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重視日本社會現代(二戰後)的建構之歷史變遷,以及衍生出來的現象及問題,尤其高度經濟成長期以來日本社會面臨什麼問題,其又是如何反應與應對。據此,先有五週一起針對政治、經濟以及社會與文化三方面,探討戰後日本社會的發展脈絡;之後針對社會運動及區域發展不均進行主題討論。
上課方式是由學生輪流進行分組導讀,老師會適時補充基本概念及相關內容,最後進行整體討論。口頭發表約20-30分鐘,內容:每一段落的整理(非翻譯)、專有名詞的解釋、相關背景的補充說明、設定兩題以供討論。
※預定修課門檻:N2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藉由戰後在高度經濟成長下,乃至當代,日本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及其摸索,審思日本社會的結構及歷史變遷,同時反思戰後的臺灣社會。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
1(2/18) |
本學期課程介紹 |
上課方式、評分標準,並介紹每週主題 |
教材分析,課程方向的意見交流。 |
|
2(2/25) |
名櫻大學交流會 |
名櫻大學交流會 |
(預習)戰後日本史 |
|
3(3/4) |
戰後日本社會發展脈絡(1)-導論 |
授課:戰後日本社會發展&分配組別 |
講解、課堂口頭發表及整體討論。 (預習)富永健一,220-226頁。 |
|
4(3/11) |
戰後日本社會發展脈絡(2) |
富永健一,「近代化」理論 &〈第七章 一 日本の戦後社会〉,220-226頁 |
同上。(預習)富永健一,227-236頁。 |
|
5(3/18) |
戰後日本社會發展脈絡(3) |
富永健一,〈第七章 二 経済的領域 高度経済成長〉,227-236頁 |
同上。(預習)富永健一,237-245頁。 |
|
6(3/25) |
戰後日本社會發展脈絡(4) |
富永健一,〈第七章 三 政治的領域 戦後民主主義〉,237-245頁 |
同上。(預習)富永健一,245-254頁。 |
|
7 (4/1) |
戰後日本社會發展脈絡(5) |
富永健一,〈第七章 四 社会的―文化的領域 平準化された大衆社会〉,245-254頁 |
同上。(預習)吉見俊哉,2-13頁。 |
|
8(4/8) |
戰後日本人的社會運動之發展(1):新左翼鬥爭 |
吉見俊哉,〈第1章 1 あさま山荘事件と一九七〇年代〉,2-13頁 |
講解、課堂口頭發表及整體討論。準備期中考。
|
|
9(4/15) |
期中考 |
進行期中考 |
(預習)吉見俊哉,25-40頁。 |
|
10(4/22) |
戰後日本人的社會運動之發展(2):以安保鬥爭為主 |
吉見俊哉,〈第1章 2 「運動」する大衆の終わり〉,13-25頁 |
講解、課堂口頭發表及整體討論。 (預習)吉見俊哉,13-25頁。 |
|
11(4/29) |
戰後日本人的社會運動之發展(3):安保鬥爭後的運動 |
吉見俊哉,〈第1章 3 べ平連とウーマンリブ、反復帰論〉,25-40頁 |
同上。(預習)吉見俊哉,118-127頁。 |
|
12(5/6) |
高度經濟成長期以來地方發展的現況及課題(1) |
吉見俊哉,〈第4章 1 反公害から環境保護へ〉,118-127頁 |
同上。(預習)吉見俊哉,127-143頁。 |
|
13 (5/13) |
高度經濟成長期以來地方發展的現況及課題(2) |
吉見俊哉,〈第4章 2 地域開発とリゾート開発の結末〉,127-143頁 |
同上。(預習)吉見俊哉,143-155頁。 |
|
14(5/20) |
停課
|
運動會停課 |
(預習)吉見俊哉,143-155頁。 |
|
15(5/27) |
高度經濟成長期以來地方發展的現況及課題(3) |
吉見俊哉,〈第4章 3 農村崩壊と地域自治への模索〉,143-155頁 |
準備期末考。 |
|
16(6/3) |
期末考 |
進行期末考 |
同上。 |
|
17(6/10) |
電影欣賞 |
電影欣賞 |
電影評論撰寫 |
|
18(6/17) |
電影評論提交 |
電影評論提交 |
電影評論提交 |
平時成績:出席率5%+課堂個人口頭發表10%+發言及討論10%=25%
期中考:30%
期末考 :30%
電影評論+平時作業15%
【指定書目】
富永健一,〈第七章 日本の戦後社会と近代化〉,同氏著《日本の近代化と社会変動:テュービンゲン講義》,東京:講談社,1993年。
吉見俊哉,〈第1章 左翼の終わり〉,同氏著《シリーズ日本近現代史⑨ ポスト戦後社会》,東京:岩波書店,2013年。
吉見俊哉,〈第4章 地域開発が遺したもの〉,前掲《シリーズ日本近現代史⑨ ポスト戦後社会》。
【參考書目】
吳密察,《日本觀察:一個台灣的視野》,臺北:稻禾出版,1992年。
橋本壽朗,《戦後の日本経済》,東京:岩波書店,1998年。
半藤一利,《昭和史》(計二冊;1926-45,1945-89),東京:平凡社,2009年。
野口悠紀雄,《1940年体制(増補版)―さらば戦時経済》,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2010年。
中村隆英,《昭和史》(計二冊;1926-45,1945-89),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2012年。
吉見俊哉著,邱振瑞譯,《親美與反美:戰後日本的政治無意識》,臺北:群學出版社,2013年。
桐新自・永井良知・山本雄二著,蘇碩斌・鄭陸霖譯,《基礎社會學》,臺北:群學出版社,2013年。
高橋哲哉著,李依真譯,《犧牲的體系:福島‧沖繩》,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アンドルー・ゴードン著,森谷文昭譯,《日本の200年―徳川時代から現代まで 新版》(上下二冊),東京:みすず書房,2014年(中譯本:安德魯・戈登著, 李朝津譯,《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香港中文大學,2014年)。
小熊英二著,陳威志譯,《如何改變社會:反抗運動的實踐與創造》,臺北:時報文化,2015年。
約翰‧道爾著,胡博譯,《擁抱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新北:遠足文化,2017年。
安藤丈將著,林彥瑜譯,《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日本六〇年代的思想之路》,新北:遠足文化,2018年。
野口悠紀雄,《日本戰後經濟史》,臺北:日出出版,2020年。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