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關注香港電影,源自香港的民主運動。在「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社會氣氛下,香港電影中的身分認同成為課程中的重要論題。電影與電視劇如何再現香港身份認同便是重要的論題,例如1970年代末期的電視劇「獅子山下」、新浪潮,而後隨著1980年代中英就香港問題開始展開談判,香港電影也開始出現英雄題材、賭片等類型,九七前後更是一波高峰。而後,香港因亞洲金融風暴,電影走入谷底,中國推出CEPA,香港電影走入合拍片時代,與中國的合作中如何再現或隱去香港?此外,近年來,香港電影似乎有復興之勢,《毒舌大狀》、《九龍城寨之圍城》、《破地獄》等都引發熱烈討論,我們又該如何討論這些作品? 前述是課程設立之初的問題意識。隨著課程這幾年的開展,也孕育出一些新的問題意識──把香港作為參照以及重新思考台灣與香港的關聯。授課教師近年來致力日治電影史研究,早期電影史當中,日治台灣與英治香港的對照值得深入討論。此外,近年來美中對峙的國際局勢,也讓人回想到戰後的冷戰,相關研究也不斷問世。就台灣與香港的關聯而論,一方面,1950年代台灣的反共文學當中,通俗小說(間諜小說)經常以香港或澳門為背景。另一方面,冷戰下的香港,也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的鬥爭之地,部份電影如《半下流社會》便是國民黨支系的流離故事。我們今日又如何重新解讀這些歷史線索?
|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標透過授課與心得寫作的方式讓學生熟悉香港電影的歷史脈絡,並進而對香港電影具有解讀與分析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
1. 心得寫作與上課討論50%;
2. 期末報告50%。
* 博士班學生須在電影討論選擇一部電影進行10-15分鐘的口頭報告,內容包括文獻檢討與自己觀點的簡述。此外,如果博士生有碩士論文或是撰寫中的論文與香港電影有關者,可於期末報告安排時間分享。
◎本課程除教師授課外,也有電影討論的部分,外所修課同學可先閱讀LouisGiannettio著,焦雄 屏等譯的《認識電影》(遠流)或David Bordwell與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的《電影藝術: 形式與風格》。 ◎想對香港電影全貌有興趣的同學,可閱讀大衛﹒鮑德威爾,《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增訂 版)》(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20)以及游靜,《二十世紀香港電影史論》(聯經,2024)。 ◎本課程也希望同學能閱讀香港學者與影評人的研究與影評作品,單篇文章授課時提供,另請同 學參閱張美君的《幻魅都市》(手民出版,2020)、蒲鋒的《無惡不作:香港黑幫電影的肌理脈 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2022)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