

    人與人:現代漢語的關係子句Ⅱ

    現代漢語和英語關係子句結構上的對比分析

    1. James H.-Y. Tai.1989. ‘Toward a cognition-based functional grammar of Chines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Monograph series No.1, pp.187-226.

     

    2.授課者所撰寫課堂講義

    1.現代漢語的簡單句(simple sentence和複合句compound sentence,其構成的基本規則與方法為何?

    2.論文寫作練習破題

    試以第一週以來,各週次所解說語句逐一整理與回答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9

    論述辯證與開展

    如何辯證正反雙方意見,提出論據,表述個人意見

    統整前八個週次已分析過語例,並汲取當中的觀念和方法

    1.講授與討論:教師提出兩篇作品為示範

    2.作業:學生學習分析作品並提出論辨過程,繳交一頁A4作業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10

    人與人:

    現代漢語體態助詞Ⅰ

    何謂體態助詞?其與表示時態的時間詞的語義關係為何?

    1. Frank F.S. Hsueh.1997. ‘Verb complement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s by the particle Yi.’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7.No.10.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yntax, pp.27-48

     

    2.授課者所撰寫課堂講義

    1.何以體態助詞,或可視為狀態補語?或可視為動詞後綴?

    2.1和了2的於語句結構及其語義區別為何?

    3.2是否為單純語氣助詞?

    4.分析講義內容如何論辨,並繳交論辨作業

    5.論文寫作練習―論辨開展

    試以《實用視聽華語》第十課、第十二課、上第十三課、下第二十一課的會話內容進行分析與解釋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11

    人與人:

    現代漢語體態助詞Ⅱ

    體態助詞「著」和「過」,兩者與語句動詞的語義關係為何?

    授課者所撰寫課堂講義

    1.體態助詞「著」與動詞類型的區別條件為何?

    2.體態助詞「過」和補語動詞「過」的區別為何?

    3.分析講義內容如何論辨,並繳交論辨作業

    4.論文寫作練習―論辨開展

     

    試以《實用視聽華語》上第十三課、下第二十課

    提出分析與解釋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12

    人與社會:

    現代漢語的「得」字結構

    現代漢語得字結構與體態助詞的內部關聯

    1.John Xiang-ling Dai.1992. ‘The head in “ Wo pao de kuai”.’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2.vol.20,No.1, pp.84-119

     

    2.授課者所撰寫課堂講義

     

    1.現代漢語「VC」的結構與分析條件為何

    2. VC」結構和助動詞「得」的語義關係為何?

    3.分析講義內容如何論辨,並繳交論辨作業

    4.論文寫作練習―論辨開展

     

    試以《實用視聽華語》第七課、第二十一課和上第二課、六課、七課、九課、十二課、下第二十五課、第二十八課

    的會話語句,提出分析與解釋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13

    人與社會:

    現代漢語把字結構及其語用意涵

    現代漢語把字句形成相關學說概論:以王力「處置式」觀點為起點

    1.Feng-fuTsao. 1987. A topic-comment approach to the Ba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7.Vol.15, No.1, pp.1-54

     

    2.授課者所撰寫課堂講義

     

    1.現代漢語使役結構標記有哪些

    2.使役結構的語義內涵為何

    3.直述句之外,何以需要使役結構?

    4.分析講義內容如何論辨,並繳交論辨作業

    5.論文寫作練習―論辨開展

     

    試以《實用視聽華語》第十九課、上第七課、下第十五課、第二十六課

    會話語句進行分析與解釋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14

    人與社會:

    現代漢語被字結構及其語用意涵

    現代漢語被字句相關學說概述

    Chauncey Chu.1973.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Chinese and English’.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Vol.1, No.3, pp.437-470

     

    2.授課者所撰課堂講義

    1. 現代漢語被動結構標記有哪些

    2. 被動結構的語義內涵為何

    3.直述句之外,何以需要被動結構?

    4.分析講義內容如何總結,並繳交結論作業

    5.論文寫作練習―結論開展

     

    試以《實用視聽華語》上第十二課、下第二十課的相關例句,說明語句語義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15

    人與社會:現代漢語時間詞的語義分析

    句首和動詞前時間詞的語義關係

    授課者所撰寫課堂講義

    1.分析現代漢語語句動詞前時間詞的語義條件為何

    2. 分析現代漢語語句句首前時間詞的語義條件為何

    3.分析講義內容如何總結,並繳交結論作業

    4.論文寫作練習―結論開展

     

     

    試以《實用視聽華語》上第八課、第十課

    下第十八課、第二十四課的語句為分析範圍,提出個人的分析結果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16

    1.成果發表1

     

     

    2.現代漢語助動詞的四種類型補充說明

    1.學生論文發表,老師指導

     

    2.現代漢語助動詞類型和語義近似助動詞間的替換條件補充說解

    指導內容以授課者所撰寫課堂講義為例

    1.1學生發表

    1.2老師指導

     

    2.1.現代漢語助動詞和動詞的區別為何?

    2.2.現代漢語助動詞內部的語義結構為何

     

    試以《實用視聽華語》

    第四課、第六課

    、②上第十課、第十二課、第十四課的語句,嘗試說明助動詞間替換的主客觀因素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17

    1.成果發表2

     

    2.現代漢語的時間順序和時間範圍補充說明

    1.學生論文發表,老師指導

     

    論題補充:

    1.如何以時間順序原則的觀念檢視「主謂結構」和「主題評論」於語句結構的解釋?

    2.學習現代漢語基礎句法,輔助會話教學課程的重要性

    1.指導內容以授課者所撰寫課堂講義為例

     

    2.指導內容和參照文獻

    James H.-Y. Tai.1985a. ‘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 Iconicity in syntax, pp.49-72

    1.1學生發表

    1.2老師指導

     

    2.1.「時間順序原則」的基本觀點為何?

    2.2.如何運用「時間順序原則」觀點,重新理解傳統語句結構觀念下的解釋策略?

     

    試以時間順序原則,重新歸納與理解學期各週次所涉及會話語句結構的相關分析內容

     

    課堂講授

     

    3.0

    課程前後

     

    4.5

     

    18

    期末測驗

     

    以前十七週次所講解會話與閱讀分析的基本方法(語句構成的規則與條件)為測驗範圍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本課程講義為講授者編寫教材,並於課程進行過程補充相關講義。

    2.避免無故缺課,若有要事無法出席者,請事先以moodle電子郵件告知,郵件內容請註明班級、學號、姓名和具體事由。

    3. a.學期作業成果報告)30  b.期中考30  c.期末考40%。

    4.課程考試內容偏向句法分析的觀念與方法應用,至於單句或是複句分析練習的部份則以學期作業進行評分。學期考試閱卷評分標準,皆以課堂教學所講解過的例句以及分析方法為基準,以求得客觀的公平性。

    5.關於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曹逢甫 1979. 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 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學生書局

    2.趙元任(著)丁邦新(譯)1980《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屈承熹1999《簡易華語語法》,五南圖書。

    4.鄧守信200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漢語語法論文集》頁261-268.

    5.鄧守信2005〈功能語法與漢語信息結構〉,《漢語語法論文集》頁269-274.

    6.James H.-Y. Tai.1973. ‘A derivation constraint on adverbial placement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vol.1.no.3, pp.397-413

    7.Chauncey Chu.1973.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Chinese and English’.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vol.1.no.3, pp.437-470

    8.Chauncey Chu.1976.‘Conceptual wholeness and retained object’.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95.vol.4.no.1, pp.14-23.

    9.Shuan-fan Huang.1984.‘Morphology as a cause of syntactic changethe Chinese evidenc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4.vol.12.no.1, pp.54-85

    10.Shuan-fan Huang.1986.‘The history of the disposal construction revisited-evidence from Zen dialogues in the Tang dynast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6.vol.14.no.1, pp.43-52

    11.Feng-fuTsao. 1987. A topic-comment approach to the Ba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7.vol.15.no.1, pp.1-54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完全開放使用 Completely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