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傳播與當代思潮

Course Name: Communication and Contemporary Thoughts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8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這是一門社會科學與人文思想的課程,承續「傳播概論」課程的基礎理論介紹,延伸相關論題,探討當代傳播現象與觀念的流變。課程目標旨在觸發同學對應當前高速、鉅量、虛實交錯的媒體內容有所反思,檢視不同領域的敘事方法,建立同學對傳播工作的理解,儲備未來創意、研究與訊息設計時的眼光與分析能力。課程內容將檢視傳播媒體的技術形式、文化意涵與政治實踐等面向。傳院劇場上課。

必修本課程的學生如未選課,可能影響分流評比。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著重三個分析重點:建構的真實、視覺的技術、傳播的實踐。各單元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規劃如下:
    第一單元(謝杰廷):使者的任務
    「使者的任務」此單元將回到原點,一起探問何謂「理論」、何謂「傳播」。在西方的文化脈絡下,「理論」最初的意義就是走向未知的旅途,代表的是自由的觀看;「傳播」則不只是關於訊息的傳送,更是關於訊息的詮釋。我們將回到「傳播」的原型,也就是傳送訊息的「使者」,考察「語言」的媒介,如何讓訊息有了無止無盡的詮釋,以至於讓訊息總是無法送達,以至於使者總是在旅途中,最後或許竟然能開始「理論」的觀看。我們將一起討論,面對未知的旅途、面對訊息的詮釋,使者的任務究竟是什麼?
    第二單元(康庭瑜):再訪真實
    媒體識讀教育時常要我們明辨資訊與真實之間的差異,許多傳播工作也被認為是蒐集和呈現真實的行業,然而真實究竟是什麼?本單元將以案例討論和文獻閱讀來觸及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女性主義等研究領域中,對於「真實」的反思。我們以為是真實的資訊為何時常是社會偏見的產物,包括科學?不同社會位置的人如何看到不同的真實?而這如何促成後現代的認同政治?作為訊息傳遞的人和訊息接受的人,在此刻,我們傳播的倫理又是什麼?
    第三單元(柯裕棻):視覺的技術
    如今數位科技已重新分配並拓展了我們創造、觀看與傳佈影像的方式,我們的社會關係、情感狀態和生活已經由媒體中介,我們也傾向以視覺來思考和實踐。本單元將從媒體事件的知名個案,包括攝影、藝術、新聞、動漫、廣告、與科學影像等,討論影像技術在當代社會的爭議與演繹。我們將思考影像的意義,視覺科技與觀看的政治,以及當代視覺文化的重要現象。
     第四單元(黃俊銘):傳播與人的境況
    傳播始終與人有關,人的處境即是傳播的處境。從面對面溝通到數據化分心的時代,傳播究竟使人受困,還是給予希望? 媒體仍然是「人的延伸」?傳播讓我們有「更好的溝通」嗎?本單元共三周討論多重意義下的傳播與人的實踐。一、「反思的人與社會行動」,討論人的行動,活動的生命與分心;二、「媒介經驗與觀眾」考察從公共人、大眾、社交人到粉絲等不同層級的觀眾,並解析媒體如何製造社群觀眾;三、「傳播實踐,人的實踐」探究機構裡的人、街頭倡儀者、藝術家與匠人、業餘愛好者到局外人。課程從媒體人回憶錄、藝術與表演、思潮論述、紀錄片等選材,探究人如何在傳播形式與抵抗裡安頓自我、溝通情感與欲望,並歷經幻滅與希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各周子題

    閱讀內容

    1

    02/19

    課程簡介

    2

    02/26

     

    當代的使者

    參考閱讀:

    阿岡本,〈何謂當代〉。收錄於:謝杰廷、張芳薇編,《當代展演》。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22。

    學習時數:6小時

    3

    03/05

    謝杰廷

    使者的任務

     

    失落的訊息

     

    參考閱讀:

    Franz Kafka,  “Eine kaiserliche Botschaft” [An Imeprial Message]. In Kafka: Erzählungen, edited by Michael Müller (Stuttgart: Reclam, 2017), 190.

    學習時數:6小時

    4

    03/12

    無盡的詮釋

    參考閱讀:

    本雅明,〈譯者的任務〉。收錄於:本雅明著,鄂蘭編,《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1998。

    學習時數:6小時

    5

    03/19

    考試

    單元評分標準:考試成績80%、出席表現20%。

    學習時數:5小時

    6

    03/26

    康庭瑜

    再訪真實

    社會位置與觀察盲點

    林宜平(2019)賽伯格的悲歌:東亞的性別、勞動與健康。《東亞醫療史:殖民、 性別與現代性》。新北市:聯經。

    Schiebinger, L. 2016[1999]. 《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Has Feminism Changed Science?) 柯昀青譯。台北:五南。(第八章)

    學習時數:5小時

    7

    4/2

    校際活動停課

    校際活動停課

    8

    4/09

    認同政治與後現代認識論

    Heyes, Cressida (2020[2002]), "Identity Politic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20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學習時數:5小時

    9

    04/16

     

    如何為他人說話

    Alcoff, L. (1991) “The problem of speaking for others”, Cultural Critique 20: 5-32.

    考試

    單元評分標準:課堂表現40% 筆試60%

    學習時數:5小時

     

    10

    04/23

    柯裕棻:

    視覺的技術

     

    影像的意義

    吳莉君譯/約翰柏格著(2005),〈第一章:觀看先於語言〉,《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頁9-43

    學習時數:5小時

    11

    4/30

    視覺科技與觀看的政治

    陳品秀、吳莉君譯/Sturken & Cartwright著(2013),〈第一章:影像、權力和政治〉,《觀看的實踐》。臺北:臉譜。第一章前半部 頁19-37。

    學習時數:5小時

    12

    05/07

    旁觀者們

     

    林薇譯/Nicholas Mirzoeff著(2016),〈導論〉、第四章部分小節,《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台北:行人文化。

    學習時數:5小時

    13

    05/14

    考試

    單元評分標準:考試成績80%、出席表現20%。

    學習時數:5小時

    14

    05/21

    校慶停課

     

    校慶停課

    校慶停課

    15

    05/28

    黃俊銘

    傳播與人的境況

     

    反思的人與社會行動

    Weber, M (1922) Economy and Society, Chapter 1. 顧忠華譯(1997)。《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請讀前言,頁17~57。

    Arendt, H [1958]. The Human Condition,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林宏濤譯(2016)。《人的條件》,台北:商周出版。*請讀導讀、導論,頁3~75。

    學習時數:5小時

    16

    06/04

    媒介經驗與觀眾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趙旭東、方文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請讀第一章,頁12~32。

    Silverstone, R. (1999). Why Study the Media. London: Sage). 陳玉箴譯(2003)。《媒介概念十六講》。台北:韋伯文化。*請讀第2、3、11章。

    學習時數:5小時

    17

    06/11

    傳播實踐人的實踐

     

    何榮幸、台大新聞研究所著(2008)。《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台北:時報文化。*請讀第13章(王健壯)、第16章(黃年)

    Said, E. (1996).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 The 1993 Reith Lectures. Ingram.單德興譯(2011)。《知識份子論》。台北:麥田。*請讀第4章:專業人與業餘者。

    學習時數:5小時。

     

    18

    06/18

    考試

    單元評分標準:TBA

    學習時數:5小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各單元成績(課堂出席、討論參與;作業/報告/考試)25%*4單元=10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This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of AI.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