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靜態影像設計

Course Name: Still Image Design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4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行動作為知識實踐的根本,透過大腦的思考與身體的運動使知識理論獲得驗證。當1838年攝影術創始人達蓋爾在巴黎街頭留下一張一個人影的照片開始,靜態影像即凸顯了它的運動性,特別是在今日高速流轉與虛實交錯的時代,靜態影像仍然迫使觀眾佇足凝視、凍結時間,迴盪人心幽谷。本課程以靜態影像設計三大領域進行探索,用閱讀丟出思考的誘餌,釣引攝影行動的拉扯,讓觀眾上鉤。最終依循自己所好和能力,完成一場靜態影像設計的成果展現,靜思、等待、行動、傳播,自己得以與社會大眾對話,增進自我理解,豐富知識實踐。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提供影像操作必要概念和技能,認識靜態影像設計三大領域,引發對靜態影像的興趣、探索與實作,用靜態影像設計思維完成個人攝影主題,與社會大眾對話,在對話與思考過程中增進自我理解,逐步提升靜態影像的知識、技能與素養,讓影像豐富人生,面對未來。

    本課程涉及:

    1. 成像原理和拍攝。
    2. 影像後製和管理。
    3. 影像美學和賞析。
    4. 影像歷史和敘事。
    5. 攝影計畫和實作。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Week

    日期Date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
    Content

    1

    2/20

    課程介紹與三大領域

    說明課程內容、計分方式、學習目標。
    說明靜態影像設計三大領域:藝術創作、記錄報導、商業服務。

    2

    2/27

    影像與時間*

    曝光要領中快門與時間的關係。
    時間與攝影的關係。
    時間在攝影中的實作與應用。

    3

    3/6

    影像與空間*

    曝光要領中光圈與空間的關係。
    空間與攝影的關係。
    畫面佈局、景深、地景的實作與應用。

    4

    3/13

    影像與聚焦* 聚焦的視覺和身體感知。
    聚焦與鏡頭語言的關係。
    捕捉影像重點的實作與應用。

    5

    3/20

    影像的物質性與邊框* 影像與藝術發展簡史。
    邊框與平面的關係。
    影像拼貼與打破的實作與應用。

    6

    3/27

    影像主題與自述* 國內外主題影像作品賞析。
    影像主題與自述的關係。
    影像主題與自述的實作與應用。

    7

    4/3

    清明補假

    休假日停課一次。

    8

    4/10

    光線與色彩* 光線判讀與基礎人造佈光。
    黑白與色彩的關係。
    影像光影與人像的實作與應用。

    9

    4/17

    影像編修與管理*

    數位影像編修流程與判讀(Adobe Lightroom)。
    Metadata與影像管理的關係(Adobe Bridge)。
    影像優化與管理的實作與應用。

    10

    4/24

    期中作業與發表

    個人攝影主題與自述。

    11

    5/1

    影像的真實與AI*

    新聞記錄影像的發展。
    影像真實與AI的關係。
    影像AI的實作與應用(Adobe Photoshop)。

    12

    5/8

    影像敘事與編輯* 影像故事的架構和類型。
    影像敘事編輯與故事的關係。
    影像敘事與編輯的實作與應用。

    13

    5/15

    期末攝影計畫進度討論-1 依排程個別討論。

    14

    5/22

    期末攝影計畫進度討論-2 依排程個別討論。

    15

    5/29

    期末攝影計畫發表 期末攝影主題與自述。

    16

    6/5

    靜影教室市集展覽準備

    市集展覽討論與準備。

    17

    6/12

    靜影教室市集展覽 對外開放教室市集半日展。

    18

    6/19

    期末考週與成績確認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課堂實作27%:每堂有*號課程,完成實作者最多可得3分(共9堂)。
    • 期中作業25%:發表5分,期中作業20分,24小時內遲交扣5分,超過24小時視同未交。
    • 期末攝影計畫45%:發表5分,期末攝影計畫40分,24小時內遲交扣5分,超過24小時視同未交。
    • 靜影教室市集展覽3%:經討論通過有參加者可得3分。

    關於加簽

    1. 為了維持秩序和公平,開學第一週依照遞補名單順序加簽10位,寒暑假期間不接受來信加簽,有意加簽的同學,第一堂課請準時出席,9:10 唱名不在現場視同放棄。
    2. (依照遞補名單順序)優先加簽以下身份的同學:重修、補修、轉系、轉學、雙主修(以上沒有先後之分),有餘額才接受輔系生加簽。

    關於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
    使用生成式AI工具需自我披露,經教師同意後始得使用。

    ※必修本課程的學生如未選課,可能影響分流評比。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攝影之聲》雜誌。
    2. 《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作者:Gerry Badger(2011)。譯者:施昀佑、黃一凱。出版社:大家出版
    3.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作者:Marita Sturken、Lisa Cartwright(2013)。譯者:陳品秀、吳莉君。出版社:臉譜
    4. 《南風》。作者:鐘聖雄、許震唐。 (2013)出版社:衛城
    5. 《影像的追尋: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作者:張照堂(2015)。出版社: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 《這就是當代攝影》。作者:Charlotte Cotton(2015)。譯者:張世倫、賴予婕。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7. 《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作者:Nicholas Mirzoeff(2016)。譯者:林薇。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
    8. 《凝視・1095 —報導者2015-2018影像集》。作者:余志偉、吳逸驊、林佑恩、蘇威銘、曾原信、蔡耀徵、許震唐、王文彥、林聰勝、陳朗熹、簡永達、林彥廷、陳曉威、王容慧、郭于珂、汪國平、張良一、陳尚平、羅晟文、曾義欽、林雨佑、林韶安(2019)。出版社:報導者
    9. 《論構圖》。作者:楊椀爲(2020)。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10. 《攝影理論入門》。作者:楊椀爲(2021)。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11. 《攝影:感知與意識》。作者:楊椀爲(2022)。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12. 《攝影訪談輯1》。作者:姚瑞中、章芷珩(2018)。出版社:田園城市
    13. 《攝影訪談輯2》。作者:姚瑞中、章芷珩(2019)。出版社:田園城市
    14. 《攝影訪談輯3》。作者:姚瑞中、鄧博仁(2021)。出版社:田園城市
    15. 《攝影訪談輯4》。作者:姚瑞中(2021)。出版社:田園城市
    16. 《攝影訪談輯5》。作者:姚瑞中(2022)。出版社:田園城市
    17. 《報導者・影曆——2019-2021影像集》。作者:余志偉、楊子磊、陳曉威、林彥廷、鄭宇辰、陳朗熹、劉貳龍、蔡耀徵、張家瑋、蘇威銘、許𦱀倩、唐佐欣、馬雨辰、黃品維、曹馥年、高仲明、許震唐、吳逸驊、曾原信、謝佩穎、鄧毅駿、蘇淮(2022)。出版社:報導者
    18. 《河流》。作者:房慧真(2013)。出版社:印刻
    19. 《浮光》。作者:吳明益(2014)。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20. 《草莓與灰燼》。作者:房慧真(2022)。出版社:麥田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使用生成式AI工具需自我披露,經教師同意後始得使用。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