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近年中日之間在歷史問題及領土問題的爭論,引起了各國學者的興趣,有些學者認為僅是伴隨中國崛起而來的自然現象,也有些學者認為兩國民族主義將讓雙方在外交上對峙,缺乏向彼此讓步或妥協的空間,甚至可能成為未來衝突的根源。本課程將回顧目前為止的民族主義理論、對中日兩國的民族主義研究,一方面思考現有民族主義理論是否足以解釋兩國民族主義的形成及重塑,另一方面討論民族主義的重塑如何影響中日關係。本課程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現存民族主義理論的評述;第二部分探討日本、中國民族認同的形成過程;第三部分則是日本及中國民族主義重塑並再度興起的相關研究及議題。第四部分則討論民族主義對中日關係帶來的影響。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有三個目標:第一,在實務研究上,探索日本及中國民族認同是如何形成,又為何在80、90年代重新建構並興起;第二,在理論及研究途徑上,之前對日本及中國的民族主義研究較少引用理論,筆者想藉此課程來檢討是否有能適用的理論;第三,歷史問題常常困擾著中日關係的發展,然而歷史的重新詮釋往往與國內民族主義論述息息相關,東北亞國家有時會藉民族主義來鞏固其政權正當性。筆者希望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超越意識形態的限制,藉由了解民族主義理論、民族主義形成及重塑的背後原因,來觀察中日關係發展及其障礙的本質。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評量方式】
I. 期末研究報告:50%
II. 課堂參與:50%
【課程進度詳述】
第1週 課程介紹
第一部分 民族主義理論
第2週 民族主義基本概念、理論及其適用性
Anthony D. Smith, Nationalism: Theory, Ideology, History (Polity Press, 2010). Ch1, 3, 4.
第3週 民族主義與現代化(政治及意識形態角度)
艾尼斯特‧葛爾納,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
第4週 民族主義與政治共同體(文化建構角度)
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1999年。
第5週 民族認同建構過程中的自我與他者
Suzuki, Shogo. “The importance of ‘Othering’ in China’s national identity: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s a stage of identity conflicts.” The Pacific Review 20, no. 1 (March 2007): 23–47.
Gries, Peter Hays. China’s New Nationalism: 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Ch 2
Carlson, Allen. “A Flawed Perspective: The Limitations Inherent Within the Stud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15, no. 1 (January, 2009): 20-35.
第二部分 日本及中國民族認同的形成
第6週 日本民族認同的形成
常木淳「近代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大阪大学経済学』68(1)、2018年、頁1-115。
金釆洙「近代日本におけるナショナリズムの成立と展開様相」『日本研究 :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紀要』第28號,2004年1月,頁177-207。
延伸閱讀
大澤真幸『近代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講談社選書メチエ、2011年。
堀真清 『近代日本の国家政治:ナショナリズムと歴史認識』早稲田大学出版部、2015年。
第7週 中國民族認同的形成I:他者扮演的角色 (1)
王柯,《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一部(Ch1~3)。
第8週 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II:他者扮演的角色 (2)
王柯,《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三部(Ch8~10)。
第9週 發表你的研究主題
第三部分 日本與中國民族主義再興起
第10週 戰後日本民族主義的發展
小熊英二『"民主"と"愛国"―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新曜社、2002年。Ch1, 7, 11
第11週 戰後日本民族主義的發展
小熊英二『"民主"と"愛国"―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新曜社、2002年。Ch12, 13, 結論
第12週 日本民族主義的重塑
小熊英二・上野陽子著『〈癒し〉のナショナリズム―草の根保守運動の実証研究』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3年。Ch1, Ch2
平石直昭「現代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何が問われているのか (特集 1990年代日本の思想変容)」『社會科學研究』第58卷第1號、2006年9月、頁9-35。
第13週 中國民族主義的重塑: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Zhao, Suisheng. A Nation-State by Construction: Dynamics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Ch6
Zheng Wang, “National Humiliation, 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 Memory: Patriotic Education Campaig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52, No. 4 (Dec., 2008), pp. 783-806.
第14週 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
Oksenberg, Michel. “China’s Confident Nationalism.” Foreign Affairs 65, no.3 (1986): 501–523.
Whiting, Allen.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Foreign Policy after Deng.” The China Quarterly 142 (1995): 295–316.
Gries, Peter Hays. “Chinese Nationalism: Challenging the State?” Current History 104, no.683 (2005): 251–256.
第四部分 中日民族主義的撞擊
第15週 歷史問題
Yinan He, “An Old Feud Comes Back: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1980s,” in Yinan He, The Search for Reconciliation Sino-Japanese and German-Polish Relations since World War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206-233.
Yinan He, “Volatility and Downward Spiral: Sino-Japanese Relations from the 1990s to the Present,” in Yinan He, The Search for Reconciliation Sino-Japanese and German-Polish Relations since World War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234-288.
Gries, Peter Hays. China’s New Nationalism: 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Ch6
第16週 反日民族主義抗議活動
Weiss, Jessica Chen. “Authoritarian Signaling, Mass Audiences, and Nationalist Protes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67, no.1 (2013): 1–35.
Reilly, James. “A Wave to Worry About? Public Opinion, Foreign Policy and China’s Anti-Japan Protest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3, no.86 (2014): 197–215.
第17週 民族主義與領土問題
岡田充著,黃稔惠譯,《釣魚臺列嶼問題:領土民族主義的魔力》(原書名:『尖閣諸島問題:領土ナショナリズムの魔力』),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
第18週 發表期末報告內容
【評量方式】
I. 期末研究報告:50%
II. 課堂參與:50%
請見各週指定讀物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